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忆念师恩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2379
威望: 1875 点
金钱: 1925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593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0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10:10

0 忆念师恩

信心和敬重是得成就的根本,我们能得多大成就,就看是否具足这两点。那么依师时如何引生对师长的信心和恭敬?修信要思维功德,修敬要通过念恩,念了恩自然发生敬重心。比如某人帮过自己,每次念及他的恩德都自然起感激之心。感激心一起,再想到对方自然起敬重,不会轻慢。这是心上的缘起理则,此处就是用这条理则修出敬重心。
真实念恩不同于世俗念恩,世人往往就浅近层面忆念恩德,此处是从甚深层面念善知识恩德。若能相信师长本来是佛,由佛而化现,对我有救度大恩,以下念恩的文句就都能真实地在自心上观察、抉择而确认,由此发生真实念恩。所以此处念恩要以信心为基础,如果没有修信的基础,对师长不屑一顾,不认为师长是真佛化现、具大功德,那么恩德是念不起来的,即便学也无法相应。
另外,念恩要抓住两个要点,一要具体真切,二要如理忆念。首先,念恩的法句要贴到自心上观察抉择:我的诸善知识们确实如此处所讲,对我有如是恩德。其次,此处是在极深层次上念师长恩德,有很深的理致,对道理若未抉择通达、产生定解,很难确认善知识真有这份恩德。所以下面每一个念恩的角度,都要在心上以理抉择确认。下面按《华严经》中的教授作开演。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这一段引自《华严经》,经中善财童子如是忆念善知识的恩德,我们应随学善财童子,在自身上抉择、观察、随念师长的深重恩德。首先是总说。《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像这样随念善知识的恩德,痛哭流涕。”如何随念呢?以下经文所指示的念恩方式。
善财童子是依师的典范,清凉国师参与翻译的《四十华严》,讲的就是善财童子亲近依止善知识的经历,《八十华严》《六十华严》的后半部分讲的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因受文殊教导前往南方,经历百城烟水,依止百一十位大善知识,在一生中就圆满成佛。
善财童子在依师的过程中做到了念恩等依师轨理,从每一位师长处都得到了法上的大义,所以才能一生就成就佛道。善财也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上师在《广论》讲记中明确讲到这点,这一世法王在桂林等时也在现量境界中回忆出前世的境界,这是圣者不可思议的修证,是真实的状况。
此处善财因为随念善知识深恩,内心发生善根的大触碰,所以痛哭流涕。这是善心的流露,世人随念父母恩德至真切处,也会痛哭流涕,我们依止师长学法,念师长恩念到真切处同样也会有这样的表现。
从这里也看出,善财童子能依止这么多善知识得到大利,一生成满佛道,是因为他在依师轨理上做得特别如法,以大善心亲近每一位善知识,我们也应随学善财依师的芳行。
我们今天不患无师,患自不具德也!今天依师学法,不要忧患得不到善知识的摄受,应忧患的是自己不具依师的德相。十方诸佛菩萨现今都已证到果位境界,诸大善知识也以大智慧、大慈悲在世间利益有情,当我们真正具备依师的品行,有大善心应被救度时,诸佛、善知识们不会延误一刹那而来救度。
那么善财是如何依止师长的呢?
1.第一句
“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诸善知识”通于以下一切句。这里念恩的文句除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外,其余没有加“诸善知识”,中间每一句都要加上,理解时就能明确内涵。
首先第一句,诸善知识是在一切恶趣中救护我的人。这一内涵前面多次讲到,如“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等,含义都与此处相通,我们再略微解释。
“恶趣”正指三恶趣,总指生死。生死不是安乐之处,不论是善恶趣都可称为恶趣。我在总的生死和特别的三恶趣中狂奔陷溺受大苦逼恼时,是上师入于生死中,现种种身相方便调伏,就像这一世那样。善知识化现成人中师长的形象,入到生死和三恶趣的险境中对我作摄受,宣说种种法教,令我修超出恶趣生死的道,他是在一切恶趣中救护我的人!


