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中国常见的民俗礼仪(续二)
吴师傅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201665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275 点
金钱: 390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8 点
在线时间: 18847(时)
注册时间: 2015-10-26
最后登录: 2024-03-29
楼主  发表于: 2021-03-01 06:28

0 中国常见的民俗礼仪(续二)

管理提醒: 本帖被 河洛 从 ≌≌择日择吉≌≌ 移动到本区(2021-03-01)
            二、生日习俗
            1三朝九朝
              是指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与第九日。三朝这天要给婴儿洗澡,谓之洗三。一是洗去污垢,二是从小习水性,成长过程中不怕水鬼之类,保一生平安。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人采摘艾蒿等草药煎水,请有经验的老婆婆为婴儿洗澡,谓之洗三。洗毕,用姜片、艾叶团擦拭婴儿的关节,再用葱敲打三下,取聪明伶俐之义。然后,用多个煮熟去壳的鸡蛋在婴儿的全身滚来滚去,说是为婴儿润肤。滚完的鸡蛋送给街坊邻居的小朋友吃,谓之吃滚胯蛋滚胯蛋很多人都争着吃。因为人们认为,吃滚胯蛋是财运和福气的象征。
            三朝这天,主人为庆贺自己升级(当了爹娘),得了千金(指女儿)或公子(指男孩),总要大办宴席。用以款待前往祝贺的亲朋戚友,这叫做做三朝(或做九朝)。各房亲人前往赴宴叫做吃三朝(或九朝)饭。当然,前往赴宴的客人是一定要送礼物和红包的。当然,婴儿出生的当天或第二天,做爹的一定得带上万子鞭和礼物前往岳父家报告喜讯,称为报喜。告诉岳父母大人其女儿生了孩子,并祝贺岳父母大人当了外公婆。并且告慰岳父母大人,母婴均安然无恙,让他们不必牵挂。万子鞭是在进岳父母家门之前在路边或地坪里燃放的,是报喜第一程序,同时通过燃放万子头鞭炮,可晓明街坊,其岳父母大人当了外公外婆了。岳父母大人得知自己得了外孙子(或外孙女),定会喜得合不拢嘴。接着,岳父母杀鸡打鸭,招待女婿。饭后,岳母会将早已准备好做外婆的礼物整理好,准备前往女婿家,看望和打点女儿和外孙子。七仙湖周边打三朝(做外婆)总是少不了这么些礼物:三五套婴儿穿的内衣外服、鞋帽、摇篮、架笼子(木制的学步器),甚至婴儿用的尿布片儿也准备了一大堆哩!女儿坐月子要吃的母鸡(7-8只),鸡蛋(200-400个),面条,荔子、桂圆、墨鱼、红枣、红糖等补品。岳父母挑着这些礼物送到女婿家去看望女儿,照顾外孙,叫做送三朝。外公外婆送三朝的礼节如今仍在七仙湖周边地区流行,吃的东西没有什么变化,但送去的摇篮和架笼子被现代新式摇篮和学步车代替了。

            2、 婴儿出窠
              出窠本来是指小鸟长到一定的时候由其鸟公鸟婆带出鸟巢练习飞翔、认路、捕食等巢外活动,期以今后离开父母能独立生活,经得起风霜雨雪的磨练。婴儿出窠指婴儿满月之后,由其父母带去外婆家认亲戚。据说经过出窠这么个程序之后,婴儿长大后不会忘记外婆那边的亲戚。更不会忘记祖恩。另外,孩子从小就能出远门走亲戚,身体接受了锻炼,将来会健康强壮;人生道路上将会风雨无惧,独立生活能力强,经得起生活的磨难。
              出窠这天,婴儿的父母要给他(她)好好打扮一番。穿戴一新,还在婴儿的双眉之间(印堂处)擦点黑锅烟灰,有点像包黑炭之威风。一路上可避妖驱魔,保佑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另外,这一点还是个装饰打扮,白嫩的额头上一点黑点,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到了外婆家之后,外祖父那边的亲戚朋友都会聚拢来,抢着亲吻他,弄得婴儿啼来大人笑,好不热闹。外公外婆在一边看了,乐得合不拢嘴,杀鸡打鸭,采办丰盛的筵席,款待亲朋戚友。大舅二舅满舅轮回请客,九天九夜不撒席。真可谓添丁之喜为大喜呀!在外婆家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出窠回家这天,外公外婆、舅父舅母还要打发婴儿的红包、衣服、糖果糕点之类。出门时,抹去婴儿额头上的黑点,俗称去黑,再点上一个朱砂红点,表示观音菩萨施了法术,寓意走向光明与幸福,一生平安。
              除了打发红包之外,七仙湖区的农家另外还赠送又大又圆的糍粑(用糯米做的),上面用红曲写字,或用红纸剪字贴在上面。多为福、禄、寿、喜之类。预祝婴儿及全家生活圆满,前程似锦。得到的糍粑越多越显富贵。
