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1/2     Go
主题 :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楼主  发表于: 2024-01-29 09:55

0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原文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这一段开始,就具体地来解释发心的十个因缘了。首先就谈第一个因缘:念佛重恩。什么叫念佛重恩呢?这里的佛,就以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间的教主——作为一个标范来谈了。释迦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能仁是以慈悲利益众生,寂默是以宁静安立自己的道业。也就包含着自利利他的德性在里面。



我们在本生故事里面也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菩萨道的行业。最初发菩提心,是在无量遥远的时代,有一位古释迦佛示现。有一位陶师供养佛,发心要成佛,成为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佛,并希望自己成佛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名号,希望自己的弟子也跟古释迦佛的弟子是一样的名称。这位陶师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还真的给他复制过来了,这是“最初发心”。从藏教来说,从初发心到圆成佛果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了;从圆教来说,那是动经尘点劫了。







既然发了菩提心,那就要悲心度众生了,所以为度我等众生故,“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六度万行,就是舍己从人,就是以无我的智慧,真的是不为自己,就是为了度众生来修行。这样的修行动经无量劫,所以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劫,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只是这一世在这个世间作佛了。《法华经》称性而说,由迹开本,我们才知道释迦牟尼佛乃是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了。他所度的众生无量无边,从地下涌出的菩萨都是无量无边,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化发心的。所以他不是这一次来,而是多少次来我们这个南阎浮提来作佛度众生,这是他成就佛果后的事。那成就佛果之前,行菩萨道的过程,那也是动经无量劫,“备受诸苦”啊!行菩萨道要利益众生,很辛苦啊,叫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哪。修六度布施,不仅钱财外物要布施,就是头目脑髓也得布施,妻子孩子也要布施,国王位什么的都要布施,而且是带欢喜心去布施。看到老虎奄奄一息饿得要死,就舍身饲虎,把自己的身体血肉舍出来救老虎;为了救一只鸽子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也在所不辞;在饥荒的时代自己变成大肉山;在缺水的地方变成大河流;修忍辱,被冤家片片割截身体,不生瞋恨而且发慈悲心;为了度众生求法,为了半偈,可以献出生命;能够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你说辛苦不辛苦?所以发菩提心不是口头上的,那是要真干的。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很多,最后成就菩提心的人很少?菩提心难发而又容易退转,这是特点。难行哪,难忍哪!舍利弗有一次发了菩提心说要度众生帝释天就得考验他是不是真的发菩提心。因为天人都知道,很多人都是口头上发的,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就要考验一下。如果三关的话,舍利弗也过了两关,最后一关就过不去了。帝释天变化成一位婆罗门年轻人,说我要一个药引子救母亲,而且要的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的眼睛作药引子。舍利弗说我正好发菩提心,我正好就要度众生嘛。舍利弗就把一只眼睛挖下来了,这叫难舍能舍吧,这眼睛不容易舍呀,他毫不犹豫地割了一只眼睛。那婆罗门年轻人说,你怎么这么性急呀,我要的是左眼哪,你怎么把右眼挖下来了?舍利弗说,哦,好,你要左眼,再把左眼挖下来。这是不是难行能行哪?这两关都通过了。最后这婆罗门年轻人拿到他的两只眼珠子一闻,说你这眼珠子是臭的,抛在地下用脚蹋。这下,舍利弗就受不了了,你这个弊人,这么难度,我不理你了。众生难度,我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以声闻乘去求寂静涅槃吧。众生是刚强难化呀,这就叫难忍不能忍。很多菩萨行菩萨道,难舍他可以舍,难行也能行,最后难忍他忍不了。我们僧团做执事的,有的就是这样,辛苦没关系,但是被别人诽谤了,他受不了。这个忍辱波罗蜜,就是要忍哪。你如果还忍不了,说明你对空性还没有把握,还有能所之相。所以“备受诸苦”这四个字,真的是谈何容易呀!当释迦牟尼佛最后成佛的时候,百万魔军来攻击,所有的刀箭都变成莲花,魔王波旬都很惊讶,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法力?释迦牟尼佛说,你只是修了一点福报得到魔王的位,我是动经无量劫,舍去了无数的生命修行。波旬不相信。地神出来作证,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菩萨为度众生流血的地方啊。你思惟一下“备受诸苦”是什么概念!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是有同体的大慈悲心。众生在造业,佛悲悯不已,他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教化我等众生不要去造业。要讲因果,讲轮回,用种种苦切的语言来讲,造了什么恶就要到什么地狱遭受多少劫的苦果,来教化我等众生。但虽然听到佛的这样的悲心的教化,我们还是那样的无明愚痴,不相信,不接受,还认为这是佛的方便之语,佛是吓我们的,哪有这回事啊?就类似于现在一些人,你跟他传达佛讲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他不相信,他还哈哈大笑:“没有这个事。”那他造业就更没有阻拦的力量了。那造业会到哪儿去呀?那一定要下地狱的。所以当佛在经典当中对阿难说这句话——在佛眼所看,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的时候,佛多么地哀怜哪。众生就是刚强难化,不相信,不接受,于是行为不改变,还是按照他的贪瞋痴的烦恼去做事,三恶道就是他的归宿。



我们在三恶道轮回了很久了。我们堕到地狱的时候,佛也没有舍弃我们。我们堕地狱在那里水深火热,刀山剑树,灰河血河,佛就更悲痛了。因为佛是跟我们同体的,佛是看一切众生等同一子,如罗睺罗啊。你说作父母的看到自己唯一的儿子下了地狱,他是什么样的悲痛?别说是受地狱苦,就是受人间牢狱之灾,父母都不得安宁哪。所以释迦牟尼佛悲痛啊,悲痛得就想代我们在地狱里面受苦,让我们置换一下,佛替我们受苦。佛是这样的悲心。但我们造的恶业实在太重了,虽然佛想代我们受地狱之苦,但我们还是在地狱里面不能信受,不能被救拔。这业障,“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啊。在地狱里面的众生,每天万死万生,佛放光他接收不到,佛的慈悲声音他听不到。这时候业力不可思议呀!就像饿鬼道的众生,他饿得要命,干渴得要命,但是他一接触到河流,本来都是水量丰沛的河流,河流就干涸了,或者河水变成了脓血了。就同样的水,我们看到的是水,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这就是业力重。证阿罗汉果的人有宿命通,他一知道自己原来在地狱受苦的情形,他的那种恐惧,不是流汗哪,是流血呀,每个毛孔里面出血呀!那很苦很苦啊,我们还体会不到这个苦。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受苦刑,用三百根矛来刺他的身体,我们觉得凌迟或这样的苦应该是很苦了,但与地狱的苦相比这是小菜一碟,地狱比这苦百千万亿倍呀!






这样在地狱里面好不容易苦受完了,一般的业果,是地狱道受完就到饿鬼道,饿鬼道受完到畜生道,畜生道受完到人道,人道里面又是六根不具、聋盲喑哑、下贱贫穷。得人身也是侥幸,说明生到了善道,比三恶道要强得多,在佛的眼里肯定比较高兴,比较欢喜了。所以佛就赶紧过来,以种种方便要令我们在人道里面听佛法,种善根。所以佛在人道里面,正面地他是示现八相成道,这是显的一面;隐的一面,实际上佛有无量的化身,以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随缘示现,教化众生,“令种善根”。乃至于现在,我们不要以为佛已经灭度了,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了,实际上佛的涅槃是一个示现。佛灭度之后仍然要以百千亿的化身,跟地藏菩萨一样,来救度众生。佛不是说涅槃了该休息一下了,还是没有休息,佛要让我们种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



这样就动经无量劫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跟随着我们,“随逐于我”。虽然我们迷惑颠倒,刚强难化,不知恩不报德,但是佛心没有一念暂时地放弃我们。这些情形,我们知道吗?我们一概都不知道啊。就像《楞严经》讲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就像慈母忆念离门远出的儿子,但这个儿子舍父母而流浪,他是从来不会想到在故乡还有一位慈母天天在系念他,关爱他,盼望他回来。我们一概不知道。





实际上,《梵网经》说佛来这个世间已经八千次了。那就这一世来说,也就是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示现了八相成道。佛这一世降诞在迦毗罗卫国,示现为一位太子,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夜睹启明星悟道,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当佛出世的时候,“我尚沉沦”。“我”就是自称,我业障重,还在三恶道里面流浪。现在侥幸得到人身,一看佛已经灭度了。所以佛在这个世间的示现是稀有的,是短暂的,就比喻为优昙钵罗花。昙花一现,就像电光一闪就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自已在感慨呀,自悲呀,悲痛啊。我是什么样的罪业生到了这个末法时期呢?五浊恶世末法之秋啊,生到这个时空态里面的都是罪业甚深的众生,一定要有这种自知之明哪。所以省庵大师说我是何等的罪业生到这个末法时期。省庵大师在世的时候还是清朝初年,也是清朝最好的一个时段,他都感慨自己的罪业,如果到了现在他不知道要怎样更深痛地感慨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出家了,是何等的福报而能够出家!出家一法,在佛教里面它是给众生开启了一条胜妙的解脱之路,全新的生活方式,一切诸佛都是示现出家来作佛的。家庭就是烦恼的渊薮,所以一个人有福报,有善根,他才有出家的机缘。现在看来,有的人觉得出家好像是你在社会上受到挫折,活不下去,他可能还有这么一个偏见。世间活不下去的人多了,你就问问乞丐,他饭都没的吃,劝他出家,他是坚决不出家的。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善根,他认为出家太难受了,所以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要真正出家,不仅出两扇门之家,乃是要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这才是真正大丈夫之事,这就要有福报。



那是何等的业障不见佛的紫磨真金身,又何等的幸运而在末法时期以出家的身份能够遇到佛的舍利!,“躬”就是亲自,“躬逢舍利”就是能够亲身逢到佛的舍利,具体地就是阿育王寺的佛舍利。阿育王在世的时候是大护法,役使鬼神在阎浮提建造了八万四千座舍利塔,其中在震旦国有十九处。现在好像就在宁波的阿育王寺发现了一处。这是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位菩萨,叫刘萨诃,他示现为一个猎人。有一次他生病快死了,遇一梵僧说你本来要下地狱的,要忏悔业障必须要寻找舍利。所以他病好后就到处寻找,结果在鄮山这个地方就听到地下有钟声,他就在那拜拜拜……,诶,终于从土下涌出了这么一个舍利塔,所以就在那里开始建一座寺院。现在拜的人也很多了,不是很大,粟米那么大,大家反映看到的各种颜色不一样,有机缘大家可以拜一拜。






舍利就是佛的灵骨。在《法华经》它有一个说法,本来佛是可以长久住世的,只是由于众生的业障重,如果长久住世,他就生不起稀有难遭之想,他就不会去赶紧修行。所以佛就示现涅槃,也是为度众生故。《法华经》中有个“医子喻”,就比如一个做父亲的,是位良医,他的子女误服毒药,他配了很好的草药,那些未迷失本心的子女马上服药,病就好了,其余那些迷失本心的子女不肯服用。就比喻他天天在家里,子女都觉得很熟了,对他的教诲不放在心上,不去如教修行。他就方便说:我要出去,出远门了。我给你们留下了一些药物,如果有病的时候,你们可以服药,就能恢复健康。这个父亲离开出远门之后,家里的小孩还是没有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有人来报信了,说你的老父亲在外面去世了。这些子女们听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就很悲痛,悲痛之余就想起来了父亲临走的时候留下的药,所以开始就服这个药。服药后那种身心的迷狂状态就好了,清醒了。等到他们健全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所以这个示现,说在外面死亡了这就比喻涅槃,使者来报信就比喻舍利子。通过舍利子,大家去拜它,知道这也是提醒一切法的无常。佛不在这个世间,他的教法还留在这个世间,所以拜舍利,消业障,得福报,开智慧,引发众生的信根,这是佛用舍利来度众生的一个善巧方便。所以省庵大师说自己能逢到舍利也是非常庆幸的,所以他感佛恩,能够燃指香供佛啊。





所以如是这样地思惟,就是悲喜交集,一方面悲痛自己的业障重,罪业大,一方面也庆幸自己还能够出家,还能遇到佛的舍利。所以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种了善根,那今生怎么能闻到佛法呢?闻不到佛法,怎么能知道无量劫以来佛对我们这么大的恩德。我们多生多劫生生世世曾经接受过佛的这么巨大的恩德,读佛经我们才会知道,要么你不接触佛法根本就不知道。因为我们这些业障重的众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知恩不感恩。知恩就很难,感恩要付出行动就更难了。



要思惟佛对我们这样的恩德,比山还高,比地还广。用大山之高、大地之广来比喻佛对我等众生的恩德,都难以比况百千万亿分之一分、两分哪!既然佛对我们恩德这么巨大,那怎么去报恩呢?虽然我们也可以去供养佛舍利,佛舍利要用精美的饮食、香花供养,幢幡、宝盖、音乐都能作供养,但是真正报佛恩的核心,还是要顺应佛心,称合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大慈悲心,是欲令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心,所以要了解这种情况。所以真正报佛恩就得要发菩提心,这就像《普贤行愿品》讲的,要广修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何为法供养?法供养就是菩提心、菩萨道的核心内容,共有七种,“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无三宝处建立佛法。众生之所以轮回受苦,就是由于没有闻到佛法,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报佛恩,就得要弘扬佛法,住持佛法,来救度轮回当中苦难的众生。








如果不这样做,你用其他的方式来报佛恩,纵然你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搭进去,粉身碎骨,你岂能酬答佛恩之百千万亿分之一呢?你说我们天天去送上供养,难道佛需要我们一挂香蕉、几盘饮食吗?有的人供养一点水果,还跟佛讨价还价:我现在有个事求你老人家了,你如果帮我解决了我就来还愿。我今天晚上要打麻将,希望能赚钱,赚到钱呢,说明你好灵哪,明天我就买一桶油,买一挂香蕉来……。有的众生跟佛菩萨讨价还价,你说佛心是这个样子吗?佛需要你那一点东西吗?所以你就是生命搭进去,把你生命布施出去,都没有办法酬答佛恩之百千万亿分之一呀!



