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分释十缘发心四 | 念施主恩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74
威望: 1432 点
金钱: 2901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4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7
楼主  发表于: 2024-02-04 11:50

0 分释十缘发心四 | 念施主恩

分释十缘发心四 | 念施主恩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原文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念施主恩,这个主要侧重对于出家人而言,当然在家的信众可能也会出现有施主的现象,但这里主要还是对出家人而言。省庵大师提醒,“我等今者”,就是与会的我等僧众,今日要生存在这个世间,必然需要“日用所资”。日用所资,就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房舍,这些资生用具。但这些用具,“并非己有”。因为出家众他不从事生产贸易,他是修无为法,佛的戒律也不允许比丘来做这些事情。于是比丘修道,就是接受四众弟子的供养。



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是托钵,能托到就能够算你的幸运,托不到,那你也就自认褔薄。而且只能托七家,你不能七家过后,你还一直托。那这样,一方面是为广大的信众种福田,另一方面,托钵也就减少自己在饮食上面的那种费心费力,耽误自己的修行。



所以一位出家人他日用所资都不是由自己去劳作出来的。这里就是“三时粥饭”,一日三餐。一般传统社会就是两顿,到晚上用药石,有修行的人可能就日中一食。“四季衣裳”,春夏秋冬,薄一点的衣服、厚一点的衣服都得配置,这是指衣服。饮食、衣服。“疾病所须”就是汤药,生了病,要看病要吃药。“身口所费”,就是身体所需要的、口里要吃的,这些要有耗费。这些东西都是出自信众的供养,是来自“他力”,是信众供养给我来用的。







那这里就得要念施主恩了。这些信众统称施主,布施的功德主。那这些布施功德主里面,有比较富庶的,也有比较贫穷的,他们都可以作为出家人的施主。原来摩诃迦叶托钵,就喜欢向那些贫穷的人去托钵,化缘;须菩提就喜欢向那些富人去托钵。那各有道理。摩诃迦叶认为这些穷人之所以穷,就是他多生多劫没有布施,怜悯他故,让他今生来布施一下,来解决他贫穷的命运。须菩提认为,富人为什么富呢,是由于他多生多劫布施,为了使他的富贵能够有可持续性发展,继续让他布施。但是,虽然两位尊者各有好意,都是好心,但对于让贫穷人布施,人家会有讥嫌,会有不理解;你向那个富人去化缘,人家就有诽谤,觉得你老是攀缘。所以维摩诘居士就呵斥这种分别,就是要用平等心去托钵,所以托钵应不分贫富。



贫穷布施难,这里特别谈到贫穷的人来对于僧人的布施,我们更要念他们的恩。“彼则竭力躬耕”,这是指农民,面对土地亲身耕耘,一年到头非常辛苦地耕耘。农民还是很辛苦的。在农村做过的,插秧啊,双抢啊,那都是不分日夜呀。一辈子这样辛勤地耕耘,“尚难糊口”。就是收获上来的麦粒或者是租来的田地要交田租,有时还要上交国家一些公粮等等,如果交完了这些,剩下的就没有多少了。可能一家老少都很难糊口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够来布施。那你想想,我们出家人在寺院“安坐受食”,安坐在斋堂里面受这个食,如果你还要分别:怎么今天吃的不行哪?怎么没有好菜呀?怎么口味不对呀?……你还去说这些话,那行吗?所以五观堂,第一观就是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这碗饭食,要思惟这碗饭食来之不易啊,多少的汗水、工夫,来之不易啊!忖己功德,全缺应供,自己没有德能,当不起这样的供养,你还在这里说三道四。这是指饮食方面。






然后说衣服方面。这也是贫穷的人,人家在家里“纺织不已”。妇女在织布机面前抛梭、经纬纵横地一线一线地来织布,一年到头,起早贪黑,不休止地在织布。织完布,她还要到集市上去做贸易,卖点钱来换点其他的生活资料,所以自己都不舍得穿新衣服,自己都是穿很破旧的衣服。而且还能把衣料供养出来。然而我等出家人穿得平平整整,而且还不止一件,还有多余的衣服。那你想想,人家织布的人都没穿好衣服,你这一念惭愧心、感恩心能出来吗?你能不能去惜福、爱惜啊?那古来的祖师大德都给我们示范,穿的是百衲衣,不是穿旧了就不要了,穿旧了能缝补就缝补,补丁上添补丁,就叫百衲衣。一件衣服穿几十年,甚至穿一辈子,这才是爱惜呀。出家人不能说像电影明星一样的,也有若干件的衣服,今天穿一件,明天穿一件,一个礼拜穿,还没把自己的各种颜色的衣服穿完。你这样子就不行了,要知道爱惜。



再讲贫穷的家庭“荜门蓬户”。他的门都是用竹子、枝条来编成的,他的窗户都是用蓬草来编的。荜门蓬户就说明他住的是非常简陋的房子。所以这样的施主一年到头都被生存的压力所困扰,而且他的命运可能尽这一辈子都是很贫穷的。相比较,我们在寺院住的是“广宇”,广大的殿宇啊;“闲庭”,还能够有散步的,像花园似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压力,“优悠卒岁”,一年到头没有为衣食去发愁。







那这样思惟,以这些施主的辛劳来供我们的安逸,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安宁吗?将他人的利益来滋润自己的身体,这于道理上能顺吗?所以这一说,那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呀!



