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1/2     Go
主题 : 洞山不语,曹山花开——关于曹洞宗的集合贴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楼主  发表于: 2015-05-14 15:12

0 洞山不语,曹山花开——关于曹洞宗的集合贴

管理提醒: 本帖被 阿难 执行加亮操作(2015-05-15)
     阿难按:“寻寻觅觅”兄嘱我找一些曹洞宗的资料,现开这个帖子,作为集合贴。有好资料的朋友,也给跟帖上来,以便汇总供大家参考。

     曹洞宗是禅宗“五宗”之一,在禅宗史上极其重要。“五宗”里边,临济宗影响最大,曹洞宗在俗世名声小一些。但是,研究禅宗者,是绕不过曹洞宗的。南怀瑾先生在给《虚云老和尚年谱》所作的序文中,认为虚老的禅风,最近曹洞。这个断语极好,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了解虚老的教学方式,走近曹洞宗。

     近些年来,曹洞宗传人——河北柏林禅寺的净慧老和尚提倡“生活禅”,应时代之机绵延宗风,别开生面。江西宜丰县境内的“曹洞宗”祖庭——洞山普利禅寺,也正在大力建设,令人欣喜。且让我们多多了解曹洞宗吧。

         以下均为网文,有的作者不详,特此致歉,并道谢!



总的介绍

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今江西宜黄县)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


曹洞历史传承


《祖庭事苑》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其说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代表人物



良价(807-869),少时在家乡诸暨随师出家,青年时期到嵩山受戒,之后遍游禅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贵池境内)参谒普愿(748-835),深领妙契,随后又往沩山(今湖南宁乡境内)参谒灵佑(771-853),再在云岩(湖南潭州境内) 从师昙晟并受心印。昙晟圆寂后,良价离开云岩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蹚洞水时睹影顿悟, 因是终止云游,从此驻锡洞山,宣讲他所悟是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徒众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


良价圆寂后,洞山众僧推举道全为洞山住持。道全进一步发展了曹洞宗,为洞山禅学作出承上启下的贡献。
曹洞宗祖本寂(840-901) ,19岁在福州灵石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唐咸通年间(860-874)初,参学洞山良价门下。本寂悟入之后,随缘放旷,如愚若讷。受请开法宜黄曹山后,本寂全力弘扬师承五位铨量,并加以创新。基本思路是遵循“宝镜三昧”之原则,发挥良价“即事而真”的思想,在修持方法上,光大师承良价所倡导的“三种渗漏”、“三路”之法。所谓“三种渗漏”,即指三种错误见解,具体说来是“一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针对这三种错误见解,良价指出三种手段即“三路”以对治。“三路”即鸟道、玄路和展手。鸟道者无踪迹可行,亦即参学者需直下体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说明明?“回互”,学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学人事理双明,体用无滞,尽展两手,直入般若门。在光大师承的“三种渗漏”、“三路”基础上,本寂又倡导“三种堕”手法,即“一者披毛戴角”,为类堕;“二者不断声色”,为随堕;“三者不受食”,为尊贵堕。究其根本,本寂认为,“类堕”系“冥合初心而知有”;“随堕”则因“知有而不碍六尘”所产生。因此,对于禅修者说来,必须严肃对待,“明转位始得”。这就要懂得“须向声色有出身之路”,明白“声不是声,色不是色”,一切皆虚妄不实。如此,“便得法喜禅悦之食”,不至于落入“尊贵堕”。本寂住锡曹山寺期间,时任南平王钟传多次礼请本寂移锡洪州(今南昌),但本寂志在山野光大宗门,屡以释法常的词句“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解苦追寻”作答,婉言相谢。本寂驻锡曹山长达30余载,弘扬远承释希迁“即是而真”,光大释良价所唱“五位君臣”法门,善接三根,大阐法音,广弘万品。正是这样,本寂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继续发扬光大洞上宗旨,于是四方参学者甚众,“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变,就语接众”的曹洞宗风逐渐形成与完善。他撰拟的“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成为曹洞丛林之标准,从而形成曹洞宗。世人曾这样评说:“洞山确立一宗的规模,至曹山而大成,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从中可以看出,曹洞宗是本寂在继承师父良价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而创立的。



