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专访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
人生在勤,以德服人。
级别: 中级版主

UID: 203879
精华: 0
发帖: 2006
威望: 246 点
金钱: 28059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164 点
在线时间: 127381(时)
注册时间: 2016-02-18
最后登录: 2024-04-28
楼主  发表于: 2018-02-13 16:23

专访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

首届(2016年)海峡两岸南宗道教奉祭三清道祖大典暨玉蟾宫落成开光十周年大庆于4月20日至21日在海南文笔峰举行。庆典前,中新网记者专访了国内知名道教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他就道教的历史与现状、道教文化的弘扬以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等问题,发表见解。
问:中国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经过了哪些历史发展形态?
詹: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古文字学家许慎对“宗”有很好的解释,他说:宗者,“示祖庙也”。所谓“示祖庙”就是敬祖宗的庙堂。先民们心目中的祖宗是与“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宗”字宝盖头下面有“示”字,“示”这个字上面两横代表“天”,下面的“小”代表日月星,意思是说人们敬仰祖宗、礼神明,上天就会通过日月星的运转展示迹象,启迪人们如何行动。以此看来,“宗”的原有意义就是敬天法祖。而“教”就是以“孝道”为核心的人文教化。以中国自己传统的解释来看道教,那么道教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将近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
道教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时间,概括地说,有三大形态。
一 原初道教
肇端于黄帝铸鼎荆山炼丹的事件,因此原初道教以黄帝为代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黄帝事迹,透露了这方面的许多信息,而《列子》《庄子》更有许多黄帝故事,从一些侧面提供了道教肇端于黄帝的佐证。
二 古典道教
以老子为代表,形成于春秋时期。所谓“古典道教”就是把通常大部分学者认定的“道家”看作道教理论的奠基者。我这样说并非否定学者们关于道家的论述,而只是从一个不同角度来重新审视先秦道家理论内涵与社会作用。从学理立场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讲说道法理论的一派学者完全可以称作道家,这一点西汉时期的司马谈等人已经确定了。但是,司马谈等学者并没有限定后人不可以从新的角度予以探讨。从“教”的角度来审视道家,这不仅允许,而且可能。实际上,西汉以前的文化知识都还笼罩在上古宗教背景下,因此古人所称“儒家”“阴阳家”“墨家”等都具有一定的宗教内涵,“道家”这个概念当然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揣摩一下老子《道德经》就明白了。该书第四十二章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学者们明白,老子《道德经》是以“道德”二字为根本的,他所谓“教”就是“道德之教”,简称之就是“道教”。老子这种道教当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所因循的,他所因循的就是黄帝以来的上古圣人遗训。正是在上古遗训基础上,老子阐述了思想教化的义理,所以这种道教也可以说是以义理为核心的道教。
三 制度道教
这是在古典道教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宗教礼仪和组织系统的道教。东汉时期,沛国丰人张陵带弟子王长、赵升至江西龙虎山炼丹,尔后又到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这个道派的最大特点是尊黄帝为上古仙人,奉老子为教主,解说《道德经》五千文为《老子想尔注》,作为引导信徒的教义范本,他们以“符水咒说”疗病,礼拜天、地、水三官,经过几代人努力,逐步建立了“二十四治”的政教合一组织系统。以张陵为创始者的“正一盟威之道”因为有了比较系统的宗教礼仪和教派组织,意味着制度道教正式诞生,于此差不多同时的“太平道”也具有类似情况,因此可以看作制度道教形成的另一个标志,只是因为后来太平道失传,而“正一盟威之道”虽然几度变更名称,但却世代相袭,成为制度道教的典型代表。从这个情况来看,自东汉末以来,所谓道教也就是制度道教。它以黄帝时期的原初道教为肇端,以先秦老庄为代表的古典道教为思想基础,融合多种因数而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以后,道教不断衍生出新的宗派,诸如金丹派、上清派、灵宝派、全真道等等,都是制度化的,直到当今,道教延续着传统的神明信仰、组织体系和礼仪,因此称作制度道教。
问: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当今有什么意义?
詹:道教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而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安民护国、延年益寿、尊道贵德、行善利生。
从黄帝开始,道教就强调以民为本。《史记•五帝本纪》谓黄帝时期“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其中的“鬼神山川”即表示对自然神与祖先神的崇拜,而“封禅”就是祭祀天地。黄帝时期为什么要礼神明、敬祖先、祭祀天地呢?就是要保护老百姓平安生活。而要使得老百姓平安,就得国家强大做保障,所以护国人人有责。东汉以来,道教举行的各种斋醮仪式,都是以“安民护国”为宗旨的。道教注重国家统一。春秋以来,道教高举黄帝旗帜,就是强调全民族团结在黄帝旗帜下,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这就是护国。安民与护国,两者是不可分离、相互促进的,欲安民就应该护国,欲护国就必须安民。
安民护国,这是道教修持的基本目标。在保证安民护国的前提下,道教追求的更高目标则是延年益寿,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讲,叫作“长生久视”。有的经典将“长生”解释为“成仙”。所谓“仙”就是寿命长的“山人”。当然,道教讲的“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早期制度道教追求肉体长存,后来就回归老子、庄子讲的道德意义,就是有道、有德者精神永存。如何才能延年益寿、长生久视呢?道教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包括守一、存想、导引、太极拳、啸法等等,而其核心的理念这是“尊道贵德”。按照道教的理解,“道”是化生万物、支配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因此必须尊崇、敬仰;而“德”乃是滋养万物的能量,《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教所谓“修道”不仅包括强身健体的各种修持方法,而且包括伦理道德涵养,认为要延年益寿、长生久视,必须多行善事。在道教中,有很多劝善书,老子《道德经》是最重要的劝善书,汉代以来,则有《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陟文》等等都是劝人做好事、不做坏事的经典。道教认为,行善不仅有利于自己的生命健康,而且有利于他人的健康。
体现道教思想宗旨的十六个字对于当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民健康都有积极意义。尤其是“行善利生”这绝不只是伦理道德教化而已,而是真正能够使人延长寿命的,道教中有很多高寿者,像彭祖、老子、张道陵、许逊都是一百多岁的人,他们都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都奉行行善的信条,足以证明行善确实对于人的健康、长寿很有益处。