佛需要我们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佛需要的是这个。佛早已证到无我的大慈悲,他不要名不要利,唯有要你成佛!是这么一个心。



所以我们去思惟,去忆念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的时候,就要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把我们本具的菩提心给它发起来。而且要思惟无量劫以来,佛也跟我一样是凡夫,就是由于他发了菩提心,精进不退,捍劳忍苦,最终成了万德庄严的佛陀。也许无量劫以来,我也跟释迦牟尼佛同样地发过菩提心,但是自己中途退转了,懈怠了,放逸了,所以就在生死当中不断地轮回,而且轮回得每况愈下,心性智慧一点都没有开发出来。所以发菩提心度众生最终就是度自己。是由于有苦难的众生故,才生起我们的悲心,由悲心才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才引导六度万行,由六度万行才结一切种智的佛果。所以一切菩萨思惟,成就佛果的最终的因缘是由于有众生故;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就没有佛果。所以一个菩萨成佛之后,他也要转过来报众生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还是在轮回的众生,一定要走上这条道路。从思惟佛的恩德这一非常情感化的角度撬开我们的菩提心门。还有一个,就是看到佛的相好庄严,他发菩提心。地藏菩萨第一次发菩提心,就是看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他就问什么样的方法能得到像佛这样的相好庄严。佛就告诉他:你如果能发大悲心去救度众生,就能得到这样的相好庄严。他就由于想得佛的相好庄严故,他发起了菩提心。有的众生是听闻到佛有无量的功德,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光明,由于对佛德的这种景仰,发菩提心。



所以这里面“以念佛重恩故”也同样包含这个内涵,但是,是从佛跟众生的这个施恩和受恩,以及我们众生要报恩的层面,来谈怎么样把这个菩提心发起来。所以“念佛重恩”就构成了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殊胜的因缘。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沙发  发表于: 2024-01-30 21:11

分释十缘发心二 | 念父母恩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原文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发心的第二个因缘是“念父母恩”。对于一般的信众和社会人士也都会直接间接地,或多或少知道些父母对自己的恩德。但是要真正深刻地意识到,比较完整地体会父母的恩德以及找到一个报恩的方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首先前两句是引用《诗经•小雅•蓼莪》这首诗。这首诗是一个身为作儿子的,在周幽王时代,被行远役——就是当兵守边防,长期不能回来,所以令这个孝子在他父母亲病亡之时还驻守在边防之所,不得相见,于是就用这首诗来抒发一个孝子对父母恩德的那种感怀,同时也带有着讽刺周幽王的意思。

第一句“哀哀父母”。两个“哀”叠在一起说,就代表着孝子那种怨恨之心——父母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恩德,但我却不能在身边为他们送终。“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生育我是多么的辛劳。特别谈到母亲“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母亲对婴儿时期的我是这样的养育,那样的抚爱,那样的祈祷,跟自己一起或起或立,随时地关顾着我,注视着我,庇护着我,出入的时候都怀抱着我。把母亲对自己的这种养育之恩非常细致地描述出来。无父亲就没有依怙,无母亲就没有依托。我出去从征役,是怀着忧思父母亲恩德的心出去的,结果回来却见不到父母,所以心情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父母恩重如天,无有边际,我现在想报父母二亲的德,奈何苍天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啊!




父母一生的精血大半都是为子女耗尽,这里就举出了“十月三年”。怀胎是十月,这十个月对母亲来说是非常的辛劳啊。一个小小的生命是靠着母亲的营养来渐渐地长成胎儿的,所以这十个月,做母亲的就腰酸腿疼,身心憔悴,因为她是用她整个生命的能量去抚育另外一个新生命。到了生产的时候,那也是过生死关哪,非常的痛苦啊。生下来了,又有三年的“乳哺”,就是哺乳期啊。

婴儿一出生下来,什么都不能自理,都是靠母亲哪。母亲带孩子的那种辛苦,这里就讲了两句话“推干去湿,咽苦吐甘”。婴儿会大小便,他不能控制。大小便后,就要把那个湿尿布给抽走,再把婴儿放在干的、干净的地方来睡。要喂食,那自己都得要嚼烂。如果嚼的过程觉得味道比较苦,就自己吞咽下去;如果觉得味道比较甜,才吐给子女去吃。这就说明母亲对子女的抚育,是无私的大爱。如果婴儿生病了,那做母亲的就更心急,恨不得这个病就生在自己身上,她这种代子女受苦的心是发自天性地就能出来啊。这个过程,做过母亲的人才会体会得到。所以为什么做女儿的人对母亲比较孝顺啊?因为她经过了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这样慢慢地好不容易让他长成人了。原来小孩子还能跟父母一团和气,因为小孩子离开父母不能生存,父母对他无限的关爱,他也像小鸟依人一样地依着父母。父母和子女那种天性的关系,真是叫“仁”。什么叫“仁”呢?就是同体感。父母为小孩的欢笑而欢笑,父母为小孩的痛苦而痛苦,就是这样一种高度的统一。等到这个小孩子长得慢慢懂事了,他反而跟父母的同体感就开始有点游离了。尤其十几岁进入叛逆期,他慢慢地就不大听父母的话了,他有他的主见了,他有他的世界观了。所以为什么孝道从小就要把它培育好?就是让他在成年之后,也一直要把对父母的孝道能够延续下去。




父母永远都是对子女无条件地关爱的,无论他是孝子还是逆子。那种关爱,那实在是,做父母真是很累哟!上学的时候得要赶紧给他选好的学校,现在不是要择校吗?为了择一个好的学校,不惜重金。那些重点学校旁边的房租很高啊,父母都不在乎。上次听个广告说是三十五万一平米,都有人去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然后慢慢地大了,又得张罗,儿子要给他娶媳妇,女儿要忧愁她能不能嫁得出去。你看现在不是有些城市搞了一些相亲角吗?在公园里面,实际上都是父母在那里为自己的子女去相亲。子女的婚姻,他比子女还要关心,还要上劲。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然后为了子女要住房子,又关心他的住房,又关心这个、关心那个,连他的下一代都要关心。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少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关爱,真是不仅付出了巨大的心力、精血,而且不惜造业来护佑他和他的下一代。

父母对子女也是有期待的哦,希望他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对于死亡的祖先能够有祭祀之人。在中国这种宗法家族观念很重的国家尤其注重这个。所以这些都是父母的苦心哪!为人子女的一定要了解,要知恩,要有孝心。所以中国十三经有一《孝经》,孔子在其中对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孝的理念和行为要求。那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能够通神明;百行孝为先;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就是圣君他治理天下之道,无非就是用孝道来治理。当虞舜对要害他的父母还去孝顺的时候,不需要他有其他的作为,天下就已经得到治理了。



那现在这里主要针对出家人来说了。“今我等”,与会的僧众已经出家了,出家了就离开自己的原来俗家的姓名,就是“释子”了——以释迦牟尼佛的“释”字作为姓了。“滥称释子”,这是谦虚的语言。做释子是很崇高的称谓,但是自己的道业不够,不能为佛教争光,所以只是滥竽充数。“忝号沙门”。沙门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识心达本,号曰沙门,悟明心地。但是自己出家了,虽能有沙门的名称,但是没有真实的德能,所以就“忝”,忝就是没有这个水平,忝辱啊,辱没了这样的神圣的名称。这是谦德的表达。

在孝道这方面更是要有深刻的思考了。出家了,对父母的这种供养、赡养就做不到了,“甘旨不供”。作为在家的孝子就是要赡养父母,把好的饭菜、饮食要给父母,四季都要照顾父母的炎凉,每天早晚都要去请安,但是出家僧众做不到这一点。然后“祭扫不给”,父母祖先这种祭日、清明,都应该去祭祀,扫塔,但常常由于去参学修道都做不到。所以父母在生之年,不能赡养父母的口体,然而父母死亡又不能够“导其神灵”得到解脱。由于前面说自己是滥称释子,忝号沙门,觉得自己没有道业嘛。那你世间的孝道又做不到,出世间又不能利益父母,那在世间的孝道就有大的亏损,出世间对父母又没有真实的利益,这两种对父母的利益都失去了,那你就是“重罪难逃”了,就是天底下一个极重罪过的人了。有的人不了解出家,好像出家就是不讲孝道,实际上佛教是非常注重孝道的。




“大孝释迦尊,历劫报亲恩”。释迦牟尼佛成佛都要升忉利天为母说法,自己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他都要亲自去抬棺木。每年的七月十五,我们的盂兰盆会也是表明孝道的。以大目犍连尊者作为代表,他为了救他的饿鬼道的母亲,自己道力不够,所以他就供养所有的大众僧,让大家共同来帮他救拔母亲。

古往今来多少出家人,他们对父母的孝,那是刻骨铭心哪。唐代有一位子邻法师,他出家后思念双亲,回家探亲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三年了。他就到五岳庙诵经,一定要知道他母亲生到哪个地方。五岳神就指点说他母亲在地狱受苦,到鄮山礼阿育王塔或许可以免除。这个子邻法师就到阿育王寺拜舍利塔,一直拜,拜到四万拜的时候,他的母亲出现了。他的母亲说,由于你拜塔,把我超度到忉利天了,他看到母亲生天了。



唐代有位师备禅师,他是雪峰禅师的弟子。父亲原来是捕鱼的,他父亲就是在捕鱼时站在船头上落水去世的。这样给他的震动很大,他就觉得自己的父亲一定是堕在恶道里面了,所以为了救他的父亲,他就出家了。他是修苦行哪,捍劳忍苦。结果有一次,他过山岭的时候,被石头划破了脚,流血的当下他开悟了,开悟也得到了雪峰禅师的印证。开悟的当晚,他就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对他说,由于你出家修道,悟明心地,我赖你的功德生天了。

宋代的宗赜禅师,为了度他的母亲,接他的母亲到寺院住在方丈寮的东院,劝他母亲念佛。结果他母亲在寺院住了七年,从开始不相信、散乱地念,到最后坚定信心一心来念,成办往生之事。宗赜禅师送他母亲往生之后,自己也就启建了个莲华胜会,以结社的形式来动员更多的人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他这个莲华胜会一成立,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三十岁的清美男子要求加入他的莲华胜会。宗赜禅师就拿着簿子说,你叫什么名字?要登记名字。这位男子说,我叫普慧。记下来之后,又说家兄普贤也要参加。醒过来才知道,这普慧、普贤就是华严会上《离世间品》的两位大菩萨。他感得了华严菩萨的幽赞。




所以佛门里面对父母的孝,称为大孝当中的大孝。儒家也有句话,叫“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一般平民百姓,小孝就是为父母出力,养父母的身体;中孝是用功劳荣显父母,也就是躬行仁义、建功立业来显扬父母的名声,养父母的心志;大孝不匮,这里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自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将孝道推而广之,以仁爱之心广施天下,让百姓都能兴起孝心。而在佛门来讲,真正的孝不是孝一个业习的父母,而是要孝父母的那个妙明真心,养父母的法身慧命。这里面孝的内容就更深邃一点。

佛门当中讲,大孝当中的大孝不仅是让你光宗耀祖,让你父母能得到好的名声,而且要让父母离开三界六道,要究竟圆成佛果。所以这就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核心了。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僧,在这里,生不能对父母有身体上的赡养,道业上也没有足够的道力来超度父母,那这就重罪难逃。

那怎么办呢?那就得思惟,唯有发菩提心才能够报答父母的大恩大德。要知道父母生育了我们,但是他没有真正去修道。没有修道,一定在轮回里面。我们想到对我们有大恩的父母还在轮回里面挣扎,那就情不自禁地要把父母从轮回里面超度出来作为一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要担荷报恩的重任,不仅是在口头上说。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百劫千生”来成就菩萨道。“十方三世”,就是在无尽的时空来普度一切众生。




那这样的大心一发之后,不仅是要超度自己这一生的父母,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都由于我们这一念菩提心的生发,都得到了出离轮回之苦的利益。不仅一个人的父母,乃至所有人的父母都能由你这一念的报父母恩启动的菩提心,得到了超升。这一点在地藏菩萨因地当中作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的时候,他为了救那一世的母亲,最后他就是面对所有的众生来发心的。婆罗门女由于她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形像,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诉她,你要知道母亲在什么地方,你回家去念我的名号。所以婆罗门女她是得念佛三昧到了地狱里面,跟无毒鬼王有一段对话,无毒鬼王告诉她:你的母亲已经从地狱里面出去了,不仅是你母亲一人,乃至跟你母亲在一起的所有的地狱众生都生天了。所以这时候她得念佛三昧能够到地狱里面去,就已经是法身大士了,她以法身大士的慧眼观察,原来地狱的众生都是她多生多劫的父母。所以她从定中出来,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像面前发的愿,就不仅仅是为这一生的父母,乃是为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只是为自己的父母,乃是为所有众生的父母来发的大愿。

所以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二个因缘,从念父母恩下手。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板凳  发表于: 2024-01-31 08:22

分释十缘发心三 | 念师长恩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原文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念师长恩。这也跟净业三福“奉事师长”相吻合。



为什么要念师长恩呢?前面谈父母虽能生育我的身体,但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离不开师长之恩。自古以来往往都是“易子而教”,父母是很难教子女的。因为教育它是要希圣希贤,它得要有责备、督促,严格地去做。父母如果教小孩有责善的这些做法,可能会伤及到父母和子女的那种天然的感情。所以家庭关系有时候是不能过多地讲理的,它更多是侧重在情来说。而教育就要讲理,就要责善,所以自古以来都是易子而教,就是把自己的子女交给他人去教。作为老师,会教小孩怎么去待人接物,怎么去对待自己的父母。所以这就谈到世间的师长(师长有两类:一种是世间的老师,一种是出世间的老师),如果没有世间的师长,则自己就不知道“礼义”。