对于曹洞宗宗风的弘传,本寂虽有开先河之建树,可惜的是其法脉四传之后,即记载失详,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两卷等传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从志、曹山慧霞、韶州华严等。而曹洞一支,多赖疏山匡仁、云居道膺门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门师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后,来到金溪县疏山,肇建白云禅院(后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风,并著《四大筹颂略》、《华严长者论》等传世。座下徒嗣甚众,出名的有护国守澄、疏山证、黄檗慧等。新罗(今韩国)僧明照安、百丈超、洞真大师庆甫等也都先后来其门下参学,使曹洞一脉传到了朝鲜半岛。



与本寂、匡仁为同门师兄弟的云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传衍上功不可没。他得良价印可后,力弘曹洞宗风,先结庵宜丰县三峰,再迁吉安庐陵,后应南平王钟传之请,主法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他在此讲经说法30余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余人,著名法嗣有云居道简、同安道丕、归宗怀恽等。其中有慕名专程而来的新罗(今韩国)僧人利严(870-936)、高丽(今朝鲜)僧庆甫(869-948)等。利严得法回国后,创须弥山派,开海东禅门九山之始。这一支的曹洞宗宗风代相传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缘观,再经十二传至天童如净,再传日本僧永平道元,将曹洞宗传入日本。



五代十国时期,曹洞宗弘传较唐代盛势不减。洞山祖庭先后有良价、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则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则有怀岳、道简、昌禅师等相继住持。此时,曹洞宗的弘传已经到了浙江丽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远及四川成都、陕西南郑、河南沁阳、山西大原等地,堪称遍及全国。
宋宣和年间(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释资圣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风。释德止获徽宗赐“真际禅师”之号,且诏住圆通寺,入住后力革丛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继其后为曹洞宗法嗣释正觉(1091-1157)执掌圆通寺、江州承天寺等处法席,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圆寂后,谥“宏智禅师”。在宋代,临江军慧力寺、青原山净居寺等多为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悬曹洞宗钟板。



但曹洞宗创立到元末明初时一度衰落,曹洞法脉传承失详,几近消亡。值得庆幸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得以中兴。当时,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润师兄弟两人于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书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脉后,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润则继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可以说,曹洞宗的中兴,常忠、常润师兄弟居功至伟。




常忠(1514-1588),字蕴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县),于少林寺嗣法后南下回赣,初住新城(今黎川县)廪山寺,隐修20余载,晚年传法释慧经。崇仁人慧经(1548-1618),俗姓裴,号无明,21岁于新城廪山寺礼常忠为师,得印可后隐修于峨峰寺(今属黎川县)达24年之久。后应请住持南城宝方寺,以农禅而兴寺,弘扬曹洞宗风。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应请迁锅于新城寿昌寺,仍行农禅,“生平佛法,未离锄头边”,以十余载精力,率众鼎新寺宇,培养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来、鼓山元贤、东苑元镜、寿昌元谧、青原真元等,光大宗门,代相承传,形成一法系,人称曹洞宗“寿昌法系”。从而奠定了曹洞宗中兴的基础。



博山元来(1575-1630)师事无明慧经,为寿昌寺首座,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出主饶州博山能仁禅寺(属江西广丰县)法席。以曹洞为圭旨,行禅律、禅净并行之途,宗风为之大振,座下法嗣相传。“弟子益进,朔即燕都,南尽交趾,望风而至者岁以千计”。出名的弟子有宗风道独、雪硐道奉和瀛山智间等,而后代相承传,直至清代末年法脉仍为明确。博山元来的首徒道独(1599-1660),先弘法于庐山归宗寺,后回粤中,其法嗣函呈继师道独之后住持庐山归宗寺后也回到粤中,而后,这一支法嗣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传承,长及数百年。
南城人寿昌元谧(1579-1649),弱冠出家,继师慧经之后担任新城寿昌寺住持20多年,致力弘扬曹洞宗风,光大了寿昌法脉座下嗣法弟子有道璞等。