2.第二句
“令善通达法平等性”,诸善知识令我善加通达诸法的平等性。“法平等性”即诸法的平等性,指万法的空性真实义。我们在由无明入生死迷梦,显现种种虚妄境界时,心会缘境相攀缘分别,在这种妄分别前诸法不平等,比如有好坏、美丑、高下、苦乐、贤劣等差别。这是我们当前的状况,可以反省自身。
我们在分别思量世间自他等有情时,内心是否处在不平等的分别中?我们认为世间有无量无边的差别相,比如人中有庄严的、丑陋的,有高、有下;境界中有苦、有乐,有顺、有逆;品行方面有贤、有劣等等,完全不平等。不断分别计较这些不平等,从中就起种种烦恼,比如遇到逆境起嗔恚忧心,遇到顺境起欢喜高慢等,由烦恼推动造生死业,由业牵引就更深地陷堕在生死中。总之,因为不能了知诸法的平等性,在平等的法界中分别差别相,由此起惑造业而陷溺在生死中。本身分别就不契合诸法实相,不能还归法界,由分别又会起烦恼及业行造作,就更深地陷入生死。
诸法并非妄心所计执的这样,而是一味的大空性。我们计执有好坏、善恶、高下、美丑、苦乐等等无量无数的差别,因此认为诸法不平等,其实这些在真实中都不可得,真实中一切法和人都不可得,所以在人和法上安立的好坏美丑等也都不可得。一切差别都是一味的空性,因此都是平等的。就好比梦中人是好是坏,梦中事是顺是逆?梦中的一切在真实中都不可得,因此都是平等的。现实中一切也都不可得,所以也是一味平等的。在哪一点上平等?在空上平等,都是不可得,所以没有差别。如果诸法是有,可以说是好是坏,有这样那样的差别,都不可得就一味平等,没有高下贤劣,这就叫法平等性。
那我是如何通达了知诸法平等性的呢?唯一是我大恩的善知识,他为我指示诸法真性,我由数数闻受,了知一切法都不可得,就悟入了诸法平等性,然后自然息除迷乱分别,能还归一味的真如。
此处讲到“善”,上师们没有讲,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空性是最极甚深的法教,为让我们通达,善知识们在讲空性前会宣说种种前行法教,比如强调前行、道次第的重要,令我们在世俗缘起上作取舍,不断除掉心上的烦恼垢染,令心变得堪能、调柔、自在,待因缘成熟再宣讲诸法空性,那时我们心堪能,就能接受般若法教。善知识极其善巧地次第宣讲,令我们善加通达。再者,正式宣讲空性法教时,是用以理、以教抉择的方式,要我们透过思择在心上确认。如果不透过思择,单单讲诸法平等,我们很难信受悟入。这也是善知识讲法的善巧之处。这是我们扩充的解释,大家参考。


3.第三句
“开示安稳、不安稳道”,善知识为我开示了安稳和不安稳的道,令我辨别趣入到安稳道当中。“开示”是指示、开演,“安稳”是安乐没有烦恼苦的状况。
“安稳、不安稳道”有很多层次的差别。比如我求现世名利造集非福业,由此堕在恶趣中受苦恼;上师令我舍弃今世,为来世修善法,以此得后世人天福乐果报,这是一对安稳和不安稳的道。或者,求生死中的圆满,以我执推动造善不善业,以善业会感得生死中的安乐,但一享受完会堕入恶趣感受苦恼,所以也是一条不安稳的道。与此相对,安稳道是指不求生死乐,求解脱佛果的大安乐,修出世法得解脱佛果。再者,求一己解脱,只想自己消除生死中的苦因苦果,为此修种种法道,不管修六度还是戒定慧,都成得声缘果位的因。得到声缘涅槃后,虽然消除了分段生死的虚妄之苦,但由于本性没有显发,对诸法还有微细的实执,心上会起微细妄动,也就是由非染污愚起无漏业,由此感得变易生死,没有达至无有迁变的大乐之地,所以也是不安稳的道。发大菩提心修悲智双运的道,得证无上大涅槃,去除心上的一切客尘烦恼,证到无迁变的大乐果地,这是安稳的道。
上师善知识们已为、正为、当为我们开示深浅不同层次的安稳、不安稳道,我们由开示能在心上明辨,就能趣入安稳道、舍弃不安稳道,辗转深进最终达到究极安稳的境地,证到无上大涅槃佛果。如果没有上师开示,我们凭自己在生死中的一点颠倒邪慧,无法辨别安稳、不安稳道,就连怎样是善业,由善业得乐果,怎样是恶业,由恶业感苦果这一最初的道都无法辨别,根本无法趣入深浅不同层次的安稳、不安稳道。正因有上师的开示,我才在自心上开出了辨别的智慧,见到不同层次的安稳不安稳的道,辗转趣入上上安稳道,最终能达至没有丝毫苦患、究极安乐的境地。