这里传达什么消息呢?我们古代的教育侧重在人文的教育、人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所以要读“四书五经”。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周公制礼,礼者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礼生起了各种行为的规范。还有仁义礼智信五常,有仁义的教育。这些就是韩愈说的师道,师道包括三个内容,传道、授业、解惑,这三者构成了传统社会师长教育的内容。现在的师长可不一样了,现在的教育是侧重于知识技能了,传道——怎么做人的学问,这个都很少去谈。所以传统社会那种师生关系,那真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它真的是有一种精神上的那种巨大的、深刻的纽带,关心学生一辈子。学生对老师恭恭敬敬,如父亲一样对待;老师对待学生,像对儿子一样的负责任。这种师生的情谊就非常的深厚。



出世间的师长就是指善知识,就是教我们佛法的善知识。这里面仍然存在一个我们如何对待善知识的问题。由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缺位,其实我们在佛教里面对于善知识——就是这个师生关系怎么处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怎么做好一个弟子?奉事师长,你的恭敬心在什么地方?那常常都是做徒弟的还挺傲慢的,不把师父看在眼里,专门去说师父的坏话,那这个口业、这个过失非常巨大啊。古人告诉我们对善知识、对自己的和尚阿阇黎——什么叫阿阇黎?就是教你一个偈子的就称为阿阇黎,更何况教了你多少年——你得要像仆人一样地恭敬,仆人恭敬主人一样地去恭敬。要如大地心,就是师父有什么样的事情,你得要代劳,要代苦,要主动去做。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病人,善知识就是医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溺水者,善知识就是一个能搭救我的人;我们是一个迷路者,善知识是向导。甚至经典当中说“视师如佛”,你要像恭敬佛一样地恭敬善知识。你这种恭敬心上来了,才能得利益。








禅宗的二祖神光为了求法,立在雪地当中,那个雪都过膝。这种恭敬心一上来,达摩祖师才关照一下他:你想求什么呀?如果没有恭敬心,你要求出世间的了生脱死的大法,哪那么容易啊?所以神光为了进一步表达他的恭敬,断臂求法啊。遇到善知识有时候苛责,你要接受。现在都批评不了一句了,批评一句,他马上就翻脸,那是很有问题的。



道安大师在襄阳的时候,他有一个弟子叫法遇法师,在江陵的长沙寺做住持。那个寺院住了四百位比丘,其中有一位比丘喝酒,犯了事。这个法遇法师只是呵斥了一下,没有迁单。那这个事情就被道安大师知道了,道安大师就给他寄了一条荆杖,就是荆条做的鞭子,封好寄过来。法遇法师一打开,一看这根荆条,就马上明白了,就是为那个饮酒的僧人。他就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就对着襄阳那边顶礼啊,感恩师父对他太关爱了。自己带僧团太松垮了,还要劳烦远在异地的师父忧念,所以要僧值师用那根荆条当众抽他三下。你想想这么一个细节,现在如果一个住持接到这个,可能他就置之不理了。



鸟窠禅师的侍者会通禅师侍奉他十六年,任劳任怨。这位侍者原来是唐德宗时的六宫使(宫庭联络官),官员出家的,作为侍者天天就是干活。干了十六年,这个侍者觉得好像自己的师父没有给他说一点佛法,他就想告假到外面参学。那鸟窠禅师说:“你到哪里去啊?”他说:“我在这里一点佛法都没有学到,我到外面去学点佛法。”那鸟窠禅师说:“哦,你要说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就随手从布上拈了一个毛——这个布毛,用一口气吹了一下。就这么一个作略,这个侍者就开悟了,所以那个侍者以后就被称为“布毛侍者”。他为什么这么一个机缘来了就能开悟呢?就是他能够恭敬奉事师父,在这里忍受十六年的勤苦劳作。






我们常常讲,为什么末法时代世间的师生关系出了问题?那就佛门当中来讲,我们的师徒关系又怎么样呢?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深刻地反省的。所以在佛门当中,没有这些善知识,就是出世间的师长,我们就不能理解佛法。在世间,没有世间的师长给我们传授做人的礼义,我们的行为就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现在社会上为什么这么多乖戾之气,碰到什么问题似乎就要杀人呢?到了这个程度,这就是因为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润滑的礼义没有了。那家庭关系怎么处理?那肯定会磕磕碰碰地碰到什么事情,不能一碰到事情就离婚吧!那在单位上碰到什么挫折,不能想不通就跳楼吧!再不能由于有怨恨心理,就到幼儿园拿着小朋友去开刀吧!所以“不知礼义”,真的跟畜生没有两样啊!



没有出世间的善知识教我们佛法,我们跟世俗人也没有两样。世俗的人关心的不就是财色名食睡吗?如果你对于出世间的、无上清净的佛法没有信解,你举心动念也是离不开财色名食睡的,跟俗人没有两样了。哪怕你就是剃了光头、穿了袈裟,但是你心里想的还是世俗的东西,那也就是光头俗汉而已。



现在我等“粗知礼义”,就是略微知道了做人的礼义,也略微理解了一些佛法,并且“袈裟被体,戒品沾身”,这里面也要感恩啊。能够受三坛大戒,得要感恩三师七证,感恩戒常住提供的这么一个机缘--忏悔堂。多少人来成就这么一个戒场,让你能够得三坛大戒的利益,戒品沾身。这戒品当然包括沙弥戒,那沙弥戒也得要戒和尚给你授。那菩萨戒也得要有三师,也得要有引礼师。这些才能成就你的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样你才有一个得戒的身份。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恩典。这些都是从师长那里得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恩之心呢?可能你还是觉得这是应该的。那你就麻烦了,是吧?






世间和出世间的师长对我们的恩德很大,那我们怎么去报恩呢?如果我只是求自己了生脱死,得一个阿罗汉果,只能自己得利益,那能够报这些师长的恩吗?所以,就必须要发大乘心,要以大平等心发愿普度一切众生。这样的菩提心才能够令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都能得到了生死、出轮回、得佛果的真实利益,这样才能慰藉我们当下报师长恩的这颗心。这是“念师长恩”。



这里特别要提醒,我们末法众生由于烦恼重,烦恼重的根本就是我执,我执就会引生我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认为什么人都不如他,他比什么人都强,谁都看不上眼,眼空四海。你不注意反省,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非常自负,非常狂妄。佛经告诉我们,只要他能给我们正确的知见,都值得我们尊重。你不要去找善知识的毛病,哪怕他有种种的过失,但是他有正知见,就值得我们恭敬。这就类似于一个穿着破敝衣服的人,他拿着火把,只要有火把,他能够给我们照清道路,这是我们最可取的。至于说他是什么样子,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不要去找善知识的毛病缺点,这很重要。末法的师长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这些都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否则我们很容易犯这个毛病,自负我慢一上来,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恭敬心没有,他就容易造口业。如果你在后面、在背后说了和尚阿阇黎的坏话,那在经典当中很明确这都是要下地狱的。别说诽谤,就是真实都有那个毛病、缺点,你都不能说。大家可以看看一部经——《佛说正恭敬经》,就谈这个问题。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3楼  发表于: 2024-02-02 06:36

分释十缘发心四 | 念施主恩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原文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念施主恩,这个主要侧重对于出家人而言,当然在家的信众可能也会出现有施主的现象,但这里主要还是对出家人而言。省庵大师提醒,“我等今者”,就是与会的我等僧众,今日要生存在这个世间,必然需要“日用所资”。日用所资,就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房舍,这些资生用具。但这些用具,“并非己有”。因为出家众他不从事生产贸易,他是修无为法,佛的戒律也不允许比丘来做这些事情。于是比丘修道,就是接受四众弟子的供养。



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是托钵,能托到就能够算你的幸运,托不到,那你也就自认褔薄。而且只能托七家,你不能七家过后,你还一直托。那这样,一方面是为广大的信众种福田,另一方面,托钵也就减少自己在饮食上面的那种费心费力,耽误自己的修行。



所以一位出家人他日用所资都不是由自己去劳作出来的。这里就是“三时粥饭”,一日三餐。一般传统社会就是两顿,到晚上用药石,有修行的人可能就日中一食。“四季衣裳”,春夏秋冬,薄一点的衣服、厚一点的衣服都得配置,这是指衣服。饮食、衣服。“疾病所须”就是汤药,生了病,要看病要吃药。“身口所费”,就是身体所需要的、口里要吃的,这些要有耗费。这些东西都是出自信众的供养,是来自“他力”,是信众供养给我来用的。






那这里就得要念施主恩了。这些信众统称施主,布施的功德主。那这些布施功德主里面,有比较富庶的,也有比较贫穷的,他们都可以作为出家人的施主。原来摩诃迦叶托钵,就喜欢向那些贫穷的人去托钵,化缘;须菩提就喜欢向那些富人去托钵。那各有道理。摩诃迦叶认为这些穷人之所以穷,就是他多生多劫没有布施,怜悯他故,让他今生来布施一下,来解决他贫穷的命运。须菩提认为,富人为什么富呢,是由于他多生多劫布施,为了使他的富贵能够有可持续性发展,继续让他布施。但是,虽然两位尊者各有好意,都是好心,但对于让贫穷人布施,人家会有讥嫌,会有不理解;你向那个富人去化缘,人家就有诽谤,觉得你老是攀缘。所以维摩诘居士就呵斥这种分别,就是要用平等心去托钵,所以托钵应不分贫富。



贫穷布施难,这里特别谈到贫穷的人来对于僧人的布施,我们更要念他们的恩。“彼则竭力躬耕”,这是指农民,面对土地亲身耕耘,一年到头非常辛苦地耕耘。农民还是很辛苦的。在农村做过的,插秧啊,双抢啊,那都是不分日夜呀。一辈子这样辛勤地耕耘,“尚难糊口”。就是收获上来的麦粒或者是租来的田地要交田租,有时还要上交国家一些公粮等等,如果交完了这些,剩下的就没有多少了。可能一家老少都很难糊口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够来布施。那你想想,我们出家人在寺院“安坐受食”,安坐在斋堂里面受这个食,如果你还要分别:怎么今天吃的不行哪?怎么没有好菜呀?怎么口味不对呀?……你还去说这些话,那行吗?所以五观堂,第一观就是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这碗饭食,要思惟这碗饭食来之不易啊,多少的汗水、工夫,来之不易啊!忖己功德,全缺应供,自己没有德能,当不起这样的供养,你还在这里说三道四。这是指饮食方面。






然后说衣服方面。这也是贫穷的人,人家在家里“纺织不已”。妇女在织布机面前抛梭、经纬纵横地一线一线地来织布,一年到头,起早贪黑,不休止地在织布。织完布,她还要到集市上去做贸易,卖点钱来换点其他的生活资料,所以自己都不舍得穿新衣服,自己都是穿很破旧的衣服。而且还能把衣料供养出来。然而我等出家人穿得平平整整,而且还不止一件,还有多余的衣服。那你想想,人家织布的人都没穿好衣服,你这一念惭愧心、感恩心能出来吗?你能不能去惜福、爱惜啊?那古来的祖师大德都给我们示范,穿的是百衲衣,不是穿旧了就不要了,穿旧了能缝补就缝补,补丁上添补丁,就叫百衲衣。一件衣服穿几十年,甚至穿一辈子,这才是爱惜呀。出家人不能说像电影明星一样的,也有若干件的衣服,今天穿一件,明天穿一件,一个礼拜穿,还没把自己的各种颜色的衣服穿完。你这样子就不行了,要知道爱惜。



再讲贫穷的家庭“荜门蓬户”。他的门都是用竹子、枝条来编成的,他的窗户都是用蓬草来编的。荜门蓬户就说明他住的是非常简陋的房子。所以这样的施主一年到头都被生存的压力所困扰,而且他的命运可能尽这一辈子都是很贫穷的。相比较,我们在寺院住的是“广宇”,广大的殿宇啊;“闲庭”,还能够有散步的,像花园似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压力,“优悠卒岁”,一年到头没有为衣食去发愁。







那这样思惟,以这些施主的辛劳来供我们的安逸,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安宁吗?将他人的利益来滋润自己的身体,这于道理上能顺吗?所以这一说,那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呀!



所以从中要深知施主对我们巨大的恩德,我们一定要去报恩。那怎么报恩呢?就是要发大菩提心。“悲智双运,福慧二严”,这样成佛来度这些施主们。这样,这些檀信(檀就是布施的意思),这些布施的信众,就能够由于我们成就佛道得到恩典。得到什么恩典呢?我们的功德给他们回向,我们让他们出离轮回之苦,我们让这些施主也圆成佛道。进一步地,也让一切众生得到我修行成就的恩赐。就是感恩施主,一定要担负起报恩的重任。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后果严重了。这些供养是吃不消的,就是一粒米、一寸丝,你都要去酬偿,“恶报难逃”。所以对出家人来说,它也是很严峻。所以,常常我们会念一个偈子:“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供养,哪那么好接受啊?你今生不能用心办道,那你下辈子可能就作牛作马去还吧!





对出家人来说,修道有两种情况:如果他真的是泛泛悠悠,心地一点都没有开明,一点功德都没有,让这些施主得不到任何利益,这叫虚消信施,那他就会披毛戴角去还。还有一种,他是很有道心,修行也很有德能,但是他自己的生死没有了断,他会怎么样?可能他会投生到施主家作子女去。



宗门下就常常有这种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禅师。草堂青禅师在当年是很了不起的禅宗大佬,他的大施主就是一个姓曾的大户人家。草堂青禅师圆寂,就到曾家去投胎了,这就是后来的宰相曾鲁公,叫曾公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宰相。再比如海印信禅师,军队的一位官员朱防御官给他作施主,最后他就到朱防御官家里投胎,变成了个女孩子了,当时整个杭州都轰动了。人家朱防御官的妻子正在生产的时候,忽然见到他走进产房了。这一走进产房,一个小女孩生出来了。当下那个时候,长老圆寂了,同时态发生的,所以大家都觉得他投生到他施主家了。那果然,圆照本禅师是他的同参道友,圆照本禅师虽然在宗门下是一位大德,但他密修净土,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圆照本禅师就特意在满月的时候到朱防御官家去看。抱出来后,这个女婴看到圆照本禅师,果然一笑,这一笑就是认出来了。这圆照本禅师就对她说了句话,说“信长老,你错了啊”,这个小女婴一听这个话就“哇”一声大哭,就死了。死了,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天台山有一座中方广寺,有一位严首座,他也投到施主家去了,就是王十朋,以后也考取状元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些修行人有一定的功夫,但是他是宗门下的,然而他虽然有开悟,但是见思惑没有断。没有断,他必然要投生。他就容易到施主家去投生。为什么?他在接受人家布施的过程当中,他就有感恩的心,就结上了一个很深的因缘关系,容易投到那去。所以这种生命的现象被有些人发现了,他们就有一个诀窍。谁家没有儿子,就告诉他一个窍门:你要求儿子,你就到各寺院去观察,观察一些老和尚,你就对他很好,给他很大很丰厚的布施,关系搞得好好的,这个老和尚就会到你家来作儿子。他这样去找儿子。所以,这样看起来,很有必要弘扬净土法门。如果这些老和尚都是念佛的,都到极乐世界去了,就不会跟他们家去作儿子了。那以后到了极乐世界再来报施主的恩,他就是游戏神通了,自己就不会有真实的这种轮回之苦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报施主的恩,要发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也要让这些施主最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才能圆满。这是谈对施主的报恩。






这里主要是站在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来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你接受供养,当别人来供养你的时候,你笑眯眯;等到你要去酬偿的时候,那就是泪涟涟了。你拿什么去酬偿啊?