与寿昌法系同时兴盛于江西的曹洞宗洪断诸缘法系,则是法嗣于常润门下的洪断诸缘(1550-1621)所创立。他17岁出家,四处游方参学,后在嵩山少林寺常润座下得印可。明万历七年(1579),应请出主北京西山万佛堂。万历二十年(1592),闻及曹洞宗祖庭云居山真如禅寺已是“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很为痛心,请准朝廷后毅然迁锡云居山。洪断登山后结茅闭关3年,跪诵《华严经》。得慈圣皇太后等支持,主持真如禅寺法席。万历三十三年(1605),洪断晋京请赐藏经,获准而归。万历三十七年(1609),启坛传三坛大戒,礼请古心道安律师弘演毗尼,千华三昧律师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况空前,轰动江楚。洪断主持云居山法席达20余载之久,使这一祖师道场雄风再现。座下弟子有常慧、常锦、常潮、常慷等数十人,而后分化于云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乐安等地,代相传承,形成曹洞宗洪断支系,弘传至今。 就在寿昌与洪断法系盛传于江西之期,常润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赣光大曹洞宗法门。方念慈舟(?-1594)也是于少林寺释常润座下得印可后,在隆庆年间 (1567-1572)末,入主云居山真如禅寺、庐山圆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释湛然圆澄(1561-1626)等,弘法于浙江一带,形成曹洞宗云门法系。19岁在钱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于常润座下得印可后,开法庐山讲经台,再迁庐山仰天坪,肇建云中寺。弘法之余,栽松10余万株。晚年嗣法弟子释能幻、释能握、释能撑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传,可谓名僧辈出,大德叠现。作为曹洞宗中兴祖庭的新城寿昌寺,清顺治十年(1653)遭火灾烧毁,弘化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栖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闻讯后毅然跋涉回赣,主持修复新城寿昌寺,直至圆寂。其弟子兴沛承师遗愿,继续完成了寿昌寺的修复振兴。曹洞中兴另一重要的场地——博山能仁禅寺,自清以后,则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后由释道奉、释觉浪道盛、释道霈、释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释一澄、释剖云、释一导等代相传承,达百余年之久。崇仁县的明敏,14岁在宜黄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脉后,先住持曹山寺5年,后主法抚州上桥多福寺。释未也,康熙年间(1662-1722)主法宜黄桃华山寺,力弘曹洞宗风,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寿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黄石门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于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主法宜黄桃华山寺。 清代早期庐陵青原山(今属吉安)净居寺历任住持也多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药地大智(1611-1671)先后主法青原山净居寺,两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门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药地大智这样“脱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还有不少,以至当时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国时期,曹洞法脉传播重心又转至抚州地区。释竹慧于桃华山寺(宜黄县)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脉之传后,于1925年主持振兴了宜黄石门寺。使其规模达到数十亩,住僧20余人,成为其时弘扬曹洞法旨一大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释虚云于1953年迁锅云居山真如禅寺。期间,并弘曹洞宗风,传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说,续承不断。再传腾智为第五十六代,后有瑞之等承之,代相传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赣弘传,经久不衰。
释未也,康熙年间(1662-1722)主法宜黄桃华山寺,力弘曹洞宗风,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寿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黄石门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释竹慧于桃华山寺(宜黄县)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脉之传后,于1925年主持振兴了宜黄石门寺。使其规模达到数十亩,住僧20余人,成为其时弘扬曹洞法旨一大丛林。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沙发  发表于: 2015-05-14 15:18

曹洞宗法脈

曹溪慧能(638-713)-青原行思(?-740)-石头希迁(700-790)-药山惟俨(751-834)-云俨昙成-洞山良价(807-869)-云居道膺-投子义青(1032-1083)-芙蓉道楷(1043-1118)-鹿门自觉(?-1117-宗镜宗书(1500-1567)-少室常润(?-1585)-大觉方念(?-1594)-云门圆澄(1561-1626)-瑞白明雪(1584-1641)-破闇淨灯(焦山系)(1603-1659)-古樵智先-碧岩祥杰(1703-1765)-仁寿-德峻-吉堂-智光弥性(1889-1963)-峰屏-卓然-慧达-东初镫朗(1908-1977)-慧空圣严 (法鼓山系)(1930- )

自初祖摩诃迦叶至圣严为止,是禅法传承第八十九代。
自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圣严为止,是禅法传承第六十二代。
自禅宗六祖曹溪慧能至圣严为止,是第五十七代。
自洞山良介至圣严为止,是曹洞正宗第五十二代。
自破暗淨灯至圣严为止,是曹洞正宗焦山系第二十三代。
创立台湾及美国法鼓山曹洞正宗,慧空圣严为第一代。
临济正宗五台峨嵋普陀前寺演派源流诀三十二个字: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证悟会融﹔ 坚持戒定,永纪祖宗。 法鼓山圣严续演三十二个字: 正淨智慧,万德圆通﹔道成妙理,明照长空﹔谛观真际,达本契同﹔ 顿了虚寂,光彻体洪。
[ 此帖被阿难在2015-05-14 15:50重新编辑 ]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板凳  发表于: 2015-05-14 15:19