4.第四句
“以普贤行而为教授”,善知识以普贤之行对我作教授,我由师长教授而能趣入贤妙的普贤行中。
首先要思维未得师长教授之恩前的状况。我们入在生死中,无量劫来妄执人法实有,被烦恼、所知二障系缚,内心极其狭小偏执,本具无量的贤妙之行都不得显发。遇到上师后,师长为我显示了无量普贤行,唤醒我的菩提种性,令我晓得无量礼敬、随喜、随顺等善行都是我性中本具,这些善心符顺我的本性,现今要还归本性,就应当发普贤大愿,真实证到本来自然智时,由之启发妙用,自然显现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晓得此次第后就能首先发起普贤行愿,誓愿先求证根本智,再由根本智发生无量贤妙的普贤行。
此证根本、起贤妙行的誓愿能从心上发起,来自于上师的教授和指点,由师长的恩德我才晓得原来我的心量本来如是,没有现前的人法等妄相,本来的我不是区区这一个身心五蕴,而是本来的真心,因此没有必要为此虚妄自我作种种保护、起种种颠倒行,应随顺趣入普贤大行当中。这样就由善知识的教诫明悟了普贤行,发生了要行持普贤行的大愿。没有师长的教诫,凭自己无量劫都想不到本来的我是怎样,自心本具的妙行是如何,都是做无量染污行、恶劣行,没有丝毫贤妙的内涵。因为师长,我才发起普贤行愿,也有了真实行持的机缘。
5.第五句
“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善知识为我指示能往赴一切种智之城的道路。这是将“一切智”比喻为城市。“一切智”有些地方指声闻智慧,有些不分就指佛智,此处是指佛所证的一切种智。它好比大城,要达至这样的大城要经由相应的道,也就是菩提道。上师为我指示了能到菩提城的所有道路,指示了完整的菩提道,经指示我就通达了怎样行至一切种智之城。比如现今上师为我传授前行和道次第等的完整法道,经由指点,我如法道修持,就能心上深进,最终证入一切种智。如果没有上师指示,我靠自己永远不知如何返归本心,永远无法了知半分菩提之道,因为在生死中为无明障蔽的缘故。现在由师长指示,我在心上观察思择,就在教理上见到怎样修证大菩提,明知能得菩提的道,由此修持最终能达至大菩提城。这都由师长恩德所致。