这个供养这么好得啊?所以这里面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有时候我都很怕很多人给我供养,我觉得受之有愧,但又却之不恭。我们作为出家人,接受供养要生感恩心,生惭愧心,也让这些供养十方来十方去,主要为施主来植福报。我们最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么你等到披毛戴角还、恶报难逃的时候,那就悔之晚矣,说实在话,出家人并不要这些供养。真正念佛求生净土,这些钱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感觉,我们要钱干什么?要钱真的是没有什么用,还是个负担,钱来了,我还得想怎么用出去。以后大家还是尽量去供养常住,供养大佛,比如流通经典,尽量避免对出家人个人的供养,出家人接受供养太丰厚了,反而对他没有好处。出家人能够有口饭吃,有点衣服穿,有点房舍能够遮蔽风雨就可以了,一定要过简单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大部分出家人也都能过这种简朴的生活。过奢侈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其实对道心对道业是有妨碍的。所以也希望居士要供养就供养常住为好。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4楼  发表于: 2024-02-05 08:36

分释十缘发心五 | 念众生恩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原文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这是第五,忆念众生的恩德。这里的“众生”不仅仅是人道的众生,乃至包括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众生中,声闻、缘觉、菩萨,他们对我们有恩德,常常随形六道,救度我们,这自不待言。这里面主要是谈六道众生,尤其是三恶道的众生,我们要念这些众生的恩。那我们要问,这些三恶道的众生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它怎么会对我们有恩呢?以我们业力凡夫有限的常识和经验来说,我们是看不到这些三恶道众生对我们有恩的。唯有佛五眼圆明,才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生命的真相。



大家看《梵网经菩萨戒》第二十条轻戒“不行放救戒”。就是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如果对于众生的生命,尤其是畜生道的生命,不去放生,不去救赎,那就是犯戒的行为,就犯轻垢罪。为什么是犯戒的行为?这个戒文就说得很深刻,“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定要有仁慈之心来放生,为什么要放生呢?“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这里所说的“男子”和“女人”不仅是指人道的,也包括畜生道等其他道中的雄性和雌性的众生,它们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只不过不是这一世的父母而已。如果说碰到一只母狗,说这就是你的母亲,你肯定就很烦恼,这不是骂我嘛!但是佛眼看无量劫轮回的这种广阔的时空态,那这只母狗还可能哪一世就作过你的母亲。所以谈“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就是六道众生里面,在无量的生生世世,我们都从它那里受生,所以“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不是佛,谁能说得出这句话?六道所有的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对这些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众生,如果要去杀它,去吃它的肉,这就意味着什么?就等于杀自己的父母,也等于是杀我的故身,因为我们原来的身体是由这些父母给我们的。那这段经文甚至进一步来说,不仅是正报的众生,还有依报的环境跟我们都有直接的、同体的关联,“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就是外部的环境它也是地水火风构成的,它是跟我们同体的。所以了解到这样的事实,它们既然生生世世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要报父母的恩,以孝道故报恩,所以要常行放生。如果见到有人要杀动物,要用善巧方便来解救,来赎它们的命,来解救它们被宰杀的苦难。这就是我们大乘菩萨道要去放生、护生的根本理念。




最近,东林寺慈善护生会正在配合九江市政府搞“鄱阳湖生态护生节”,有半个月的时间举办各种活动,这项活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就要传达一种理念:我们为什么要去护生?要去推广素食?是由于这些众生从旷劫以来生生世世曾经跟我们“互为父母”啊!既然互为父母,彼此就有恩德。世间的学问、哲学、宗教是说不出这句话的,这是释迦牟尼佛现量亲见的一个生命的真相。




这样我们就思惟,我现在看到一只披毛戴角的动物,那“安知”,就是推测,我说不准以前做过它的儿子。现在在地面上蠕动的昆虫、爬虫以及空中飞的这些动物,“安知不曾为我父乎”?可能它们都做过我的父亲。我们是不知道这个情况啊!就拿现世来比,有一个人在他幼年的时候离开父母,等他长大成人的时候,再回到他父母那里,他父母可能都认不出来了。那现世的父母子女都有这种情况,更何况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子女的关系,今天再彼此看到,我们怎么能认识呢?虽然不认识,但是它在生生世世跟我们这种亲缘关系是存在的,所以也常常会碰到一起的。


我们今生侥幸为人,人为万物之灵,但是我们原来的父母现在却在地狱里面痛苦地呼号,正在饿鬼道里面饥虚难忍。当我们在这个世间吃喝玩乐很高兴的时候,你想没想到多生多劫的父母在地狱、饿鬼道的痛苦,受难的情况呢?地狱道的众生遭受的痛苦,我们人道的这些人不知道,虽然他们曾经是我们的父母,现在他们在地狱里面受的苦,我们一概没有感觉。饿鬼道受的那种饥饿干渴之苦,这些饿鬼也无从去诉说。我现在作为人,虽然不见不闻这些往世的父母在地狱、饿鬼道受苦的情况,但是这些在地狱道和饿鬼道的众生也一定会向他前世的子女们、亲属们求救。





《地藏经》就谈到,如果有人做梦,梦到了很多的众生,或者哭泣,或者悲痛,或者恐惧。梦中出现的这些人,就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家亲眷属来求你超度的。所以《地藏经》就说,这时候你得要自已念或请人念《地藏经》三遍或七遍,令他们解脱,你这样去做,以后梦中就永远不会再出现这些情形了。你的家亲眷属去世了,尤其是七七四十九天内,在阎王殿辩论罪过,要发配的时候,这时候尤其渴望阳世的家亲眷属为他做功德超度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可能奉行唯物论者“人死灯灭”的人没有感觉,但佛经告诉我们,七七日内一定要为自己的家亲眷属做超度,他们非常地渴望。你为他做功德做超度,他可能就解脱出来。如果你为他杀生,为他做很多不好的事情,反而就加重了他的刑罚。


在很多的传记当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人诵经念佛把三恶道的家亲眷属超度出来。大家看倓虚法师写的《影尘回忆录》,谈他出家之前,他组建了一个宣讲堂,专门讲善法的。当时宣讲堂同事里面有两个他是很要好的,一个叫刘文化,一个叫王凤仪。他就介绍这个刘文化,原来也是修外道的,结果受性亮老和尚指点开始来学佛,他们就共同来学佛。刘文化听说《楞严经》是开悟的楞严,就开始研究《楞严经》。刘文化是东北人,东北人有个特点,就是很精进,看不懂他就在佛面前磕头,磕磕磕,一心一意地读,以后他就有一个感应了。那是寒窗八年读《楞严》,读了八年的《楞严经》。倓虚大师出家之前开了个药铺,刘文化碰到一个事,就是跟另外两个人为了田产的事情打官司。结果他自己倒是打赢了,那两个打输的人就气死了。气死了之后,这个刘文化觉得为了点田产让两个人死了,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就把这个家产都交给他弟弟了,他就一门心思来修道了。他就天天到这个药铺里面来读《楞严经》。有一天读《楞严经》,在那个房间里面只有他跟账房先生在一起。他读读读,读的时候忽然出了个境界,就在一种很宁静的状态下出了境界。发现地面都是琉璃的,也有很多宝树,还有很多金刚神,都是一片光明。在这境界当中,忽然有两个鬼过来了。他一看,这两个鬼就是打官司的那两个人。他一看这个就想,这是不是来找我的麻烦的,但谁知这两个鬼一来就向他磕头,磕头说希望他来超度他们。刘文化说:“我自己都没有解脱,我怎么能超度你呢?”这两个鬼说:“只要你答应一下,就可以。”刘文化心想:我开始还以为你要向我索命的,现在你要我超度,大概你也不会跟我为难,答应一下也没有关系,何乐而不为呀?他就顺口说:“好,我答应你。”这一说,这两个鬼踏着他的肩就升天了。这个境界过去了,马上又看到他的妻子,也是死了的。这刘文化学道以后,他就酒色财气全都放弃。放弃后夫妻关系就不和,他妻子也气死了。气死了不久小女儿也死了。现在是他的已经去世的妻子和小女儿来了。一看他的妻子抱着小女儿,很欢喜,一来把小女儿往地下一放,就向他顶礼,说希望他超度她们,还说了点话。刘文化说:“好啊,我超度你呀。”他的妻子和女儿也踏着他的肩升天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去世的父母来了。他的父母也求他超度,但是没有顶礼,可能说了点话,就也踏着他的肩升天去了。刘文化对这个过程还愣愣的,忽然一下子境界就没有了。境界没有了,他就忽地一下站起来,他对座是一位账房先生,那位账房先生正在记账打算盘,他就问账房先生:“黄大爷,你看到了什么没有?”这位账房先生抬起头说:“什么呀?我什么都没看到啊,你刚才怎么样啊?”就问他。他以为这个境界、这个情形,账房先生也能看到,实际上就他一个人看到。所以他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倓虚法师。那时候,倓虚法师还没出家,他就不敢告诉其他的人。你看,一个人真正念经、念佛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时候,饿鬼道的家亲眷属要求他拔济,还真能成功。




所以这桩事情,不是经典怎么能陈说呢?佛有宿命通、天眼明,他才能够说得出这样的言语呀!那世间的邪见人怎么能够知道这桩事情呢?他或者执著常见,今生为人下辈子还为人,今生是畜生下辈子还是畜生,这就是常见。要么就是断灭见,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人死灯灭。那对于这种会堕到地狱道,会堕到饿鬼道,以及三恶道众生渴望自己的家亲眷属来超度他们,这些事情,世间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了知六道众生都对我们有恩德,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所以我们就得要尊重一切众生,要报一切众生的恩,在菩萨眼里,就是地下的蝼蛄、蚂蚁,这种很低微的生命都曾经是我们过去的父母。而且它只要有情识,就有佛性,就是未来的诸佛。我们都不能去伤害它,不能去轻慢它,还一定要尊重它,一定要保护它,一定要恭敬它。







你看古来的大德示现,唐代有一位慧斌法师,他在夏天走路的时候都是要带一把扫帚,扫干净前面的路,唯恐自己的脚踏在地面,去伤害这些地面的昆虫。有的高僧甚至看到蚂蚁都是绕开走,都不会跨过去。那别人问:“你不伤害它这已经很好,为什么你还绕开它走呢?”这位法师就说:“这些蚂蚁说不准比我还要提前成佛,我还要靠他来救我,我怎么敢跨它的身上而去呢?”尊重到这种程度。确实这些蜎飞蠕动之物,说不准就是能够比我们提前成佛。你看鹦鹉念佛,它能往生,它已经比我们提前往生,不是有可能比我们提前成佛吗?宋代有一只鸟叫鸲鹆鸟(即八哥),随一位出家人念佛,死了以后把它埋葬了,后来它的坟墓当中都长出一棵青莲华。然后大家好奇,这棵莲华从哪里长出来的?结果把那个墓扒开以后,发现这棵青莲华就是从这只鸲鹆鸟的嘴里面出来的,那你说这是何等的瑞相!连这些动物、蜎飞蠕动之物都有佛性,它有净土的善根,今生能闻到净土法门,它今生是可以往生的。九十年代,内蒙古包头市就有一只鹦鹉往生的公案,往生之后还烧出舍利子,舌头还留下来了,舌根还不坏,还很有瑞相。


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对这些蜎飞蠕动之物要有这么一种观念:它们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我们要报它们的恩,它们是未来的诸佛,我们要尊重它们,恭敬它们。所以常常思惟要报答这些众生的恩,要给这些众生利益,念念都要去报它们的恩。








世间的邪见人没有这个观念,认为这些蜎飞蠕动之物就是低级的生命。人是万物之灵,于是我就可以剥夺它们的生存权利来滋养自己。所以为什么他敢吃肉啊!为什么工业化以来对很多的昆虫用杀虫剂呀!如果他有这个观念,他是不敢用杀虫剂去喷洒,去杀灭这些蚂蚁昆虫的。现在我们分别哪些鸟是益鸟、益虫,哪些鸟是害鸟、害虫,所以要打麻雀、老鼠等,号称这些是害鸟害虫,要杀很多动物,所以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包括到秋天,北方烧那个麦秆,最近说北京雾霾,其中有个因素就是北方烧麦秆。其实烧麦秆,里面伤害多少生命哪!麦秆叶子里面有多少的微小的虫,再加上他烧的这一片的草里面有多少的生命。所以《梵网经菩萨戒》为什么专门都有一条“放火焚烧戒”呀?因为它是杀生的行为。这些微小的生命,你杀了很多,这些生命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是未来的诸佛。你说罪业有多大呀!用这些化学性的东西来杀灭昆虫,我们这一二百年,人类跟昆虫有个持续的战争。其实你能最终地把它杀灭吗?虫类又变异产生抗毒性,所以杀虫剂毒性又加强。喷洒在禾苗、树木上的这些化学药剂,毒性通过农作物又进入人的肠胃,吃下去了。所以为什么癌症这么多呀!



