主题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三苦乐相较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74
威望: 1432 点
金钱: 2901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4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7
楼主  发表于: 2024-02-27 07:14

0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三苦乐相较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三苦乐相较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




这是用修行和懈怠的苦乐来比较,来警策我们要精进办道。修行是逆烦恼而动,它当然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很苦。所以有些人到寺院一看,他就觉得出家人很苦,早上四点钟就起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这个样子,又没有电视看,又没有报纸看,又不能串寮,他觉得很苦。但是对于出家人,他真为生死的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最好,不这样是很难成就道业的。所以这个似乎是苦,实则它是获得究竟安乐的因。那世间人说修行为苦,但他不知道懈怠放逸更苦啊!



懈怠放逸之苦,为什么更苦呢?修行只是这一世几十年的勤劳,在无量劫轮回的时空态里面去观照,只是须臾间,暂时的一段时间。但是等他出离了三界的生死,到了极乐世界安享常乐我净的这种生命的本地风光,那是安乐无量劫。更何况,你就在所谓辛苦修行的当下,心很安,很安乐,它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组成部分,不是五欲的快乐,是法乐。就是这个过程都是充满着欢乐的,还不要说它的结果。那你懈怠,懈怠放逸,你“偷安一世”。这几十年你很“享受”,但是你堕到三恶道里面去,永劫的轮回,受苦多生多劫。因为你偷安一世,你不去精进办道。对这个世间的末法众生来说,不修行那就意味着堕落,不进则退,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更何况修行人他还有一个大靠山,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在等着我们。前面讲发菩提心,是很难发,难发而又易退转——难发易退。如果我们把菩提心发起来了,在这个世间你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还确实有很大的退转的风险。在这个世间的风险来自什么?因为自利很难成就,利他更没有办法,自利利他都得不到利益,他就容易退转。







省庵大师在这篇《劝发菩提心文》当中,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把发菩提心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了菩提心,又能够信愿念佛,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不会退转了。一到极乐世界,就入大乘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菩萨,就能够华开见佛,得无生法忍。这个“无生为忍力”,“无生”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自性,“忍”就慧心忍可在这样的境界上,那就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就是我们自性的威神力量(为什么菩萨、这些高僧大德有神通力,降龙伏虎的能力?都是无生法忍的力量现前了)。那有这样的一个结局,我们还怕什么艰难呢?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使我们在发菩提心这样的难题上,就超越了难和易的对待。百川之水归入大海,等同大海一味。



进一步说,如果不发菩提心,那这个后果严重。应当知道地狱道的罪人,有时候他也是曾经发过菩提心的。那这里“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这是引用《华严经》的一个情节。说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毗卢遮那菩萨要从兜率内院降诞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首先他会放光,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放光,其中脚板放光就是照地狱众生。那就有一部分地狱众生顺着这束光就到了兜率天。这时候这位护明菩萨已经降诞在这个地球的迦毗罗卫国了。地狱的众生一到兜率天,没有见到这位菩萨,但是这个菩萨很慈悲,就留有一个天鼓啊,这个天鼓就自然地能够讲经说法,这些地狱众生一来,这个天鼓就跟他讲法。这些众生一听到天鼓讲法,顿然地就成了十地菩萨。那这些十地菩萨就感恩哪,就用天眼通一看,这位菩萨已经到地球上来了,他们就从兜率天下来,以天华供养佛陀。这《华严经》讲,那就是地狱众生都能够顿证十地菩萨,我们每天念的《楞严偈》里面,就有这一句。



那这些也不是偶然的。这些地狱的罪人是曾经发过菩提心的人,只不过是他烦恼重,破戒了,到了地狱。虽然如此,但是他曾经发过菩提心的那个种子,那个因素还存在,所以那样的一个善根就跟佛放的光对接上了。对接上了,他就循着这束光到了兜率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地狱的罪人尚且在往劫曾经发过菩提心,那相比较,我们现在都在人道里面的出家佛子,如果不建立菩提大愿于今生的话,那就很惭愧了。






那这种劝告进一步来说,我等众生“无始昏迷”,往昔“既不可谏”。“无始”这个概念,是一个很有表法意义的概念,就是我们无量劫的昏迷颠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找不到开端——无始。那为什么是无始?这就是讲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一念妄动,一念妄动就无明。无明就是对那种明晰的智慧的一个反义词,不明了。“一念不觉生三细”,无明的这个相状有三种细的表现,就是业相、转相、境界相,“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样的渐渐地形成我们这样的一个世界。那最先的那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就等于是无明大梦,就等于滑进了一个梦境。那我们也有做梦的体验,昨晚做了个梦,你能精确地说,你是哪点、哪分钟做梦的吗?你说不出来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做梦。如果你知道哪点钟、哪秒钟做梦,你那时候还是醒觉状态,你不知道是哪个时候你滑进了梦乡。所以我们也是在无明当中,什么时候过来是不知道的,所以就用无始这个概念。