6.第六句
“护送往赴一切智处。”“一切智”即前面解释的佛智,或者指菩提果德。一切智之宝所我们都希求到达,前面是上师为我指示了趣往菩提宝所的道路,指示后我会去行道,在行道过程中上师还会护送往赴。也就是不但为我指路,还会保护我,送我到达菩提宝所。好比世间向导,我迷路后他慈悲为我指路,讲清楚后还不放心,陪我一起走,途中发生险难、岔路、歧途等等,他会不顾一切地遣除,为我指点,保护我不入歧途、不陷在厄难中。比如路上遇到了坑堑、野兽,他会马上赶走野兽、填平坑堑或者带我平安绕路。就像这样,现今的师长不但为我宣讲了完整的菩提道,还与我一起修菩提道。虽然上师是过来人,已经圆满修证菩提功德,但为保护我,上师示现自己也要修菩提道。他在传圆满的前行和菩提道法义时,示现自己也是学人身份,陪所化弟子一起修道,这是善知识们的慈悲。在修圆满菩提道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种种外内密的违缘,外在遇到人非人的干扰,内在身心出现病苦、对法道起邪见,或者在修道的某一阶段出现某种内心的征状,遇到这些情况时上师会不顾一切地帮我遣除。有外在违缘时上师会护持道场,四处奔走,遣除外在人事违缘,保护支持学法因缘;当我出现身病苦、心烦乱或某种修持境界时,上师会慈悲为我指出出苦的方法,为我辨别境界属于验相还是邪状况,让我不入险道、不入坑堑、持续深进。这种一路保护,送我至菩提果觉的状况,就叫做“护送”。这是诸善知识们的慈悲,也是上师对我的大恩。
这里每一句内涵都极深广,真实珍重文句而思维就能确认善知识的恩德。确认到一分,就能发生一分真实的念恩心。这些法句非常殊胜,要细致体会抉择。
7.第七句
“正令趣入法界大海”,上师令我趣入法界的大海。“法界”指什么?就是我们本来的真心,万法的实相。“界”有因义,“法界”即诸法之因,也就是一切法是从哪儿来,一切法的本源或因叫做法界。它就是本来的实相,从境上讲可说为法界,从心上讲可说真如,表达同一内涵,因为轮涅万法都是依于真如或法界而显现,不出其外,法界是显现一切法的因,它就是法因。
将法界譬喻为“大海”,因为大海有深广二义,深不见底,广不见边际。法界离了一切思量分别,言语说不到它,心想不到它,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样的境界极甚深微妙、不思议,这是深义。法界也极其广博,一切法不出于法界,都由其所现,因此法界包博一切。以此二义将法界喻为大海,或者说法界海。
“正令趣入法界大海”,上师让我趣入了法界的大海。这一点要从上师的本源思择。古德们常说: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无不还归此法界。这句有很多方面的解释,对应上师的本源可做这样的理解和体会:上师是证到佛果位境界的人,恢复了妙明真心,证入法界后,法尔有力用随顺有缘众生化现成种种形象作利益。对我来讲,今天我得到了暇满身,应当被人中善知识摄受而作救度,上师佛就从法界中化现成目前这位或诸位善知识的形象,为我宣讲种种法教。上师的形象、口中的法句、内心示现的起心动念,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法界中化现,尤其是上师以大悲心、大智慧为我宣演的一切法教,都是从法界中流出,都是引导我还归法界的方便。我领会师长的传授后,不知不觉就起种种善心和断恶的心,发生出离心、大菩提心,这就是还归法界最初的因缘;再趣入上师所宣讲的菩提道中,修持六度万行,就能还归本来的法界。因此上师有令我还归法界大海的深恩。
解释这一句时,我们将上师瑜伽的见解和要求用不同的教理表达作了表述,大家以后有因缘学上师瑜伽,见解上的要害处就是刚刚所讲。
8.第八句
“开示三世所知法海”,上师为我开示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知法之海。“所知法海”与前面的“法界大海”是一对,所知法无量无边,比喻为大海,它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知,因此称为“三世所知法海”。
一般教法中将所知法主要解释为尽所有性,即差别现象界中显现的一切差别法,因此它有三世。落在虚妄的生死境界中就有生灭变易,最初是起了一念无明,不能明知本来的真如或真心,处在迷惑状态中。由这一念不觉知马上起了无明业相,心开始妄动,然后有能见相和境界相。三细起来后就有六粗,然后有相续相。落在妄心中是刹那灭,所现的境也就是刹那灭。心境都在刹那生灭,由此就有了三世。当下已经生起,有种种显现,还没有灭的境界,叫做现在,已经生起、已经灭除的叫过去,没有生起、没有灭除的叫未来。从生灭法上安立了过现未三世,落在生死虚妄境界中就落在过现未三世中。这虚妄境界中一切的显现法都叫所知法,也包括清净境界中佛菩萨的刹土等,总之主要指尽所有性。
是上师为我开示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摄的无量所知法大海,没有上师的指点,我凭借自身一点邪慧,只能了知境前一点极粗浅的事,对其体相等还无法准确确认,发生种种颠倒认知,几乎不能认识所知法的体相等。上师证到了法界,对于一切万法的如所有和尽所有都能无余了知。现在上师以人中善知识的形象化现在我心前,为我按佛法教开演了一切所知法的内涵,我由上师开示才晓得世间、有情如是,认知彻底拓展开来,这都是上师教授的恩德。