美国有一位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就是由于她得了癌症之后,她深感到巨大的生态问题,她就写了本书叫《寂静的春天》。她回想自己的家乡原来春天是一派百鸟谐鸣的生机盎然的景象,经过这几十年打杀虫剂之后,春天没有一只鸟在叫了,寂静的春天哪!






现在人类伤害生态环境以及生物链的完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现在物种的灭绝,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哪。(校对者按: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IPBES第七次全会上,获得批准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指出:“因受人类行动威胁而濒临全球灭绝的物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所评估的动植物组别中平均约有25%的物种受到威胁,这意味着有大约100万种物种已经濒临灭绝,如果不采取行动来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驱动因素的强度,其中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如果不采取行动,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而现在已经比过去一千万年的平均水平快几十、甚至几百倍。”)所以真的现在谈生态问题、环保问题,要把这些蜎飞蠕动的所有的众生,六道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都是未来的诸佛,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的哲学理念。他有这样的理念,他就有完全不一样的思惟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了。在农业方面,自古以来我们都是生态农业,现在有些有识之士也在谈生态农业问题,拒绝这些化肥、农药、除草剂,它们把昆虫杂草杀死的同时,使土壤污染了,土壤有毒性了。这些昆虫本身在土壤里面,它就能够使土壤很松散,它就有很多的营养素。把这些微细虫类杀死了,土地就不松动了,就板结了,以后的产量就越来越低了。到了产量越来越低不够吃的时候,那就只能吃转基因的东西了。以后吃转基因的东西,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不吃你也得吃啊。人类的福报在锐减啊,你伤害了这些众生就等于伤害了自己,才知道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体的。这种同体思想是我们佛教的最好的精华呀!



所以我们学习省庵大师在这里讲的“念众生恩”,这念众生恩不仅是人道的众生,他是包括六道众生,尤其是蜎飞蠕动的众生,尤其是地狱、饿鬼道的众生。这些众生很苦,他们对我们有恩德,我们知恩,一定要报恩哪!报恩的具体的落实行为就是我们要真实地把菩提心发起来,用我们真实的修行来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来成就我们对这些众生恩德最大的报答!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5楼  发表于: 2024-02-06 23:10

分释十缘发心六 | 念生死苦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念生死苦”。这一段在十缘发心当中是写得篇幅最多的,也是充满着悲切心情的。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谈地狱苦,第二是谈畜生苦,第三是谈我们切身的生死轮回之苦。那么怎么样念生死之苦呢?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科目。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那对于生死,我们有多少认知呢?我们对生死有没有出离心呢?这就取决于我们对生死轮回的相状有多少的了解。只有深刻了解了轮回的巨大痛苦,我们的出离心才能真正发起来。



首先是概述“我”,作为一个假名的自己,与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恒常地、无休止地、不间断地都在生死轮回的状态当中。由于我们自身的无明烦恼、我执身见,在轮回里像做恶梦,一个梦接一个梦,从无解脱的胜缘。轮回的对境是六道,有时候我们生在人道作人,有时候可能善业的种子发露,生到天上去。今生在南阎浮提,下一生也许是在他方世界。在轮回当中能够出头的就是三善道,沉没下去就等于是三恶道。“出没万端”,常常出头的时间短,沉下去的时间多。所以能生到人天道就等于是升华了,生到三恶道就是沉沦下去了。






在无量的时空态里面去观照,每一期分段生死的情形都是非常短暂的——“片刻”。在片刻当中,“俄焉而天”,一下子在天堂,一下子又在人道,一下子又堕到地狱、畜生、饿鬼道去了。这些镜头都是在迅速地切换,这在佛菩萨的五眼圆明的眼里是看得很清楚的。就好像我们众生在做梦,梦境很长,但是做梦的那个时间实际上很短。我们在梦境里面不知道,但是佛菩萨会看到我们分段生死,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今天披这个皮袋,下辈子又换了另外一个皮袋,很快地转换着。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6楼  发表于: 2024-02-18 08:31

分释十缘发心七 | 尊重己灵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这是十缘发心的第七项了——尊重己灵。这个“己灵”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有时候说是佛性、净识、大圆镜智、法性,这些不同的指称都是指我们的现前一念的体性。那为什么要尊重呢?这里佛教给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现前一念,在业力凡夫层面,被四大五蕴所局限,本来这一念是量等虚空的,含裹虚空法界,但由于我们业识的心局限,就成了介尔一念,就是非常微小的一念。虽然它的境界受局限,但它的体性是“直下”(就当下)与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所以《华严经》讲: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平等没有差别的,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菩提心。



十方诸佛是在果地上已经圆满了菩提心,而我们业力凡夫是在烦恼、分别里面有菩提心的那种体性,有时候又称为如来藏。所以佛专门有一部经叫《如来藏经》。在这部经典当中,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这些开示只有佛才能说得出来,是以佛眼(佛是具足五眼,五眼圆明)他才能够现量观照一切众生,不仅是人道众生,乃至蜎飞蠕动的众生。虽然这些众生在轮回颠倒当中,充满贪瞋痴诸多的烦恼,但在这烦恼当中却有着如来的智慧、如来的五眼、如来的相好光明,像如来不动尊一样的结跏趺坐,乃至于所有的相好光明、神通智慧都具足,“如我无异”,就是众生这些智慧德相,与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华严经》里面也指出了这一点。佛在经中说了一句话:“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这就是大乘佛法开显的圆教的理念。我等众生在轮回颠倒当中,是不了解这个生命的真相的。我们哪会想到在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污秽不堪的生命当中,竟然还有这么尊严的佛性。所以经典当中常常用各种比喻来比况我们烦恼当中的佛性:就好像枯萎的莲华中有化佛;污秽的粪便当中有真金;地下藏有宝藏;破败的衣服当中裹了一尊庄严的佛像;一个贫贱的丑陋的女人怀了一个转轮圣王;焦黑的模具里面有上妙的宝像……。用这些来比喻众生贪瞋痴,各种妄想、烦恼、颠倒、尘劳的境界当中都有如来藏。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是如来身、如来眼具足,有“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所以《涅槃经》说,声闻之人虽然有天眼,但是他不相信众生有佛性,所以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然是肉眼,但是他坚信众生有佛性,他是以佛眼亲见来相信、接纳、信受的,所以名为佛眼。



所以尊重己灵,就要在这个层面契入。首先要相信自己有佛性,我们才能进一步谈尊重我本具的佛性。那我们中国接纳的是大乘佛法,无论是禅宗还是莲宗都是指向这一点的。







你看宗门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向上一著就是谈内重己灵的。达摩来东土,找到了神光,以后称为慧可,作为二祖,次第地传到了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座下,那还是以白衣的身分听弘忍祖师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的时候,惠能就豁然大悟了。豁然大悟后,他就一口气讲了五句“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开悟的情形用一句成语“心花怒放”来形容比较贴切。这连续五句排比都是谈自性的问题,所以五祖一听,就知道他开悟了,悟到究竟了,就把顿教及衣钵传给他,成为六祖。传给他后,五祖就叫他赶紧离开,怕有危险。这时候惠能还是个白衣啊,那就遵师命赶紧离开。六祖离开后,弘忍祖师数日没有上殿。他座下有五百个弟子,以为他生病了,去看望他。弘忍说我没有病,衣钵已经南行了。哦,衣钵不在了,那谁拿走了?——“能者得之”。大家一听,明白是惠能得了。这些比丘不甘心,觉得我们都是“正规军”,我们都没有拿到衣钵,你一个白衣拿衣钵走了。大家都不甘心,就要去追嘛。这一追,惠能是命若悬丝哦。



当时追的队伍当中有一位俗姓陈的惠明比丘,他原来出家之前就是一位四品将军,性情比较刚烈。惠明因将军出身,跑得很快,惠能马上就被他追上了。惠能一看,既然他追上了,干脆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就隐到了草丛后边。惠明一上来,诶,看到衣钵在那里,眼睛一亮就去拿,但是拿不动。他毕竟是一位出家人,马上就改口说:“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好,那惠能一听这话,就从草丛后面出来,坐到磐石上,说:“好,既然你为求法而来,那你屏息诸缘,一念不生,我为你说法。”惠明默然良久,惠能就说一句话,说:“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就这一句话,惠明就开悟了,悟明心地。但他还有贪心,说:“除了刚才你跟我讲的密语密意之外,你还有没有密语密意啊?”惠能说:“能说给你的就都不是密语,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你回光返照,所有的秘密、密藏就在你那边,你不要到外面去找。





惠能祖师这个公案,他就基本上奠定了以后禅宗的风格。无论是“德山棒”、“临济喝”都是指归你那一边,实无一法与人。《六祖坛经》里面,就不断地谈这个问题。菩提般若的智慧,世间人本自有之,只是由于心迷了,不能自悟。所以佛到哪求?“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所以就是在你的自性上指点,向上本分也是指点你本具的那个己灵。



大梅法常禅师向马祖道一请求开示“什么是佛”,马祖道一就说,“即心是佛”,你的心就是。法常禅师听后当下就开悟了。开悟了,他就到大梅山隐居去了。一般古人是开悟了才有住山的资本。他在山里住呢也不知道住了多长时间,盐官禅师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采集拄杖迷了路,看到他在住茅棚,就问他,你在这里住了多长时间?他说他也不知道住了多长时间,只看到山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这迷路的人问,我怎么样出去呀?法常禅师说:“随流走”。山上有水流嘛,你跟着水流走,就能出山。这个人就觉得这禅师很奇特。他出山之后,就向盐官禅师禀报此事。盐官禅师也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也是开悟了的。盐官禅师就想到,我在江西时曾见过一僧后来没有消息,莫非就是这位禅师?于是就让僧人去召请法常禅师出山,法常禅师以偈辞谢。马祖道一听说法常禅师在大梅山住山,所以他就派一名僧人去勘验一下,就说最近马大师对佛法又有新的说法了。什么说法呢?原来马大师说的是“即心即佛”,现在马大师又说“非心非佛”了。传话过去,看看他怎么回答。这法常禅师听了之后说:“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人将这话转述给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就说了一句话:“梅子熟也”,大家可以去采摘了,所以就劝大家去向他参学。






这些公案所传达的信息,就是要你相信己灵,叩己而参,不要向外去求。临济义玄禅师,他上堂常常讲:“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宗门下那些公案,听了好像莫名其妙,实际上你不要作实法会。它就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让你回归到你的自性。比如义玄禅师说“无位真人”,那禅和子就有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这义玄禅师就下禅床,就把他兜胸抓住,说:“道,道。”就把这个问题又甩给他——你自己说。这个禅和子想思惟一下,义玄禅师一看他要思惟,就把他一下子托开:“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说完这句话,他就回到方丈寮。那一般人会想,无位真人应该是很高尚的东西,很崇高的东西,然而祖师偏用一个很低贱庸俗的东西来说——干屎橛。干屎橛是干了的擦大便的那个小木棍子。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就是要把你这个高低、优劣、圣凡的差别,给你截断。学人把它想得越高的时候,祖师就越用一个很低的东西来对治。



所以看禅宗的公案,得要有点慧眼,要么你就搞不清楚它谈什么。应该抓住一点,它都是在围绕着“尊重己灵”这个核心去谈的。在这一点上,禅宗和莲宗,是没有什么差异的。莲宗强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能念佛的心就是佛,也是指归我们当下能念的心。但是莲宗既内重己灵,又外慕诸圣,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莲宗又有它的方便。所以对一个大乘行者来说,一定要相信现前一念具足着佛的全体的功德。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这是指向成佛的一个依据。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自己有佛性,那还怎么去修成佛的行门呢?你得要有这个种子,得要有这个米才能煮成饭。没这个米,怎么去谈饭的问题呀?





同时进一步思惟,就是将我等众生与释迦牟尼佛联系起来作比较。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这个理念是出自《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早成正觉,不是这一世成佛的。对于钝根的人说,就觉得释迦牟尼佛作为二千五百年前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太子,然后十九岁出家,游历参访五年,然后入嘉处弥楼宝山习不用处定,三年后进郁头蓝处习非想非非想处定,三年后进象头山与外道杂居,苦行六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悟道后弘扬佛法,也就是四十九年。他就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这一次才成佛的,那声闻教还是这么认为的。世间的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



《法华经》是一部很奇特的经典,那是由本垂迹,开迹显本,把释迦牟尼佛的本地风光说出来了。当时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他方世界的菩萨听到《法华经》这么殊胜,就想发愿在娑婆世界护持这部经。释迦佛知道之后就说:不需要你们来护持,我这个世界就有很多的菩萨可以护持这部经。这话一说完,从地下就一下子涌出了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与会的大众很惊叹,地下怎么这么多菩萨?这些菩萨是谁教化的?弥勒菩萨就代表大众合掌向释迦牟尼佛启问,佛才告诉大家,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是我教化的。那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与会大众,就很惊奇了,他们看到的是,佛成佛才几十年,佛怎么能教化这么多的菩萨呢?那紧接着就有《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在这一品当中佛告诉大家:我不是这一世才成佛的,我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我成佛以来的劫数有多长呢?这个数字超越了一般的数字概念了。经中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譬如有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土,一个国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把这么多国土都抹成微尘,就是很细微的一个个微尘,那这个微尘就多得不得了。然后往东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刹土下一个微尘点,直至把所有的微尘点都下完。然后再将这些下到微尘的和没有下到微尘的,所有的刹土都碎成微尘,一个微尘计作一劫。那么佛说,我成佛已来的劫数,比这还要多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一看这些经文,我们的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说很多、很多、很多,不可说的多。







所以根据《法华经》来讲,释迦牟尼佛成佛已来,在这么多长的时间里,是不断地在我们娑婆世界来示现成道,教化众生的。不仅是在娑婆世界,乃至在他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刹土教化众生。我们说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被授记作佛,然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这些都是一期示现。所以我们要这样来理解,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已来早已成佛了,哪是这一世才成佛的啊!所以这些都不是藏、通、别教的概念,乃是圆教的理念。需要将心量打开才能信受。