农历三月八日 曹洞宗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圆寂日


洞山良价(807~869),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曹洞宗开山祖师。俗家姓俞,筠州会稽(今浙江会稽)人。幼从师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忽然以手扪面,问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异之,知其资禀异赋,遂令至五泄山,从灵默禅师披剃。二十一岁,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参谒南泉普愿禅师,深领玄旨。又访沩山灵祐,参“无情说法”之话头,不契。遂依灵祐指示,往诣云岩昙晟禅师,举前因缘有省,然而还有一些疑滞。于是历参鲁祖宝云、南源道明各位禅师,其后过水睹影,豁然开悟,成为云岩昙晟禅师法嗣。大中末年,于新丰山提撕学徒,不久移豫章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咸通十年三月一日,剃发沐身,鸣钟辞众,大众恸哭不止。师忽开目谓众人曰:“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令主事僧办愚痴斋,众心恋慕不已,乃延七日,八日斋毕,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六十三,敕谥“悟本禅师”,世称洞山良价。洞山良介禅师著述不多,计有《玄中铭》《丰中吟》《宝镜三昧歌》等。

洞山良价禅师嗣法弟子众多,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相传他与曹山本寂禅师一起开创了曹洞宗。曹洞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宗名出处说法有二:一为取曹溪六祖慧能及其六世传人洞山良价禅师之名,二为取第二祖曹山本寂与第一祖洞山良价之名(洞指洞山,曹指曹山,合其师徒所住之山为名)。《祖庭事苑》:“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有学者认为前一说近于史实,因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由行思传希迁,由希迁传药山,由药山传云岩,由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3楼  发表于: 2015-05-14 15:22

曹洞宗“五位君臣”

曹洞宗是提倡即事而真,其宗风绵密,以默照暗推而入真性的"默照禅"而为特点,以修证自我清净之心为本,别无其他。他们通过禅参者对真如本体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确立了五种境界。“五位”分别以“偏”和“正”来表示,“偏”代表现象世界,“正”代表真如本体,“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属色界,有万形象。”而就在这偏与正的相互配合,互相回复中,构成了五种形式。

僧问曹山五位君臣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洞山因无情之物,如墙壁瓦砾,皆能说法,致疑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会,眼处闻声方得知。”后过水睹影大悟,又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此是洞山入道之本。

后上堂建立正偏王子功勋等五位,固是委曲救人婆心,不如将自家所悟直指与人,岂不痛快?其所建立者、悟入者固亦有人,然因此五位缚住拖泥带水者不可胜纪。或曰此则学者之过,非师家之过也。曰:不然也。若立法直截痛快,便学者不能播弄心思,如秦时轆轹钻,岂不甚妙?余何敢谓洞山之非,因见洞山所传之人,其沾滞隔碍引人入云入雾,不能不令人罪其所从来也。大慧杲在当时见洞下皆入室密传,且发誓不敢明说,则世尊当人天拈花示众,则罪如山矣,杲深恨之。而幻寄说妙喜亲见洞下诸慧最恶洞下之人。盖因子孙不肖,致遗祖父之忧,所以中断。亏济宗有人续之,接其宗旨。

洞山正偏五位颂评说


第一颂:初悟时节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古辙云:正中偏,就初悟此理时立。理是正,悟是偏,三更初夜黑表理。然以月明前显黑,是黑显时便有明,犹理必由悟显,理显时却好是悟也。

天童觉于相逢不相识句,著语云:“虽然同共住,到底不知名。”

私谓相逢而不相识,却好是初悟景象,一相识即漏入阴界矣!然人往往错过。都由于隐隐地总倚旧日明了识为依靠,此则虽相逢而全不明了,故云犹怀旧日嫌。

无闻聪问笑岩曰:“子之父母何在?”