9.第九句
“显示圣众妙曼陀罗”,上师为我显示了诸佛菩萨圣众的微妙曼陀罗。“圣众”指诸佛菩萨。“曼陀罗”指坛城。诸佛菩萨世界中的情器世间叫做坛城。比如上师按净土圣教为我细致地开演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其中正报庄严讲到了主尊阿弥陀佛和眷属西方圣众具怎样的身色无量功德。一切西方净土圣众的微妙曼陀罗是由上师的指点我才明白,由此发生了信心和希愿心,特别希求往生净土,今生才有往生净土超出生死娑婆界的因缘。这都是上师为我作指示的恩德所致。
再比如,大幻化网中也讲到五方佛主伴的无量庄严,主尊五佛是怎样,有怎样的菩萨众做眷属等等。诸善知识宣讲显密法教,我才能明了这些微妙境界,由此对由我自性所显现的诸佛菩萨圣众及其世界的微妙情形发生胜解,并发生希愿证得的心。这一切都是由上师为我宣讲法义才能发生。
以上九句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思维上师在法上为我做的指点,我才能发生这上上下下的善根,最后一句是做总结念恩。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2379
威望: 1875 点
金钱: 1925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593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06-03
沙发  发表于: 2023-11-27 10:12

10.第十句“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善知识是增长我一切白净善法的人。“白净善法”就是白法,“白”是纯一,“净”是清净,相对于染污的黑法而言,一切善都称为白净善法。这样的白净善法,是谁令我在心中生长起来的呢?唯一是我大恩的善知识。这一句是总结念恩,总的抉择出我相续中发生的一切点滴乃至巨大的善根,都由善知识恩德所致。从因上讲,心相续中的一切善法,从人天乃至三乘菩提的教法,都由师长为我指示宣演;师长又以大慈悲、大力量加被护佑,灭除我相续中的烦恼,令我对法义发生解悟,然后如法修持,这样才发生道上从粗到细的一切善法功德。如果没有上师摄受传法、加持力量,靠自己首先不明白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即便了知一些修善的方法,没有上师的摄受加被护持,相续中恶业深重、无明力盛,以无明烦恼力只会跟烦恼相应,很难发生善法功德。上师为我传授法教,我由此明白了修善的法则,趣入修善时上师又加被护持我,令我在很大程度上伏住相续中的无明烦恼力,由此才能对法教发生领解,按法道修持而出生善法功德。现在我能够理解一点、修一点,修时能发生一分善心,都是上师的恩德。是上师长养我心中的一切白净善法,“一切”是说下至一念善心都是由上师传法和加被的恩德所致。这一点极其关键,以前讲三宝功德、法功德或者上师功德时都提到了这点,一切善乐都来自于三宝或者上师,此处是指善乐中因的善法。没有上师加被,我们遇不到善法的法教,不晓得怎么修持,即便遇到了也不能理解,即便理解了修也生不起善心,会被无明力所转。这都是千真万确,传承上师们的口诀中一致如是说。总之,我相续中发生的一切善法都是上师的恩德所致。没有这样思维时,往往以我慢认为这是我的本事大、善根大,不是上师的恩德。这样不但引生不了善心,反而发生慢的恶心。如理念上师恩,每当心中起了善法善念,以及取得进步,都想到这是师长传法加被的恩德,就能由衷地缘师长生起善心。这样不但伏住慢心,而且启发对师长念恩的善心,是很好的修持。以上是《华严经》中的念恩教授,前九句是分别念恩,第十句是总的念恩。下面是宗大师对以上两段教授做补充交待。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2379
威望: 1875 点
金钱: 1925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593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06-03
板凳  发表于: 2023-11-27 15:55

观想对自己有恩的善知识,然后
反复读诵——【《华严经》‘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 此帖被格力琼寺在2023-11-28 09: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