              婴儿的父亲挑着满满的一担打发闪唧丫唧,婴儿的母亲抱着孩子一同回家。爷爷奶奶老远出门迎接,见了孙子回来,喜得合不拢嘴。连忙接住孙子,一边张罗着把那些糍粑大部分分发给亲朋戚友,街坊邻里。其意义是:一来分享孩子家人的幸福和喜悦,二是吃掉婴儿的不幸和灾祸。这样,婴儿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就会逢凶化吉,茁壮成长。
            3做华周
              即为婴儿满一周岁做生日贺酒。生日那天,举家忙碌,操办筵席,为其庆贺。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特别是婴儿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带着丰盛的礼物、怀揣红包来喝酒,欢天喜地坐大边(坐上座)。宾主济济一堂,有说有笑,热闹非凡。
              吃罢酒席,婴儿的父母在桌子上摆满各类物品,诸如文具、食品、玩具、书籍、劳动工具(模型)……等等,让孩子自己去抓取。用以试探孩子的志趣和爱好。如果孩子首先抓到笔和书本,表明孩子今后喜欢读书学习,将来是文化人的料;如果先抓到劳动工具,表示孩子今后是做工的料;如果最先抓到食品,表示孩子是个只懂得吃喝享受的人……这就是流行于七仙湖区的婴儿抓周仪式。其实,这只是大人们的一种取乐方式罢了。没有任何人能规定,孩子长大成人后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只能看他自己后天的奋斗与磨练了。满周岁的孩子一般也开始咿呀学语、慢慢学会走路了,也可以辨认家人和一些物品了。
              平时生日:七仙湖区当地人民过生日习惯沿用农历(阴历或古历),很少用公历(阳历)来过生日的。孩子过完周岁后直到十九岁,再没有像过周岁生日那么隆重的了。就是满二十岁,也只是家人或同学朋友一块过一过,没有大吃大喝的习惯。
            4百家衣
            旧时,农村因受佛、道教思想影响极深,又因医疗卫生知识不够普及,农村的小孩尤其是幼婴儿养不活而夭折的可能性极大。为了表示小孩儿命很轻贱,父母常给孩子冠以狗伢子牛伢子虎伢子等低贱动物的名称来称呼。大概是因为狗,牛,虎之类动物很贱,但身体很健康,不生病痛的缘故吧。做父母的不像现在把他们当成小祖宗,而是像对待小和尚似的。因此,他们为孩子向东家讨一块碎布,西家要一块布角——称作讨百家布。母亲用讨来的不同色泽和质地的碎布(百家布)剪成多种几何图形(多为小三角形或菱形或正方形),拼接成一件小孩适穿的衣服(外衣或抱巾),俗称百家衣。民间普遍认为小孩穿上此百家衣,就像佛门传递给小和尚穿的百纳衣一样,虽然补了又补,但能得到佛门菩萨的保佑,又可得到百家祖灵的护卫。这样,被民间普遍认为的妖魔鬼怪就不敢侵害年幼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一生顺利,长大成人。并如同佛门弟子一样,无疾无病,健康高寿。
            此习俗反映出民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总认为孩子夭折是妖魔鬼怪坑害所致。却不知是因饮食卫生不周等原因引起的疾病所致,从而一味地指望道教佛教等神灵的保佑。结果往往延误了治疗时机而痛失爱子(女)。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类颇具迷信色彩的思想意识已随着人民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日益淡化了。小孩大人身上一有不适,便去求医问药,而不再指望什么神灵的庇护了。值得重视的是,旧时的百家衣
            拼奏规则, 做工精细,经穿耐用,图案新颖,色彩斑斓,别致玲珑,百看不厌,着实是一种难得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旧时还有戴银项圈和百家锁的习俗,今日能见者不多了。
            5、 中年人生日
              关于成年及成年人寿诞(即生日)的话题,七仙湖区的城乡人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些俗语:女长十八足,男长三十六。做生日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以及男做进,女做满等习俗。
            “女长十八足,男长三十六,意思是说女孩子到了十八岁时已发育成熟已成年了,可以找婆家出嫁了。而男子到了三十六岁还有发育成熟的时光,因此可以晚娶晚育,即使到了三十六岁结婚也不为迟。这一习俗比旧社会里的指腹为婚童养媳进步了许多,但与现时《婚姻法》有相抵触的地方。这种旧时习俗应该改变。