问:近年国内的道教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道教?
詹:1949年以前中国从事道教研究的人很少,只有王明、汤用彤、陈国符等寥寥无几。1949年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将近20年时间里,道教研究几乎成了禁区。中国道教研究勃兴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1978年为界,国家重申宗教信仰自由,道教研究作为正常的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六五规划”把撰写《中国道教史》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项目,这对于道教文化的整体研究来说是很好的推动。此后,每年产生一大批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各种学术会议陆续召开。尤其这几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都有道教研究系列,诸如《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中国老学史》等一系列课题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道教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56个具体民族组合而成的大宗族,在这个大宗族里,有多种宗教信仰存在,不仅汉民族将道教奉为传统宗教,而且也有许多少数民族信仰道教,像瑶族、彝族、侗族、毛南族等等都有道教宫观,敬奉道教神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着道教文化的复兴。因此,遵循宪法规定,保护道教存在的合法性,这是一个前提。从教育入手,积极培养人才,这也是关键的一环。目前,有中国道教学院,一些省市也建立了道教学院,但为数不多。
当然,由于时代久远,道教体系里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因素,经典文献都是用古代汉语写的,一般人看不懂,所以道教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对其教理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解释。
问:南宗道教有哪些特点?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哪些机构在做南宗道教的研究?南宗道教在中国宗教界的知名度和地位如何?
詹:南宗道教,全称是道教金丹派南宗,在教内简称南宗。之所以有如此称呼,是因为该道派形成于南方,早期主要是在南方流布。另外,该道派由于尊奉张紫阳为开派祖师,又称紫阳派。不过,学术界一般认为,南宗道教的实际创始人是白玉蟾。该道派宗祖钟离权、吕洞宾的丹道,融合三教,兼修雷法。传道方式灵活,修习该道派的人身份多样,尤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居多,因此,历史上该道派出现的高道甚多。
关于该道派的特点,历史上往往将之与北方流传的全真道相比较,认为产生于北方的全真道与道教南宗都奉行“性命双修”的原则,但全真道先“性”,而南宗道教先“命”。不过,近来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例如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的杨燕副教授认为:从大的方面讲,南宗的教理教义及修行方法最重要的可以总结为汇通和合;性命双修、性命同修;修仙三等。南宗在道法源流上既有清修,也有双修。具体到白玉蟾祖师一系,也与双修派颇有渊源。历史上的南宗传道方式灵活,修习南宗者,有很多都不是专门的道士,南宗的修道场所非常灵活,形式多样。同时,历史上很多南宗修习者都是有家室的。由此可见南宗道教不论是在教理教义问题上还是具体的组织形态上,都与北方的全真道有所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性。
国内学者关于南宗道教研究,在1978年以前,基本上是零星的,发表的论文也很少。比较集中的研究是从1996年开始。那一年,我在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基础上,发起成立了纯阳丹道研究中心,得到了台湾学者赖宗贤博士的大力支持,他在台湾成立了中华道统出版社和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出版道教文化研究的书籍。经过一番筹划,由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了《道韵》的刊物,1997年开始出版,第一辑与第二辑,都是丹道文化系列,重点考察作为南宗道教源头的钟离权与吕洞宾的丹道典籍与思想文化。1998年,我从福建师范大学到了厦门大学工作,又发起成立了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与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台湾赖宗贤博士的全力支持下,筹划召开道学与传统文化学术会议,收到了来自海峡两岸学者40多篇论文,分别在《道韵》第五、六、七辑刊登,对南宗道教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近年来,各地对南宗道教研究更加重视,比较重要的成果有盖建民的《金丹派南宗考论》。此外,整理点校白玉蟾文集也是其中重要的工作。不过,从目前已经出版的几种白玉蟾文集看,在校对和断句上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2015年,由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统筹、由六六道人辑校的《白真人玉蟾全集》是目前收集文献最全、点校也比较精的一部著作。
南宗道教是中国道教一个很有影响的道派。该道派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献。《正统道藏》中保存的《修真十书》是该道派经典文献的代表作,涉及道教哲学、养生、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其中的养生著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对于当今的身心健康而言颇有帮助,很值得深入研究。
问:国家对道教的基本政策是怎样的?中国民间对道教尤其是南宗的认知度怎样?
詹: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是国家承认的合法宗教,宪法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信仰道教得到宪法的保护。但是,以往由于曾经对道教的历史作用存在认识偏差,许多人没有看到道教对社会稳定、伦理道德维系的积极作用,存在着从思想意识形态上贬低道教的问题。南宗道教在以往大多是秘修,人们了解较少,现在可以从医学养生角度入手,多方位地对南宗道教进行介绍。
问:您认为此次首届海峡两岸南宗道教奉祭三清道祖大典意义何在?
詹:三清道祖指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是道教的最高神,也是南宗尊奉的最高神。他们是道教基本宗旨十六个字“安民护国、延年益寿、尊道贵德、行善利生”的思想象征,奉祭三清道祖就是申明奉行道教基本宗旨,释放了道教一贯主张的“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精神。三清道祖是道教处理天地人关系的总代表,道教认为人类生活与宇宙天地休戚相关,因此要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环境、恢复人类纯朴的道德天性。奉祭三清道祖就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来宣示道教所认为的行善积德主张,对于当今两岸恢复良好社会风气是很有助益的。
问:海峡两岸应如何更好地开展道教等宗教文化交流?双方有哪些契合点?两岸的宗教交流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挑战?有哪些优势?
詹:道教是海峡两岸共有的传统宗教。道教信仰是随着大陆人迁徙行动而传入台湾的,因此台湾同胞道教信仰的根在大陆。在台湾,妈祖信仰、玄天上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吕祖信仰、土地公信仰,其祖庭都在大陆。长期以来,台湾同胞形成了到大陆寻根的风俗。但是,在1949年到1976年期间,大陆许多道教信仰的祖庭被毁坏,致使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情况有了根本改变。未来,两岸应该共同从保护道教文化的立场出发,运用各种可能的形式,加强双向交流,共同发掘道教文化的积极因素,推进道教中优秀文化的传播。