在《法华经•分别功德品》里面讲,如果一个人能相信佛的寿命无量的话,仅仅是相信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一世才成佛,乃是尘点劫又尘点劫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释迦牟尼佛的寿命是这么长,能够产生一念的信心,这个功德都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你就是用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来修五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功德虽然很大,但是跟相信佛的寿命长远,这一念的信心相比,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都不及其中一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大乘佛法强调信解心的功德很大。所以省庵大师他处处也在调动我们的这种圆教的信解心。




世尊早已成就正觉,而我等众生还在这里“昏迷颠倒”,“尚做凡夫”。也许无量劫以来,我们也曾经发心修行佛道,但是释迦牟尼佛他发心之后精进勇猛,捍劳忍苦,有进无退,所以他就早成正觉了。而我们就常常进一步退九步,常常退转,所以今世尚做凡夫。所以我们还要了解,释迦牟尼佛他早成正觉,跟他的菩提心、他的悲心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举一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跟弥勒菩萨作为师兄弟在弗沙佛座下修行。弗沙佛想加持其中一个弟子提前成佛,就观察这两个弟子。观察到释迦牟尼菩萨他自己的功夫呢,就断惑的程度不是太清净,但是他所教化的弟子,心比较清净,弟子的水平高。再观察弥勒菩萨,他自己修行功夫很不错,但是他所教化的弟子呢,水平比较低,心不大清净。好,这时候弗沙佛要做什么选择呢?那佛是平等心,一切都是以利益众生最大化作为他的考量标准。所以他就思惟,一个人的心容易快速地让他变清净,众人的心呢就难可在短时间当中对治,让他快速成就。这样思惟以后,弗沙佛就选择了释迦牟尼菩萨作为加持的对象,让他快速成佛。那怎么加持呢?弗沙佛就在雪山的一个七宝的洞窟里面入火定。释迦牟尼菩萨当时是作外道仙人,他在上山采药的时候,见到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光三昧,那就放光明。释迦牟尼菩萨见到之后,极为欢喜,非常有信心,对佛的相好光明,恭敬之极,就来观佛。他是翘着一只脚,合掌向佛,一心而观,眼睛都不眨一下,目未曾眴,这样就观察了七日七夜。就做了一首偈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们做普佛都要念这个。这是释迦牟尼菩萨他修道的因地,对弗沙佛的一个赞语。这七日夜的观佛,就令释迦牟尼菩萨比弥勒菩萨提前九劫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成为贤劫的第四尊佛,而弥勒菩萨则是候补佛。





从这个公案当中,就发现一个现象:释迦牟尼菩萨悲心很重,饶益众生的心比较多,所以为自己的修行就比较少,所以自己的功夫不怎么地,但是弟子的功夫很好。那弥勒菩萨可能比较为自己,为众生、为他人比较少一点,所以自己的功夫还挺好。但是你看弗沙佛却选择了一个自己水平不怎么地,弟子水平高的人。这就说明发菩提心,你为众生,不为自己,实际上最能得佛的加持,成佛的速度更快。它给我们传达这么一个信息,也就说明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发菩提心的菩萨,自未得度先度众,甚至要留惑润生,就是悲心所致,有时候把烦恼还留下来不断,因为断了烦恼,可能还来不了三界度生。所以我们都要想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给我们的很多的启迪。



进一步再思惟,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具有无量的神通智慧,那这个功德就无量。这个功德有多大呢?在《华严经》里面也不断地赞叹佛的功德: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神通,包括最后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向普贤菩萨请教的时候,普贤菩萨首先是称扬赞说毗卢遮那佛的功德。那这个功德赞叹得都是不可思议的多了,最后结尾就说了一句话,这个如来的功德是赞叹不尽的。“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前面用比喻的说法,四种事情虽然都很难做尚且还能够做得到,但是你想完整地宣说佛的功德做不到。就是将无量刹土碎成微尘,每个微尘都是一个众生,每个众生有很多念头,这些众生的念头尚且还可以数清楚;大海的水无量无边,尚且还能把它饮干;虚空无边很难测量,尚且还能测量;风是流动的,很难把它系住,尚且还能把它系住。前面四种难做的事情,你都能做得到,但是你想把佛的功德宣说完整,做不到。普贤菩萨接着又说:“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如果有行人闻到如来的无量功德之海,而生起大欢喜之心,生起信解心,这个功德是无量的。如果你有这样的信解心,发菩提心修行,像称扬的佛的无量功德你未来也能获得,因为你也有佛性,有如来藏。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生起怀疑的念头。但是未来要获得如来无量的功德,那就要修普贤十大愿王。




所以,如来具足无量的神通智慧,万德庄严,福德智慧圆满,这些都是他无量劫的修行获得的。反观我等轮回的众生,还在这里昏迷颠倒,只是有无量的“业系烦恼,生死缠缚”。业就是我们的业障,无量劫造作的善恶业。系就是报障、果报,就将我们系缚在三界六道出不去。那这些业是怎么造的呢?是由于我们有无量的烦恼,就造作了无量的业,就显现了无量的轮回的苦报,所以就在这里生死轮回不休。“缠缚”,就是被这些烦恼业力,像百千万亿条绳索给缠在这个地方,让我们不得自由,这要生惭愧心哪!



所以,我们跟佛的心性在体性上,是平等的,无二无别的,“是一”。但是佛已经觉悟了,我们还在迷惑当中,所以这两者之间在修德层面是有天渊之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深渊。我们可不能因为自己有佛性,就能够拍拍胸脯说:“我就是佛”。你还不能这样说,你说这个就是大妄语了。你虽然有佛性,但是你的烦恼还太多,还是凡夫。就类似于一个有含金量的矿石,你拿着这个金矿石,你不能说这是黄金吧?里面是有黄金,但里面还有很多的沙砾、杂质,还没有黄金之用。要经过提炼,把黄金从矿石里面提炼出来,才能说这是黄金。






对这桩事情“静言思之”,就是我们清夜静坐下来,去扪心思惟这桩事情,就有极重的可耻之心油然而生了。我们的己灵——如来藏,就譬如是无价的宝珠,它汩没在淤泥里面,表面上显现得跟淤泥没有差别,然后别人就觉得它跟瓦砾没有什么两样,就“不加爱重”,就不会去尊重它,恭敬它。淤泥代表我们的烦恼,瓦砾代表我们的真如佛性,由于一念无明妄动,就成为阿赖耶识。所以一心具足二门,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或称神识,俗称为灵魂,虽然其中有不生灭的真如佛性,但是也有生灭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们的心意识里面就透显不出智慧、神通、辩才、相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就被视同瓦砾了,不加爱重。



但是要知道,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就有如来藏,如果我们能转识成智,就是大圆镜智。所以,要完成这桩事情就得要去修行,以无量的善法,“对治烦恼”。佛一代时教讲的种种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烦恼的。所以我们在修德层面有功夫,戒定慧、六度齐修,对治烦恼,我们才能把我们本具的如来藏的性德彰显出来。这就好比将金子从矿石里面提炼出来。金子一旦提炼出来,它就永远不再是矿石了。这就比喻一旦成佛了,就不会再退回到凡夫位了。






又用一个比喻,就像一颗摩尼宝珠,它脏污了,如果去洗涤它,它就透亮了,它就恢复了它本有的照天照地的功能了。把这颗洗干净的珠子放在高的宝幢上,这颗珠子就能发出光明,就能洞达十方一切,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无心而映照一切。而且它的光明是自性的光明,超越日月星等所有的光明,所以能够“映蔽一切”,所有的光与我们的心光比起来,就如同聚墨。百丈怀海禅师上堂法语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个灵光就是我们自性的光明,独耀就是不与万法为侣,它就能映蔽一切。



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才算没有辜负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给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这一大事因缘,我们也就没有辜负现前一念具足如来藏性的这个己灵。所以我们尊重己灵,就是要把我们本具的如来藏性彰显出来,成佛度众生。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七个因缘。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7楼  发表于: 2024-02-21 06:54

分释十缘发心八 | 忏悔业障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这是发心的第八个因缘——忏悔业障。“忏悔”两个字是梵文和中文的组合:“忏”,就是忏摩,就是陈述发露自己犯的罪过的意思;“悔”,就是改往修来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讲忏悔业障呢?前面的内容也在告诉我们,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如果这些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界都容纳不了。那有这些业呢就会有障,为什么叫障呢?它能够障碍圣道,障碍我们生到人天善道,所以必须要忏悔。




忏悔业障一般有伏业忏,就是让我们的业障,业力种子,不让它起现行,把它伏住。第二种,进一步的就是转业忏,能够使这个恶业转化,或者就是重业轻受,或者后业提前受,令自己不要堕到三恶道里面去。比如诵《金刚经》,你还得了这个病那个病,种种不如意,实际上它是转业的一种表现。本来你不诵《金刚经》是要下地狱的,由于你诵《金刚经》就用你现世的一个病,或者什么灾给你抵消了,这叫重罪轻报。但一般的人是看不到这些的,他会埋怨,你看我诵《金刚经》还得病了。再进一步就是灭业忏,就是把这业障灭掉。业障要灭掉,一般就要讲实相忏了。重罪就像暗室,忏悔就像明灯。



佛制定这样的忏悔法,对我等众生非常的有必要,真是大慈大悲,因为我们举心动念很容易造业,造业如果你不去忏除掉,它就形成巨大的障碍。所以佛经常常讲有两种勇健之人:一种是不犯,不造恶业,不破戒;还有一种是犯了之后,能够见犯,能够勇于忏悔。反之,就是愚痴的人,或者就是他犯了,他不见犯,或者见犯他不去忏悔。那这样的话,智人和愚人虽然犯了同样的罪业(甚至大小不一样),但它结果不一样。如果一个愚人他犯的恶业不是很大,但是他覆藏,不去忏悔,那么他未来要到三恶道受很大的恶报。因为覆藏的过程就好像天天为恶业加利息,令恶业天天在膨胀。但有智慧的人可能造的恶业比愚人还要大一点,但是他赶紧去发露,赶紧去忏悔,未来他还可能不会下三恶道。这就有一个比喻,虽然一块铁很小,但是是一块团在一起的铁,放在水里要沉下去,这就比喻造的业不是很大,但是覆藏不忏悔,所以感得重报,沉沦苦海。但人家有智慧的人,他虽然造的恶业很大,就像铁的分量很大,但是他善巧方便忏悔,所以转为轻报甚至不受报,就好比他把这块铁做成了一个钵,钵放在水上,它还不沉下去。






在烦恼业果报当中,首先从哪儿开始忏呢?首先从烦恼开始忏。是由于有烦恼才去造业,有造业才有这个果报。所以要建立忏悔的心态。为什么我们在造业?这跟我们的观念有关系。所以古德开示我们,首先要忏十种“顺生死心”——顺着生死轮回的心,作为首先要对治的烦恼。



这顺生死心,第一,就是虚妄地计较人我,起于身见。我们最大的烦恼和造恶业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执身见,首先要忏这个,从源头上忏。第二,是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就是自己有身见贪欲,外面又遇到了恶知识,那使我执身见更为增上。第三,由于内有烦恼,外有恶缘,做善事的善心很难生起。自己不做善事,看到别人行善,他还不高兴、还要诽谤。恶人是看不惯善人行善的。第四,放纵身口意三业,无恶不为。第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法界有情和非情的境界都有你这一念的恶心的遍布。这个恶心还相续,昼夜不断,念念增益。第七,犯了之后,还赶紧隐瞒,不让人家知道。第八,听不进忠言劝诫,也不信因果,不怕轮回,不畏惧三恶道。别人说“你造这个罪要下地狱的”,他就不怕,“我下地狱就下地狱”,他什么都不怕。第九,无惭无愧,对一切圣凡善知识,他都没有敬畏感。第十,在知见上不信因果,作一阐提。





所以这些都是我们恶业的心态,所以要去忏。生起十种“逆生死心”,就是把原来错误的观念翻转过来。首先深信因果,第二要有惭愧心,第三要有对三恶道的那种恐怖心。第四过失谁都会犯,但不要去覆藏。第五断这个恶心的相续心,第六发菩提心,第七尽量地修功补过。第八随喜他人的善心善行,第九尤其要发起守护正法的心,念佛的心。第十逆生死流,心清净,则可以生起般若的智慧,观罪性本空,那就是实相的忏法。这些都是忏悔业障的一些基本的常识。那忏悔有作法忏,有取相忏,有实相忏。



首先要思惟因果,生起对我们业障的畏惧心。突吉罗在比丘戒里面是轻罪。突吉罗叫恶作,或者恶说,大部分还属于遮戒的范围。佛经讲,犯了一个突吉罗,如果不忏悔掉,都要堕到等活地狱。堕的时间有多长呢?是四天王的寿命。四天王寿命是五百岁,那换算一下,四天王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五十年。四天王天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四天王天的五百岁,就相当于人间的九百万年。犯一个突吉罗罪,都要到等活地狱里面呆九百万年。这是很可怕的!