            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说的是已婚男女在庆贺诞辰时的习俗。一般而言,当男子进30岁时不大搞庆寿活动。而妇女到了满30岁这年要大庆30岁寿辰。因为在当地民俗习惯中,男子30藤上花,女子30藤上瓜30岁的男子才进而立之年。正是事业起步与发展时期,正如瓜藤上才长出的花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时间还早着呢!正是挑得一担起,放得一担落的黄金时代,大有前途。这时候做生日大寿,会被人们嗤笑的。而女子满30岁时,由于生儿育女,家务和生产劳动拖累,昔日的黄花闺女已不再青春亮丽,甚至有点未老先衰的迹象,趁还年轻时享受一下生日的快乐与亲友的祝福;同时也是丈夫和婆家对儿媳待人处事的一种肯定,对婆家做出贡献的一种褒扬。因此,妇女30岁生日寿诞时要大摆宴席,节目也多,显得特别隆重热闹。
            男长三十六,男子到满35周岁的这天,要隆重庆贺。因为男子生日流行男子做进忌做满。据说,男子做生日做进(算虚岁)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源于旧俗。因为自古以来汉民族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子打理外边的生产或生意,挣钱养家糊口,一家全靠男主人得力。因此,男子按虚岁做寿--即所谓的男做进,它意味着一家以男子为主的生产(生意)天天有长,月月年年都会招财进宝,事业节节高升。
              男子36岁生日刚过去四年。就迎来他一生值得庆贺的生日--四十寿诞。经过二十余年的学习、工作与创业,获得了知识,得到了爱情,建立了家庭,成就了事业,也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作为一个男子汉,在这个人生的阶梯上也该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价了。于是女主人便亲自出面,从头到脚,先把丈夫收拾打扮一新(置一身新衣服),俨然是个新郎官。然后显尽殷勤,把生日宴席办得异常的丰盛。酒肉飘香,高朋满座,吹吹打打,气氛热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对自己丈夫这么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以最全面的评价和肯定;另一层含义是夫妻恩爱,互帮互助。并希望丈夫再接再厉,勇挑重担,继续掌管好全家的学习、生产、生活等全面工作,再创事业辉煌。
              当地民间有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显然,这是对男人魅力的夸张,同时也是对女人不公平也不科学的评说。但这对一个有事业追求的男人来说是一个极有正面意义的鼓励与鞭策。四十来岁的男人性格稳定,三思而行,经验丰富,左右逢源,只要坚持努力,在事业上就很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
            650岁生日
              愿做50岁生日的人较少,大概因为人过半百逐年变老的缘故吧!当然没有人愿意服老啊!所以大多数地方的人在50岁生日时,一般少做或干脆不做。
              七仙湖区流行一句俗话说:老来无力,只夸原日(ni。人活到6070岁,体力衰退,疾病上身,只好停止干重一些的体力劳动,休养身体,安度晚年。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或聚在一起与年轻人聊天。常常谈起他们年轻时在生产劳动,为人处事方面的体会以及凡人轶事。往往于兴奋处便眉飞色舞,笑逐颜开。有些老年人喜欢善意地劝勉或教育年轻人,但部分年轻人听不进道理。反而讥笑道:老来无力,只夸原日。年轻人的意思是说那些老年人老了,不中用了,还管别人的闲事,动不动就摆老资格,用老一套经验来教训别人,只怕自己当年也没多大能耐哩!就算本事上得天,也已成了历史。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结果,老年人说归说,年轻人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7、老年人生日
              人活到六、七十岁时,已是儿孙满堂。这时也是老人们该乐享天年的时候了。为了孝敬取悦老人,儿女们便会主动为自己的父母操办生日大寿典礼。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戚友,三天三夜宴席不散,经济条件更好的人家还会请来专业的戏班子(或剧团)唱大戏,外加电影。三天三夜,好戏连台。白天唱大戏,晚上放电影。大戏多为地方花鼓戏、黄梅戏、传统京剧等等。常唱的曲目有《五女拜寿》、《刘海砍樵》、《红灯记》等中老年朋友最喜闻乐见的。而晚上放映的电影多数为喜剧(爱情故事片)侦破片和战斗片子,中年朋友百看不厌。
           