无始昏迷,但是以往已经过去了。在六道轮转,尤其三恶道里面沉沦这么久,已经是往者不可谏了。但是,今生我们得人身,闻到佛法,觉悟本有佛性,本有菩提的正因佛性,那“将来犹尚可追”。就是不应该像原来一样再昏迷了,就得从现在开始觉悟。如果是“迷而未悟”,“固可哀怜”。你昏迷,就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没有闻到佛法,固然是可哀悯者,尚且还可以原谅,因为不知道。但是,现在如果已经知道了自己本具佛性,而不去发菩提心修行的话,那才是一件非常“痛惜”的事情。



进一步说,如果能够思惟地狱之苦,恐惧地狱之苦的话,这种精进修行之心自然就会产生,不修行就会到地狱里面去。前面谈的念生死切,谈的八热地狱、八寒地狱,那只是概述地说一下,详细地说那个八寒、八热地狱,还有眷属地狱,哪个狱是什么名称,遭什么罪,都令人毛骨悚然。有时候可能我们潜意识当中拒绝看,哎呀,不看不看!实际上你为什么拒绝看?可能潜意识知道,这大概是我的果报,我以后都要去,就好像死亡必须到不谈死亡一样。所以这个地狱道受苦的情形还要多看看。恐惧心会上来,破哪条戒,就在地狱里面,相应的哪个地狱多少劫。不敢去破戒啊!所以要常常看看。






再就是要念无常,就是念死亡。对这个问题,大乘佛法的八念里面,最后就谈念死的问题。佛有一天对比丘说,怎么精进修行,死亡离我们有多远?提这个问题。有的比丘说,我距离死只有七年。佛否定,你是放逸修死想者。有的比丘说,我就思惟生命只有七天。佛也说,你是放逸修死想者。有的说,我就是一天。——也是放逸修死想者。有的比丘说,我就思惟我就是一顿饭的生命。——放逸修死想者。最后一个比丘说,我思惟我这口气出去可能进不来,生命就在呼吸间。佛才赞叹,这才是精进修死想者。所以我们真的要把生命在呼吸间的这么一个警觉心提起来。这个死亡的问题,真的不要以为你就能活七十、八十、九十,死亡随时到来呀。我们念死,才会发起精进之心。



佛跟比丘说,有三个天使在这个世间。哪三个天使呢?一个是衰老,一个是疾病,一个是死亡。如果没有这三个天使,所有的众生都是懈怠放逸的,没有一个人会有道心的。也可以说,衰老、疾病、死亡也就是佛教赖以成立的一个重要的生命基础。这位悉达多太子为什么出家?就是因为有衰老、疾病、死亡,这三种生命的情况不解决,一切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事业都无意义。有这三者才能警觉我们的道心、我们的行为,如果没有这三者,我们一定是身口意三业放逸的,这种放逸就会导致很多恶行,那归宿就是到地狱里面去。



有的人死后到阎罗王那儿去,就说,你怎么现在就让我来了?你为什么不早先告知一下?阎罗王把镇木一拍:我已经给你送了三封信了。就谈到你什么时候牙齿摇动啊,头发白了啊,你是不是接到这个信?哦!他说,我是啊,我是牙齿摇动,颤颤巍巍,头发白了。这就是给你送的第一封信,给你送信,你还没有觉察到,还说我没有送信。所以我们要常念无常。你马上就死了,今天晚上就死了,你说你还有追求世间五欲的心吗?还会关注你那些房子、存折吗?一个真修行人,真的是这样地去念死,那这个懈怠自然就不会起来。这就是真为生死的修行人的心态,要建立这个心态,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心态。







所以进一步的,要“以佛法为鞭策”。就是推动我们修行这个行为需要一种动力机制,需要一种鞭策。不鞭策,我们就不会动。所以,佛法讲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极乐世界清凉池、娑婆世界浊恶之世的大火聚,要用这些佛法知见来武装自己,这样就能鞭策自己去修行。



还有“善友为提携”,善知识来帮助你、提携你、劝诫你。我们讲一个居士皈依三宝时,你要把自己作病人想;佛作大医王想;这个佛法,法作药想,良药想;这个僧,僧就是你的善知识,僧作看护人想。所以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遇到善知识。所以普贤十大愿王里面,他的发愿,愿生生世世遇善知识,也希望善知识见到我能生欢喜心。善知识虽然有,但是你没有跟善知识结上好缘,善知识看到你就不高兴,那就不想跟你说话了。那不高兴不欢喜你,是你自身的原因。所以,一定要有弟子相,要有作弟子的德行,你才能感得善知识。善知识就在菩提道上来提携我们。



所以对这个佛法和善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论语》中的两句话。就是对于道,就算再匆忙的时候,都不能离开。我们修行人就是再匆忙的时候,都不能离开佛法,不能离开善知识,要终生、尽形寿地依赖佛法,依赖善知识。这样就不会有退失菩提心的这种忧虑了,否则菩提心是容易退了。佛经常常会讲,初发心的菩萨就好像鱼子那么多,但是最后长成为鱼的很少。世间人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天人是不放在心里的,这些人都是口头上的,口头发发而已的,经不起考验的。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三苦乐相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