突吉罗的小罪尚且获这样的果报,下地狱时间这么长,更何况重罪。如果进一步犯了中罪呢?甚至你犯了重罪呢,那这个果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了。如果犯了根本罪,那果报是在无间地狱多少多少劫的问题了。所以犯戒堕到三恶道,尤其在地狱的果报,那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哪!但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就类似于我们走在悬崖峭壁都不在乎,殊不知一失足,就是粉身碎骨了。所以祖师们就很悲悯我们而予以阐明。



进一步思惟,“今我等”这些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是什么情况呢?“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举一动怎么会违犯戒律呢?比如一举足,可能我们就伤害了很多众生,地下就有很多的众生。我们点个灯,粗心大意就用一口气去吹熄灯,灯焰当中就有很多众生,就可能被我们吹死了。你只要往细的想,那真的是我们的杀生、偷盗常常犯。要搞基建,要砍树木花卉,如果没有提前告知,或者无端地去做这些事情,可能伤害了很多众生。甚至我们吃这钵饭,煮这顿饭,你想一想,伤害的生命有多少?先不说农民在种五谷杂粮的过程当中,他的耕地劳作等,伤害了多少众生,就是我们烧这个柴火煮饭,等等后续的工作,又要伤害多少众生。前两年,有一位沙弥给我写条子,说他们劈柴的时候,发现有很多虫子,就觉得不敢做这个事儿了。这个事情汇报到到我这里,我也觉得两难,自古以来寺院都要烧柴火,总不能不吃饭吧?那你就行一个善巧方便,先把木柴放在开阔的地方放一放,或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先让虫子离开一下。但不能说由于有虫子,就不烧柴不做饭吃吧?通过这桩事情也说明我们犯戒的对镜是很多的。就煮这杯茶水,喝这杯开水,可能都跟犯戒有关系。只是现在我们粗心大意,好像没有什么,其实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一餐一水中的微细戒我们都很难持好啊。





所以这样看来,如果出来干事,作执事,三宝物互用,不该花的钱花了,或者在社会上,假公济私的行为,比如一些居士写信,寄点钱,用信封夹带来寄钱,这都是犯戒行为。所以一日所犯,应该说也有无量,更何况我们终身,这一辈子几十年、上百年的光景,如果再推广到无量劫以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造作的业障有多少?为什么说无量无边呢?无量无边从哪儿来呀?那是由贪瞋痴鼓动身口意,所造的罪业无量无边,不可言说。



就以五戒来说,五戒是居士戒,但也是一切戒的根本、基础。杀、盗、淫、妄、酒,“十人九犯”哪!我们一般粗重的行为好像没有犯,但五戒每一条戒都很细微的,十人九犯。而且犯了,还“少露多藏”,极少人把它发露出来,大部分人本能地就把它隐藏起来。这都是凡夫的心态,不是真为生死的修道人的心态。犯了一定要把它发露出来,这就好像一根毒草,连根拔起,放在阳光下,它就会枯萎,如果藏起来,那个根还在地下,它就长得越来越粗大了。






所以看作法忏,首先就是发露忏悔,而且是当众发露。发露之后,再陈述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希望不再犯。那这个作法忏,轻一点的罪,就对首忏;重一点的罪,则需要对两三人、对四人、对五人,乃至于面对二十位比丘忏。



五戒只是优婆塞戒,优婆塞、优婆夷又叫近事男、近事女。“尚不具足”,这主要是针对出家人来说。我们末法时候的出家人真正谈持戒圆满,有时连优婆塞戒——五戒都不一定具足,更何况说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菩萨三聚净戒的十重四十八轻戒,那就更不要说了。





省庵大师对他自己要求都是很严格的,他在很多的场合都说自己是沙弥,他不称自己是比丘,觉得自己不够比丘的资格。蕅益大师也是很严谨的,他了解了比丘戒之后,他就退到菩萨沙弥位了。以后他进一步研究戒律,专心礼《占察经》的忏法,轮相清净之后,他才恢复了比丘的名称。近代的弘一大师也是持戒很严谨,他也常常说自己只够得上一个优婆塞而已,连沙弥资格都不具备。



所以问他是什么名份,他说“我是比丘也”;问他比丘戒持守的真实情况,尚不够一个优婆塞的资格。从中要生起大惭愧心,可不愧哉!







祖师都在劝勉我们,要忏悔业障,持戒是重要的手段,戒为无上菩提本。佛弟子必须持戒,不持戒,则一切修行,是为魔业。所以一定要去受佛戒,居士修行要受三皈五戒,受戒的时候要生起殷重之心,得无作戒体。所以这个戒,“不受则已”,实际上也必须要去受,受了就不可毁犯。古人生死心切,为法忘躯,如果烦恼太重,要犯根本戒的时候,宁可自杀他也不破戒,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是要有这样的一种勇毅的精神。所以,受了佛戒就“不可毁犯”。



如果“不犯则已”,不犯你就比较清净,但是你犯了戒不忏悔就一定会堕落,尤其那些根本戒,一旦犯了不能通过忏悔恢复戒体,称断头罪。次一点的犯戒罪,还有忏法可忏而恢复戒体。




佛制戒是为道制戒,是为了生脱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大目标来施设戒法。我等也是真为生死、圆成佛道来持戒。所以持戒不是一个开玩笑的事情,不能去忽悠,不能去轻慢的。持小戒都像持大戒一样的殷重。万一由于烦恼重,持不了要生大惭愧之心。那不能为自己去找借口,甚至说这条戒制得不合理。



现在就有一些说法是有问题的。说吃大蒜可以防癌症,这是佛当年不知道大蒜有这个功能,如果知道的话,也不会制这条戒。他们还真的敢说这句话哪!喝点酒也没有关系,只要不醉;吃点阿胶也无妨,能够滋养身体;养鸡场的蛋不是受精卵,也可以吃,没有问题。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说法。甚至为了方便,给人家去证婚。在酒席上,有出家法师也喝一杯来随喜,觉得自己恒顺众生,让众生欢喜,也不破戒。这些都是有问题的。





末法时代谈戒律,有时候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真为生死的人,我们一定还是要提高持戒意识,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持啊!佛陀制戒,完全出自悲心和智慧呀,唯佛才能制戒。那我等众生虽然不能持得十分清净,但态度上要尽量去持。



所以,我们烦恼重持戒不是太清净,要自我怜愍,也要怜愍一切众生。想到持戒持不好而毁犯不忏悔,则一定会堕落,这种哀伤啊,“自伤伤他”,为自已感伤的同时,也为一切造罪众生而感伤。所以一定要有恳切之心、悲痛之心,“声泪俱下”。要以持戒、深信因果、断相续心、生大惭愧心、常常呵责自己来忏除业障。谈到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内心世界,举心动念实在是太染著了,或者太罪恶了。我们内心深处生不出几个好的念头,这种五欲六尘的、恩恩怨怨的、尘劳烦恼的念头,不召自来。所以在这里我们真的要加强念佛的功夫,否则不念佛几乎都是这些世间的念头。身口意三业中,意业不清净也是业障。意业的恶心还能够不断地相续,那就必然有种巨大的,让你的身口七支造恶业的冲动,自己有时候都控制不了。所以一定要断这个恶心的相续心。那用什么来截断呢?就是发菩提心,就是畏惧三恶道的心,就是念佛的心。



这样就把心量打开,普与一切众生,“求哀忏悔”。如果不去忏悔,“千生万劫”,我们的业障就“恶报难逃”,那就是自然的,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了。



这就是以忏悔业障来作为激发菩提心的第八个因缘。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8楼  发表于: 2024-02-21 06:55

分释十缘发心九 | 求生净土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这是求生净土。这一段在契理契机方面非常的精辟。我们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它跟发菩提心是什么关系?首先要观照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具体在这个时空态,就是五浊恶世的时候,要修行大乘佛法,了生死成佛道这种大事因缘,有一个严峻的情况必须认识到——修行很难。就是你的道业想进步非常困难。这种困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还要从《阿弥陀经》里面佛谈的一个概念下手,就是“五浊恶世”。这样的五浊恶世谈时代问题,谈众生的根机问题,决定了在这个时代修行很难。



首先看劫浊。劫浊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就是所有的浊法都聚集在这个时代里面。在这个时代,由于共业所感,就有它的一套价值观念、时尚、行为方式,以及共业所感的种种痛苦的逼迫现象。比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最近这个雾霾问题,可能引起不仅中国乃至世界的注意了。那这么长时间的雾霾,怎么办?中国只是短暂的几十年的工业化,环境就恶化到了这么严峻的程度。大家在这种环境当中都为苦所逼,总不能出去都像消防队员一样戴一个那样的防毒面罩吧?我们的知见问题、战争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就在这个劫浊当中沸腾。恐怖活动问题、社会安全问题、饮食安全问题,都在这里聚集。聚集在这里,我们就觉得很痛苦,很逼恼。其他的国家,发达国家就想移民到其他的星球去。那身处在这个劫浊当中倒是有一个好处,能让我们生起厌离心。但生起厌离心之后,你怎么离开这个地方?到哪儿去?净土法门告诉了我们西方极乐世界那样一个清净庄严的刹土,它是能够引发我们的神往,我们愿意去。因为在这个劫浊当中,我们遭受的种种痛苦太多了,这里就是大火聚,极乐世界就是清凉池,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我们当然想去。但想去,怎么能去得了?他方世界有无量的净土,弥勒内院也不错,但门槛都比较高。那阿弥陀佛给我们施设的净土法门,它特别胜妙的一点,就是带业往生。我们的见思惑没有断,就能以信愿称名感通佛力,阿弥陀佛临终来接引,我们就能去。所以在这个劫浊的时代,这个带业横超的净土法门,就是我们唯一得度的捷径。







那再从见浊来看,即知见上的颠倒。见浊称为五利使。首先是谈身见,执著身体的真实。其次是边见、见取见、戒取见,以及邪见,拨无因果。在这个时代当中,各种学说、各种宗教都呈现出来的时候,由于缺乏判断是非邪正的能力,我们就容易被这种邪的学说所控制,被邪师所迷惑。比如很多居士本来他在念佛,结果听别人说:“念佛哪能那么容易往生哪?”或者“你业障这么重,怎么能往生哪?”他一听觉得讲得有道理,我业障重我很难往生,我一定要先修其他的法门消业障才能往生。这些都是见解上的颠倒。这些邪师给你说种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你一听,觉得蛮有道理。本身净土法门就很难相信,你又完全就像风中柳絮,随风飘扬。所以你一旦接受这种邪见,必然很难摆脱。这个时代修行怎么建立正确的知见呢?净土法门就有一个特点,单刀直入,就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果你这个法门还搞得有很多的次第,有很多的阶位,有很多的内容,有很多的方便,那众生就更不知所措了。所以这个见浊,对净土法门来说,不要谈更多的知见了。哪怕对真空妙有不了解,对深奥的佛理不了解,就只是有很朴素的一个观念:这个世间很苦,我想离开这个劫浊的世间;阿弥陀佛很慈悲,我就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就以这么质朴的观念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



第三烦恼浊。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都是充满着贪瞋痴慢疑等烦恼。比如贪欲,所有的凡夫众生都是有贪欲的烦恼。那现在还为贪欲高唱赞歌:贪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一切市场经济以消费促进生产。现在不是产能过剩吗?不断地生产很多东西,过剩的东西,多余的东西,然后就把环境给完全破坏了。现在的钢材都成了大白菜的价格了,你让他少生产一点,他还不干,我这个厂还有这么多人要养活,他就不断地去生产,那浪费了多少资源?造成了多少污染?人的贪欲,是无底洞啊!所以这个时代被高消费、奢侈、物欲所笼罩,整个社会都被贪欲的陷阱所框住。你有贪欲就一定会引发恶业,反过来又被恶业所伤害,所以众生活在这个时代很辛苦。贪欲也是我们凡夫的心,你想完全没有贪欲也不可能。那怎么办?我们至少可以少欲一点,把这个欲望之水放在一个道德的堤坝里面去流行。你不能说一点道德都没有,那这个欲望之水就泛滥了。所以净土法门谈“即凡心是佛心,即烦恼是菩提”,这个法门才能够让我们度脱烦恼浊,出污泥而不染。




第四是众生浊,就是我们由于有见浊,有烦恼浊,所感得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就很粗糙、很弊恶,就是我们的身体素质不行,心理状态也不行。身体充满着种种的污秽,但是我们不会感觉到身体的不净。心里非常的怯弱,我们也感觉不到这个心力的怯弱。所以在这个众生浊当中,净土法门就用它给我们来激活这种情怀——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首先从厌离自己的身心开始。我们的身体有种种的臭秽,我们的心里有种种的妄念,都不正常,由我们的身心感得的环境也是非常的污秽。那极乐世界就不是这个样子,身体是金刚那罗延的身体,环境也没有一点的污秽,清净之极。所以,唯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行才能度脱众生浊。



第五是命浊,命浊就是指寿命短暂。死亡随时到来,石火电光般令人措手不及。所以自然灾害来的时候,一场地震、一场海啸、一场瘟疫、一个飞机的失联,都是令人措手不及的。所以在这个命浊的时代修行,净土法门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修行,如果要很长的时间修行,那对于这个时代命浊的众生来说,他都做不到。所以净土法门信愿念佛,若一日若七日,乃至深信切愿十声、一声,只要能感通佛力,都能往生得度。





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结论:五浊恶世非念佛法门必不能度。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有二难:成佛难,说净土法门是难上之难,是为甚难。佛说这个“是为甚难”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在五浊恶世、三界火宅中,除了净土法门,其他的法门是没有办法让我们度脱的。所以我们就得死尽偷心,珍惜念佛这一行。



从这理解,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进道很难,修道很难。然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就容易了。为什么容易呢?那里有阿弥陀佛,每天我们都能见到阿弥陀佛为我们讲经说法。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仅正报的佛菩萨讲经说法,依报的水呀、树啊,还有百鸟都能讲经说法。到那去,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光明的住持,一去就是大乘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菩萨,就能证得人法二空,就能够有六种神通、种种辩才。所以极乐世界,成佛容易,而且寿命无量。





极乐世界成佛容易,一生就可以成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很困难,那是“累劫未成”。说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所成的还只是藏教果头佛,如果是圆教的话,那进一步还要断尘沙惑、无明惑,那是动经尘点劫。释迦牟尼佛法华会上的这些弟子,都曾经在尘点劫以前,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已经发了菩提心的,然而累劫以来进进退退,不能成就大乘的佛果。所以龙树菩萨为什么首先谈难行道和易行道的问题呀?靠自力修行,了生死成佛道是条难行道;靠佛力加被,持念佛号是一条成佛的易行道。



这条易行道能够快速地成佛,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以及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就是有专说净土的经典,有带说净土的经典,还有菩萨、祖师作论,处处都指归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末法的众生修行,“无越于此”,就是不会有比净土法门更好的法门了。这是往圣先贤早已为我们选择好了的一个胜妙的法门。所以从择法觉分来说,我们也是要从果上下手,这些菩萨祖师们已经给我们选择好了这个法门,他们自己也是修这个法门的。