            每当有人做大寿时,邻里左右,甚至周边十里八里远的男女群众,扶老携幼,赶到寿星家门口晒场或更为宽阔的地坪,看戏看电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入夜,喧天的锣鼓喇叭笛乐,隆隆的鞭炮,喧哗的人群,腾空而起的彩色焰火,在蔚蓝的天空中炸开,划出多姿多彩的图案,映衬着舞台上穿着古装的男女情人,恐怕比鲁迅笔下的《社戏》要精彩隆重多少倍吧。
              每逢十年做整生,一般少有人做散生,因此,八十,九十,一百岁生日更是热闹无比。而且年岁越高越稀罕。故到九十,百岁生日时,不仅亲朋戚友都要到齐,就是远近乡民也都来祝贺捧场,求得自己也高寿无比,万寿无疆
              做寿诞习俗:吃长寿面寿星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各方亲戚朋友,街坊邻里都要来燃放鞭炮、花炮。更亲近的还要送烟花,放焰火,另送红包,牌匾,对联等,以示庆祝。并送吉祥的话语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等等。是晚,寿星的爱人(或老伴)亲手为寿星及客人做长寿面,款待亲人和朋友。长寿面是用优质且细长的面条煮熟制成,添加佐料,再加四个圆圆的荷包蛋(即油煎蛋),并配以丰盛的酒饮和菜肴,作为夜宵。有的闹得通宵达旦。面条细长,象征着着寿星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鸡蛋浑圆,意味着寿星万事如意,左右逢圆(源)。给寿星那碗面条--“长寿面里,荷包蛋是盖在面条下面的。等到把面条吃完时,就剩下了荷包蛋,意味着寿星及家人今后日子越过越甜美,口福越来越好。
            8、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
            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9、常用寿联;
            人健寿增逢盛世,孙贤子孝乐天年;
            兰桂齐芳逢盛世,伉俪同健享高龄。
            鹤发童颜长寿相,松姿柏态古稀人。
            福同山岳永矗立,寿共海天春长存。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童颜永驻春不老,鹤发常新寿无疆。
            山清水秀春长在,人寿年丰福无边。
            长寿幸逢好社会,高龄全靠新中华。
            年高喜看花千树,人寿笑敬酒一杯。
            仙鹤千年寿,苍松万古青。
              横批: 人寿年丰 有福有寿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青松不老
              三、丧葬礼仪与风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
              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
            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死者临终之际,有的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以了却自己未尽的事业或心愿。在当地民俗中,遗言贵如黄金,晚辈得到老人的临终吩咐被认为是幸运的。据说有的因此而财运亨通,吉星高照。在确定死者不可复生之后,亡者的亲属围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礼记》中有规定:男人只能呜咽而啼,妇女则应边哭边跳。但失去亲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静而理智的设计方式来进行的。所以,人们听到的往往是从死者身边传出的伴随呼唤死者的嚎啕大哭之声。
            4、下榻:按照道教的常规,到了下午三四点时,就要把死者从床上移至堂屋,靠西边的一侧。头朝里,脚朝外,并同时燃放鞭炮,谓之下榻。同时还要在神龛上燃香点蜡,以祭祀先祖神灵。另外,在死者的脚边燃香三柱,红蜡一支,谓之照路,好让死者有灵魂通向天堂或阴间地府。死者亲属在堂屋内守护着,谓之尽孝守夜。街坊邻居、亲朋戚友闻讯赶来吊孝,死者的儿子孙子要出门迎接,行双膝或单膝跪地之叩拜礼。前来的宾朋即刻上前搀扶,口里喊着节哀高升之类的安慰话,这一礼节人称为领孝。在七仙湖区人民的心目中,死者不管辈份、等级,一句话叫做亡者为大。因此,不管年长年幼、辈高辈低者,均可前来吊唁,并享受死者儿子们的跪拜礼。