所以从中要深知施主对我们巨大的恩德,我们一定要去报恩。那怎么报恩呢?就是要发大菩提心。“悲智双运,福慧二严”,这样成佛来度这些施主们。这样,这些檀信(檀就是布施的意思),这些布施的信众,就能够由于我们成就佛道得到恩典。得到什么恩典呢?我们的功德给他们回向,我们让他们出离轮回之苦,我们让这些施主也圆成佛道。进一步地,也让一切众生得到我修行成就的恩赐。就是感恩施主,一定要担负起报恩的重任。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后果严重了。这些供养是吃不消的,就是一粒米、一寸丝,你都要去酬偿,“恶报难逃”。所以对出家人来说,它也是很严峻。所以,常常我们会念一个偈子:“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供养,哪那么好接受啊?你今生不能用心办道,那你下辈子可能就作牛作马去还吧!






对出家人来说,修道有两种情况:如果他真的是泛泛悠悠,心地一点都没有开明,一点功德都没有,让这些施主得不到任何利益,这叫虚消信施,那他就会披毛戴角去还。还有一种,他是很有道心,修行也很有德能,但是他自己的生死没有了断,他会怎么样?可能他会投生到施主家作子女去。



宗门下就常常有这种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禅师。草堂青禅师在当年是很了不起的禅宗大佬,他的大施主就是一个姓曾的大户人家。草堂青禅师圆寂,就到曾家去投胎了,这就是后来的宰相曾鲁公,叫曾公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宰相。再比如海印信禅师,军队的一位官员朱防御官给他作施主,最后他就到朱防御官家里投胎,变成了个女孩子了,当时整个杭州都轰动了。人家朱防御官的妻子正在生产的时候,忽然见到他走进产房了。这一走进产房,一个小女孩生出来了。当下那个时候,长老圆寂了,同时态发生的,所以大家都觉得他投生到他施主家了。那果然,圆照本禅师是他的同参道友,圆照本禅师虽然在宗门下是一位大德,但他密修净土,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圆照本禅师就特意在满月的时候到朱防御官家去看。抱出来后,这个女婴看到圆照本禅师,果然一笑,这一笑就是认出来了。这圆照本禅师就对她说了句话,说“信长老,你错了啊”,这个小女婴一听这个话就“哇”一声大哭,就死了。死了,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天台山有一座中方广寺,有一位严首座,他也投到施主家去了,就是王十朋,以后也考取状元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些修行人有一定的功夫,但是他是宗门下的,然而他虽然有开悟,但是见思惑没有断。没有断,他必然要投生。他就容易到施主家去投生。为什么?他在接受人家布施的过程当中,他就有感恩的心,就结上了一个很深的因缘关系,容易投到那去。所以这种生命的现象被有些人发现了,他们就有一个诀窍。谁家没有儿子,就告诉他一个窍门:你要求儿子,你就到各寺院去观察,观察一些老和尚,你就对他很好,给他很大很丰厚的布施,关系搞得好好的,这个老和尚就会到你家来作儿子。他这样去找儿子。所以,这样看起来,很有必要弘扬净土法门。如果这些老和尚都是念佛的,都到极乐世界去了,就不会跟他们家去作儿子了。那以后到了极乐世界再来报施主的恩,他就是游戏神通了,自己就不会有真实的这种轮回之苦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报施主的恩,要发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也要让这些施主最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才能圆满。这是谈对施主的报恩。






这里主要是站在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来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你接受供养,当别人来供养你的时候,你笑眯眯;等到你要去酬偿的时候,那就是泪涟涟了。你拿什么去酬偿啊?



这个供养这么好得啊?所以这里面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有时候我都很怕很多人给我供养,我觉得受之有愧,但又却之不恭。我们作为出家人,接受供养要生感恩心,生惭愧心,也让这些供养十方来十方去,主要为施主来植福报。我们最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么你等到披毛戴角还、恶报难逃的时候,那就悔之晚矣,说实在话,出家人并不要这些供养。真正念佛求生净土,这些钱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感觉,我们要钱干什么?要钱真的是没有什么用,还是个负担,钱来了,我还得想怎么用出去。以后大家还是尽量去供养常住,供养大佛,比如流通经典,尽量避免对出家人个人的供养,出家人接受供养太丰厚了,反而对他没有好处。出家人能够有口饭吃,有点衣服穿,有点房舍能够遮蔽风雨就可以了,一定要过简单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大部分出家人也都能过这种简朴的生活。过奢侈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其实对道心对道业是有妨碍的。所以也希望居士要供养就供养常住为好。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分释十缘发心四 | 念施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