然而《阿弥陀经》却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这个多善根多福德,“多”是从你具足信愿称名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不是说自己一定要修很多的六度万行的功德。所以这些莲宗祖师都是千里同风,同一鼻孔出气,说多福德就是执持名号,多善根就是要发大菩提心。



净土法门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从果地上下手,以阿弥陀佛果地觉作众生因地的修行之心,因心果觉的转换。所以暂时执持弥陀名号就胜过布施一百年的自力的修行;才发起大菩提心,就能超过多生多劫的修行。这就是圆教的理念,不是在一个行为层次上去比较的。



“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呀!在这个世间上我们行善,怎么行善?最好的行善就是念佛。而且念佛指向的是出世间了生脱死的这个目标。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布施、慈善的这种层面,可能两者还有一个微细的而且具有本质性的差异。要辨识一下。一般人,包括社会上总是觉得佛教应该做慈善事业,做得多了,好像佛教就只是做慈善事业的。我们佛教是可以做慈善事业,但是慈善事业不等同于佛教的本质。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关系。






我们可以看一看省庵大师给茅静远居士的一封信。茅静远居士就是一个很会做善事的人,造桥、补路、布施,“好善无倦”,一个善行做完了,他就策划做下一个善行。那省庵大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去劝告他的呢?省庵大师说你这样做,美则美矣,但其如生死大事何?就是说,跟你了生死的大事相比,做这些善事,得要摆正它的位置。如果你不以了生死的大事为急务,而孳孳勤奋地去做善行,那你做的善事即使就像须弥山那样的高,也都是“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哉?布施可以感得人天福报,但是出不了生死。如果这个布施还是住相的布施,还有执著、爱恋之心,那你万劫的时间就永远缠缚在三界六道里了。对这个世间你还不恐惧吗?所以如果你不能把你的家缘,和世间的善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想出离娑婆,想生到极乐世界,那就难了。不生极乐世界而想了脱生死,不了脱生死轮回而想避免堕落三恶道,那就更难了。所以做善事,纵然一生两生能保持人身,但是能济得了什么事呢?祖师是这样的一种思惟方式。所以他告诉茅静远居士:不以念佛为急务,而以世间的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这就不知道先后轻重缓急。居士你也说不是为了求福报,但是你虽然说不求福报,但你一辈子常作福,你想出生死反而是入生死了。这都是由于你不知道当务之急在什么地方,枝末的地方在什么地方,结果你就搞得南辕北辙了,你想向前,却反而是往后走了。所以省庵大师就劝他,今天当务之急就是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上斋戒二字,才是尽善尽美的行为。你要往生西方净土,这不是一件小事,不是悠悠散善所能达得到的,万劫的生死轮回不是因循怠惰所能够解脱的。无常迅速,旦暮即至,赶紧要办念佛求生净土的大事。省庵大师是这样深切地期待茅静远居士这样去做的。这就是正知见哪!所以我们要多看祖师的著作,而不要被世间那些观念牵着鼻子走。



同时要思惟,我们念佛本来就是为了作佛的,不是求人天福报的,也不是求声闻缘觉果位的。我们如果这个作佛的菩提心不发,虽能念佛,又有什么结局呢?阿弥陀佛施设名号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往生净土作佛,而作佛是为了度众生的,他名号里面是内具着这样的内涵的。所以我们能念的心一定要跟名号的功德相应,如果你不相应,真的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感应不上啊!








再进一步说,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是为了修菩萨行的。但如果不能成就往生净土,即使你发了菩提心,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也容易退转。《无量寿经》唐译本说有一亿菩萨由于没有闻到这个法门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环境太险恶了,修通途法门进一退九,所以我们今生一定要铆足劲来成就往生净土的这桩事情。如果生生世世在这个地方,你一世两世保持人身已经够了不起了。那以后又会到哪里去呢?历代的这些修行人,他们在这里转来转去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已经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了。



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作为一个种子,下菩提种于我们的心地。然后耕耘,这个种子要施肥,要培土,要让它发芽,破土而出。那用什么来耕耘呢?用信愿称名,念佛这个犁来耕耘。使这个菩提种子能够顺利地发芽,长出来,破土而出,长出它的树干,树干代表智慧。再由树干长出它的枝条,枝条长出叶子,叶子代表定力。然后长出它的果实,一切种智为果。这是一棵菩提树,它是这么来的。


那么我们发了菩提心,信愿念佛,就能够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能进入到极乐世界的莲池海会作菩萨,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乘上了大愿船,西方极乐世界绝对可以往生。这种往生是由于你发菩提心往生的,那品位一定不在中下辈,一定是上辈往生。






那“西方决定往生”,是由于我们信愿称名,感通佛力,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保任我们往生的。如果从我们断惑的程度来说,我们还没有这个水平,我们还只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烦恼一品都没有断。但是我们能往生是由于以信愿称名登上了阿弥陀佛这条大愿船,这条大愿船十劫以来都是往来于娑婆此土和西方净土的。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是代表着两土世尊乃至十方一切世尊彻底救度众生的悲心。为什么《无量寿经》得佛力加持,要住世最后一百年哪?就是为了对末法的最苦难的众生作最后的救度。同时也说明时代越往后,众生根机越陋劣,当所有的通途法门都失去效用的时候,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净土往生一法能够对苦难众生作最后的一次救度。这最后救度的一百年过去了,那释迦佛的佛法就在这个世界上全都灭尽了,那就是长夜漫漫了,那就要等弥勒佛再来燃起智慧的火把了。所以,我们要趁现在还有这样的一个亮光,赶紧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成办往生净土之大事。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4
威望: 1437 点
金钱: 2906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98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09
9楼  发表于: 2024-02-23 14:36

分释十缘发心十 | 令正法久住——痛念正法难遇(上)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十项因缘了,令正
法久住。这里分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次是“痛念正法难遇”,第二个层次是“正明必须发心”。那“令正法久
住”,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学戒
律都谈到,佛结每条戒都会说结这条戒有
十种利益。这十种利益,每条戒都是一样的:“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
乐,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难调者
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有漏,断
未来有漏,乃至“令正法久住”。那这是
作为佛弟子,大乘行人的一个重要科目。
省庵大师把它放在最后,也就说明这是压
轴的一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从文句上
也能感受到省庵大师具有着深沉的忧患意
识。这个正法就是佛所说的一代时教,教
理行果。在佛教当中,对这个法是非常尊
重的,一切佛菩萨都是由法来成就的。佛
已经成就以后,还要以法为师。所以正法
是一切众生无明长夜的智慧的火炬,如果
正法不在世间流行,那一切众生都长夜漫
漫,永无解脱之日。所以对一个大乘行人
来说,令正法久住就是他神圣不可推却的
一个使命。

这里“我世尊”就是指释迦牟尼佛,
他无量劫以来,从初发菩提心就为救度我
等众生故,广修菩萨六度万行,捍劳忍
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方
面佛谈他因地的本生故事展开得就很多
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般若,
佛都到达了波罗蜜的程度,圆满的程度。
这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故,难行能行,难
忍能忍。直到“因圆”,因就是福德智
慧、六度万行之因,圆,就是圆满,成佛
的果位就法尔自然地获得了,就“遂致成
佛”。

那成佛后就开始兑现他因地发的菩提
大愿了,就得要开始施设教法,普度众
生。所以一代时教,处处讲经说法,有缘
的众生都得度了,未能得度的众生也种下
了未来得度的因缘。佛示现的八相成道属
于化身佛,化身佛的寿命有长有短,是随
众生的机缘来决定的。众生能感的机息
了,那佛教化的缘也就停下来了。这就
是“化缘周讫”,周讫就示现涅槃。涅槃
不是死亡的意思,世间人以为佛死了,涅
槃就是究竟圆满、寂静安乐的那个境界。

佛示现涅槃是为度众生故,佛从实在
来说永不涅槃,他只是一个示现。你说他
是死亡,你看佛涅槃的时候那种瑞相,首
先放光,召集了很多的天人,盛况空前。
结果摩诃迦叶还没有来,等摩诃迦叶赶到
的时候,佛在金棺里面还伸脚出来。就是
摩耶夫人从天上来最后看儿子一眼,那佛
从金棺里面坐起来。乃至于拘尸那迦城的
众生都想观瞻,那金棺自然地就飘起来,
有七多罗树那么高,荼毗时,所有的香
木,都不能燃烧,是佛从胸前自出三昧火
来荼毗的。这可不是一般死亡的概念哪,
非常神妙。

佛入于涅槃后留下的是碎身舍利,一
代时教就是法身舍利。佛陀的教法诞生在
印度的恒河两岸,正法有一千年,像法有
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这是佛陀首先悬记的一个法运。所以佛教从他诞生的一开始就预示着他未来的消亡的命运。这些也
都代表着无常啊。

我们遥想在两千五百年前,印度佛教
的兴盛,那现在你再到印度去朝拜一下,
会发现诞生在印度的佛教却在印度本土基
本消亡了。整个的圣迹,现在似乎什么都
看不到了,我们只能从残壁断垣当中去遥
想当年的辉煌,真的是无常的。再看西域
一带,在公元二世纪、三世纪,佛教逐步
地传到西域一带,就现在新疆那一带。从
公元三世纪到八世纪,那五百年的阶段是
西域一带佛教非常辉煌的时期,称为佛国
啊。来东土传大乘佛法的很多的三藏法
师,都是从西域诸国过来的。像康僧铠,
翻译《无量寿经》的;支娄迦谶,是月氏
国的;康僧铠是康居国的,鸠摩罗什大师
是龟兹国的;佛陀耶舍,参加了我们莲社
的十八高贤之一,他是罽宾国的;翻译
《华严经》的实叉难陀,他是于阗国的。
这些都是西域一带的,但现在到新疆去
看,已经再也看不到那样的辉煌了。从八
世纪、九世纪,伊斯兰教国家的侵入,整
个佛教也就在那里消亡了。所幸的是经由
丝绸之路,佛教的火种传到震旦国,最终
在我们中国生根开花了。

    
在汉明帝的时候,佛法最先以官方迎
请的形式正式传到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第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是以慧远大师启建白莲社作为一个象征。从白莲社
成立开始,到唐武宗灭佛,这近四百五十
年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极为辉煌的时
期,各宗各派相继建立,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贩夫走卒,普遍地信仰佛教。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各宗各派都全面衰微,那禅宗走向了山林。以
后又是五代十国的战乱。元代又奉行藏传佛教,所以佛教从明清以来就呈现出衰残
的景象。明代朱元璋,原来就是出家人,
他夺取天下之后,做皇帝了,他对于当时的佛教界都有斥责呀,说某些僧道都不循本俗,污教败行,为害甚大。他是懂佛教
的人,看到明朝佛教是这个样子。

看憨山大师的年谱,比如他到山东崂
山去,那当地人都不知道有佛教,反而是
罗教盛行。他来到江西青原山的净居寺,
那时候那个寺院基本上是半废,几个出家
人还蓄头发。六祖惠能主持过的南华寺,
寺院很大,但大部分都是空房子,进了寺门就好像绝无人迹,唯有几个僧人在那里
侍候香火。这是明代的情况。

你看当时见月律师,明末清初,他来
东林寺,东林寺也是这个样子啊。东林寺
实际上就是慧远大师那个时候,它是盛极
一时,一直到唐代大周年间,是非常好的
一段时间。唐武宗灭佛之后,东林寺就全
面衰败。北宋年间有一位常总禅师在这住
持,中兴了一段时间。到了明代,从王阳
明来东林寺留的诗歌来看,他都非常感
慨,文人学士来东林寺都非常感慨,这么
一座祖庭寺院,怎么成了这个样子?那见
月律师《一梦漫言》里面记载的东林寺不
仅衰败呀,荒草萋萋,大雄宝殿都是灰
尘,而且想挂个单都不让啊。

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太平天国是奉
行上帝教呀,它所到之处,把本土的宗教
-佛教和道教全都摧毁了。实际上到了
清末,包括民国年间,东林寺基本上就成
了子孙庙,没有多少房子。子孙庙就是人
家云水僧想挂单都是不可能的。果一老和
尚,五十年代他想在东林寺挂单挂不了,
不让他挂。

▲60年代的东林寺照片中的僧人是果一法师

我看到一个资料,在民国年间东林寺
非常凋零的时候,上海的一批居士就想帮
帮东林寺,就想把印光大师请过来。看来
印光大师也没有拒绝,但是提了个要求,
如果我去东林寺,必须要改成十方丛林,
就提这么个要求。然而这个要求都落实不
下来,本寺院的这些比丘们就是要坚持子
孙庙,那就根本没有办法弄了。所以你看
佛教的隆替,从东林寺这么一座寺院来
看,那都是窥一斑见全豹。

到了建国之后,那就更衰败了,原来
五十年代不是搞一个上交寺产的活动吗!
每一座寺院都要上缴,寺院的田地都要分
给农民,寺院的出家人也像农民一样,得
一点田地,赖以聊生。到了集体化的时候
又上交了,基本上寺院的生存基础没有
了。五九年周恩来总理来东林寺,当时寺
院的住持就汇报个事情,说政府号召要把
东林寺交给国家,他们都觉得没有地方可
去。周恩来总理-他还是有一些文化意
识啊--觉得东林寺不能随便交,这是一
个祖庭,这要保护啊,就跟当时的江西省
省长说东林寺需要保护,才没有上交。到
文革也还是难逃劫运,东林寺成了一个化
肥厂了。

东林寺是改革开放最先恢复的一批寺
院,政府还拨了款。这是什么因缘呢?这
是有背景的。就是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
化,日本代表团在七六年来中国访问,就
提出要去拜祖庭,拜东林寺。因为日本有
些寺院对东林寺还很有感情,甚至把东林
寺作为他的母家呀。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第五次东渡失败北返时到过东林寺,并曾
停留三日。东林寺有一位监院叫智恩和
尚,第六次东渡时跟他一块去了日本。青
莲花的种子是不是那个时候传过去的还要
考证。反正现在日本有一个青莲寺,上次
他的住持过来了,他的那个寺院的莲花种
子就是从东林寺传过去的。

70年代果一法师初修的东林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1/2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