参悟天地玄妙。
非心静无以言学,非宁静无以致远。
级别: 总版主

UID: 21091
精华: 18
发帖: 6276
威望: 2694 点
金钱: 94587 RMB
贡献值: 241 点
好评度: 663 点
在线时间: 61471(时)
注册时间: 2009-09-30
最后登录: 2024-03-28
沙发  发表于: 2021-03-01 13:46

中国常见的民俗礼仪(续一)
   5、拜堂成亲:
              经过沿途一路的颠簸周折。迎亲的队伍才把花轿抬到了男家,男家的亲朋戚友夹道欢迎。此时,礼炮轰鸣,钟鼓乐之,热闹非凡。在男方家的堂屋里落轿下地。因为堂屋是湖乡农家最神圣的殿堂,一贯以来这里供奉“天地国亲师位”,同时又是农家接待贵客佳宾的厅堂。新娘在堂屋下轿后,随即与新郎一道参加“拜堂”仪式。仪式简短,但庄严隆重,且内容丰富。简单地说,首先,仪式的主持人在堂屋里侧神龛下前方摆放一张高桌子,桌面上工整地摆放着鱼、肉、鸡、饭、茶、酒、筷子;并燃上一柱红烛,三柱香。这时,新郎新娘面对神龛,并肩站立桌前,双手合掌,屋外燃放礼炮,由司仪员司令。司仪员由当地本姓长辈担任,新郎新娘随口令做鞠躬动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四拜亲戚。最后,夫妻对拜”。之后,由男方的弟妹用茶盘抬上一碗茶来--俗称“和合茶”。喝了这杯“和合茶”,象征新婚夫妇和睦恩爱到永远,比翼双飞到白头。此刻,又鸣炮奏乐,庆贺礼成。随即,迎亲的女陪伴把新娘扶进洞房,落座休息。
              经过拜堂仪式后,新娘才被正式承认为新郎家中堂堂正正的贵客之中特殊的贵客,即在自家庄严神圣的堂屋里拜堂成亲的结发妻子,被视为上等贵客对待。这就是益阳男子喜欢把自己老婆常称呼为“堂客”的由来。
            6、大闹洞房:
            新婚这天,吃罢晚宴,就张罗着闹洞房。有传统的模式,也有新兴花样。典礼隆重,气氛热烈,可以说是到了湖乡婚俗的最高潮了。因为,新郎大部分亲朋戚友以前还没有见过新娘子的头面,都想在闹洞房时一睹为快。另外也瞧瞧新娘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程度以及才艺展示。还因为湖南有“新婚喜庆三日不分(辈份)大小”之风俗,所以长辈晚辈大人小孩,男女老幼,挤满洞房,喊的喊,叫的叫,唱的唱,笑的笑,热闹无比。
              闹洞房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喝“新人茶”。其实,“新人茶”只是用芝麻、豆子、茶叶、姜片,加红糖泡制的开水茶。但喝这种茶是很有讲究的。客人事先找一个凳子坐好,等待新郎新娘送茶来。新郎新娘用红漆茶盘抬来,然后由新娘端上送到客人手上。一来表示新郎全家人的客气礼节,以礼待人,另外也是为了证明新娘懂得如何待客做人。
              闹洞房的节目很多,有较为传统的节目。也有时兴的现代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有两类节目是最最缺少不得的,那就是: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合吃一颗糖果或红枣(同心果)的节目;唱歌跳舞、猜谜语等等,有时闹得通宵达旦。
              有些俗不可耐的谜语是最能为难新郎新娘的。其实大家都知道它的谜底,只是说不出口,但就是要新郎新娘猜,看他们有不有足够的胆识。这里就省略不说了。
            7、哭嫁习俗:
              七仙湖区乡村某些地方,至今还遗传着古老的“哭嫁”习俗。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其母亲把女儿的嫂子,姐妹聚集起来,行歌对唱,互诉往日的手足之情、日后分别眷恋之苦。哭嫁,实际上成了妇女们发泄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不但新娘的母亲、姑妈、婶婶陪着哭,有的还要花钱请同村的姑娘们--玩得好的姊妹一起哭,这是传统习俗。她们从早哭到晚,又从晚哭到早。一直要哭到花轿抬出了村子,才得停息。她们哭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其内容除了评说女儿在娘家时勤劳守规遵妇道,骨肉之情难割舍之外,更多的是劝导女儿到婆家之后要学会好好做人,孝敬公婆的古今实例和道理。例如在《哭嫁歌》中,新娘的母亲连哭带唱道:
            呜呜呜,女儿我的宝贝呃,
            孝敬公婆第一桩咯:
            一日三餐茶和饭,
            哎哟哟,是咸是淡亲口尝哪!