问:玉蟾宫作为道教南宗宗坛所在地,近年举办了一系列的专家研讨活动以及军坡节等民间活动,您对玉蟾宫这些作为有何评价?对玉蟾宫未来更好地传承南宗有哪些建议?
詹:海南玉蟾宫作为南宗宗坛,是弘扬南宗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近年来,海南玉蟾宫非常重视道教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尤其注意南宗经典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先后组织专家学者编纂《南宗圣典》《白玉蟾真人全集》,对于南宗道教研究与积极思想因素的弘扬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玉蟾宫开展了军坡节活动,通过民间组织和可能的艺术形式,传播了道教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慈善精神。未来玉蟾宫可以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充实和完善南宗道教文化研究院,发动更多的企业家和热情的道教文化爱好者,积极加入其慈善行动。
问:陆文荣会长对传承南宗化费了许多心血。对此您有何评价?
詹:作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海南玉蟾宫住持,陆文荣道长本来是从事企业管理的优秀人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陆文荣对道教文化产生感情,进而以道教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习,陆文荣道长的道教理论水平提高,曾经注疏《百孝经》《太上感应篇》等道教经典,积极推动道教的劝善思想教育与实践,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他在道教宫观管理方面不断摸索,建立了很好的规章制度。尤其可贵的是,他善于听取专家意见,一些措施在确定之前都注意召开论证会。他把现代社会管理的一些可行方法与措施引进到道教宫观管理体系中,玉蟾宫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应该很好地总结。
詹石窗简介
詹石窗, 男,1954年生,中国厦门市人,哲学博士。先后师承道教学泰斗卿希泰教授、易学泰斗黄寿祺教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国务院参事室“国学馆道家分馆文字总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世界道家联谊会副会长、福建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窥天地之细节,佑身心之长远。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道家天地≌≌ » 专访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