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观行即佛 | 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三)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28
威望: 1446 点
金钱: 2919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23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11
楼主  发表于: 2022-04-16 21:23

0 观行即佛 | 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三)

观行即佛 | 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三)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十号之一。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





4

  

第三来看,观行即佛。闻信了本具佛性,那就要开始修行了。修行的方法在各宗各派各有不同,天台家当然就要讲谛观不二,就是“全三谛理,起三观修”。“三谛”是从真谛、俗谛、中谛这样的理来生起三观,“三观”就是能观之心——空观、假观、中观。



别教是讲次第三观,圆教是讲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来作这样的观行。这样观行,就能够“圆伏五住,入五品位”。这些概念都要了解。圆——是从圆教的立场,修这个观行,能够降伏五住烦恼。






五住是哪五住呢?这就指三界的见思惑、无明惑。



第一个是一切见住地惑。“一切见”是指三界的见惑,三界里面的分别的那个见惑。这个见惑怎么去理解?就是由于意根对着法尘——六根对六尘,意根是对法尘——去分别它,那起了种种的邪见。邪见,可能展开就是六十二种邪见。由这个邪见,让你滞留、住在这个三界不得出去。这就是一切见住地惑。



第二种是欲爱住地惑。这是指欲界的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些。见惑是从意根出来的,那烦恼的贪欲展现,是由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五尘之境也就是物——对这五尘之境生起的贪爱之心。这个贪爱之心就念念留恋、执著、造业,于是就在欲界里面出不去了,就住著生死。这就叫欲爱住地惑。






第三种是色爱住地惑。这是指色界的思惑。对于色界的四禅,也生起爱恋、执著,不能舍去,那就离不开色界。



第四种是有爱住地惑。这是指无色界的思惑。对那些四空定住著、贪恋,就离不开无色界。



第五种是无明住地惑。这无明是指根本无明。根本无明这样的一个烦恼的层面是声闻缘觉所不能了达的。声闻缘觉断见思惑,尘沙惑还没有断,所以是不了解无明的状态的。





在观行位能够通过修行,言行相应,念念觉照,就能够伏住这五住烦恼,入五品位。五品位就是五品弟子位,属于外凡位。外凡位就是圆教十信位之外的凡夫位。看五品位是哪五品,这些概念都要了解一下。



第一是随喜。就是根据前面名字即佛,闻信实相诸法,信解随喜;信解随喜,起一种正念,念念跟实相、跟种种波罗蜜相应。这是随喜。



第二是读诵,读诵经典。前面随喜属于观智如目,读诵经典如日,有眼睛,还得要有日光。



第三是讲说。由于随喜、读诵,自己有点体会心得,得要有慈悲心来讲说这个大乘经典,让更多的众生来信解。所以讲经是开智法,教化众生的功德也会对自己有提升,这叫化功归己。






第四是兼行六度。兼行六度,为什么兼行?行有余力,就行布施、持戒这些六度,主要侧重在自利的角度。要理观,自己修行为正,兼行利他的六度。六度,前五度都属于福德的范围,修行一定要福慧双修,培植福报,培福载道,所以六度修行不可荒废,叫兼行六度。



第五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就是自行的功德已经比较深厚了,这时候可以更侧重在利益他人,这叫正行六度。那就入到五品弟子位。五品弟子位,这就是智者大师所示现的位次,就是能够伏住见思惑,但是没有断,没有断见思惑。






无机子的偈颂是这么表述的: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就是全体的性德生起的修德,他就正念,念念不空过,念念照住那个常住的法性。心心息幻尘,心就不再往外面跑,而是要摄心,回归自性本源,就把外面的虚幻的六尘止息。这就有点反闻闻自性、反念念自性这样的功夫。



这样他由于正念的觉照,就遍观——就是一切时一切处都要观照诸法,不被诸法的缘起之相所迷惑,也抵达诸法的性体。这就是境观相资。遍观是境,那所观之境和能观之心相应了,回到常理——那个不生不灭的妙真如性,遍观法界性。这个性就是超越了对待的,没有假和真的问题了,超越了圣凡、是非、大小、方位这些,也就是它的中道,无假亦无真,清净本然的那种法性。这就是观行即佛。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观行即佛 | 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