            呜呜呜,女儿我的肉团子心呃,
            孝敬公婆第一亲咯:
            一年四季衣和被,
            哎哟哟,有烂有破亲手缝哪!
            …………
              那缠绵悱恻的哭声中和着词曲,形式与内容浑浑乎融为一体,且泣且歌,凄凄然催人泪下,亦喜亦悲。难怪乎有人说这类似古乐府中的《子夜曲》呢!真是别具一格,玩味无穷!
            8、回门:
              亦称“双回门”。古称“拜门”、“行拜门礼”。早在春秋时期《春秋羊公传》中就有文字记录。后代沿袭,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载;“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女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近代,一般在新婚第三日,亦有多日或满月后回门的,因地而异。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俗称“过(进)门”。从婆家回到娘家,故称“回门”。
            9、婚联:又称喜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内容多为喜庆祝福的吉祥话语。婚联据其具体内容不同而贴于不同位置的门窗之上。有的还可贴于箱柜之上。现择要以飨读者诸君。
            1、紫燕双飞齐比翼,鸾凤和鸣曲同音。
            2、红锦裁云紫萧吹月,翠屏引风彩帐栖鸾。
            3、尊夫爱妻家庭美满,教子扶幼生活欢欣。
            4、一杯喜酒迎宾共喜,两颗红心向党更红。
            5、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6、才子凌云佳人咏雪,插花映日蒲叶摇风。
            7、新婚贺双美,齐乐庆百年。
            8、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
            9、两个劳动能手,一对恩爱夫妻。
            10、一门喜庆三春暖,两姓欣成百世缘。
            11、女慧男才原有对,你恩我爱总相联。
            12、喜迎亲朋贵客,欣接伉俪佳人。
            13、饭里有砂须细嚼,酒中无骨莫横吞。
            14、庖厨百勺合千家口味,喜事一桩领万户吉祥。
            15、今日嫁出贤惠女,明朝喜得聪明才。
              横批1.喜气盈门 2.天合之作 3.心心相印 4.永结同心
            5.花好月圆 6.夫妻恩爱 7.天长地久 8.百年好合
            10、哭嫁的来历 (益俗 P109/地2。P175)
            11、花轿与高宾的由来 (朱诗凯 供稿)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正德皇帝也喜欢乔装成平民,微服巡访。一日路过异州城郊,见一石雕大马巍峨直立路边,气势磅礴,便停下脚步,欲题一诗词。便脱口念道:“石马原来在异州,”可是念了好几遍,无法接下句。这时,只见一大队人马簇拥一少女朝自己走来,也在石马前停下来歇脚。少女见有人在石马边吟诗,老是只念一句现话,她便对着石马吟道:
            石马依然在异州,不知流落几千秋。
            狂风扑扑毛不动,细雨霏霏有汗流。
            青茅嫩草难开口,扬鞭乱打不回头。
            牧人有力难牵转,天地为栏夜不收。
              正德皇帝听了,赞叹不已。见这乡间女子有如此才学,不禁问起那女子何方人氏,今日何事到此。少女含羞笑道:“今日是我的婚姻大事,正要嫁往夫家去!”正德点头称喜。
              原来在明朝以前,女子出嫁从夫,一般是骑驴或步行,并无花轿。正德皇帝为了感激这位帮他把诗句接上的女子,便吩咐随从,将自己的四抬大轿饰上珠花,专门送这位女子出嫁。正德皇帝也一同步行前往送亲,并规定说:“以后凡官轿路遇花轿必得让道”。男方得知是正德皇帝送亲来了,连忙备办高宾宴席,特启用山珍海味答谢正德皇帝一行。从此以后,凡新娘出嫁,便开始流行用花轿迎亲,另有两抬供男女高宾坐的轿子相伴。即使官轿在道,也会退避三分,避免“冲喜”之意。由此,前往送亲的叔伯婶娘、兄弟姊妹都被称作“高宾大人”,男性为“男高宾”,女性称“女高宾”。此俗代代相传,至今依然适用。
行善积德 . 天赐好运.高质素有偿服务:
二宅断验.造葬/修改.选基./立址./日课选.评./断验。微信号:ha1353600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