答:“有则有,只是佛眼觑不及,某自亦不见,若见即非真父母。”

偈曰:

“本来真父母,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寒温亦共知。
相逢不相见,相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分明举似师。
是此句注也。如以不识作不知解亦可,但浅薄矣!
评说:这一步如果来自文字道理、他人说明、研究领解,则全然无用,以后修证全成妄心作用。所以这一步是完全自然呈现,无能识所识,全无概念,无内外、绝境相,乃纯粹的空寂无念灵知,平常无奇。若得明师引导印证,令彻显真知,开根本智,知觉照用功,则始入通宗第一关。


第二颂:悟后功夫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古辙云:就见道后用功时立。功熏偏,理是正。失晓老婆表偏,古镜表正。由奉重力,见更亲前。但未能造理,尚在影象,故戒迷头认影。

评说:虽悟本性,大智未开,其力未充,经常打失,更受习侵,或被境夺,或受人言句左右,许多公案未能即了,许多甚深法旨未能圆达,不能即事显理、即用而真,故仍须保护己灵,化空内外,含养当体,觉照不昧,时时小心,处处管带,久久,方能生处使熟,熟处使生,念念相应,渐入全体矣!

第三颂:证法身正法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古辙云:此位是得法身,亦即正位,。前半分是转功就位,后半分是转位就功,中间即尊贵位。无中,正也,路偏也。隔尘埃,以方转身,尚未入俗,隔也。尊不可犯,犯即污染。须善回互,从旁显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故胜断舌才。

评:此巳入圣位,言思不到处也,相当于第八不动地。即通宗第三关,唯自证时,不可住于净境,仍须超此而入世起活用。到此之人巳不必在网上讨论,自知转身向上也。


第四颂:大机大用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古辙云:就功、位齐彰时立。正既来偏,偏必兼正。作家相见,纵对互用,自不伤锋犯手,如火莲无损,乃他受用三昧,是透法身大机大用。

洞山离三渗漏,临济具三玄要,俱不出此,

评:透出法身,机用自显,此时方知渗漏为何事,玄要具何用,全在法身光明大机用中,活泼妙化,更使纤尘净尽,毫无粘滞。

到此知一切众生根机,通一切教法,能当机而用,密契无间,智慧如流,性光圆照,自然加持众生得三昧受用,即相逢直指,当下即证本来,妄想顿空即安然得入也。此通宗第四关,亦不可讨论。


第五颂:圆明究竟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归来炭里坐。

古辙云:就功、位俱隐时立。无正偏迹,故不落有无。及尽今时,还源合本,故归炭里坐。如佛说究竟涅槃义,乃自受用三昧。虽大用繁兴,了无朕迹。

评:此巳到报身圆满的果位,功与位都巳隐去,得证自受用三昧,于法界中起无边大用,示现无量而无来无去,了无痕迹,可谓究竞涅盘之不可思议圆极之道证。

此即通宗第五关,虽立关实无关也。故此位更是无可讨论,唯圆明寂照,无处不妙也。则知许多禅、密、净等祖师、行人,乃从自受用三昧中再现人间,广设方便,度化众缘,故知道不远人,唯人自远耳!

从五位颂中可知纲宗并无奇特,乃行人路途归家之风光,全在自心中开显,不关言句与他人也。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4楼  发表于: 2015-05-14 15:28

日本曹洞宗
曹洞宗在日本影响非常大。

日本曹洞宗为道元禅师所开创。今天的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总持寺为两大本山,据称拥有一千万信徒,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近代以来还创办了驹泽大学、爱知大学院大学和东北福址大学及鹤见综合医院、鹤见女子大学等,为本宗和日本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道元禅师(1200—1253)出身贵族,自幼受汉学教育,8岁丧母,9岁读《俱舍论》,遂有出尘之志。13岁到比睿山礼良观法眼出家,翌年礼天台座主公圆僧正剃发,接着登坛受菩萨戒。道元在广读佛教经论、钻研显密二教义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如:显密二教共谈本来本法性,天然自性身,若如此则三世诸佛依甚更发心求菩提耶?他遍访名师,无人能给满意的回答。当他向善修观心的公胤僧正请教时,公胤回答说:“此问辄不可答,虽有家训诀,未尽美,传闻大宋有传佛心印之正宗,宜入宋求觅。”此后他到京都建仁寺,投到从宋求法而归弘传临济宗的荣西门下。一日道元入方丈向荣西提出上述疑问,荣西回答说:“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道元从此有醒。荣西去世后,道元便在其弟子明全门下参禅。日本贞应二年(1223),道元24岁,随其师明全入宋求法,遍访名德,终于在浙江天童山 如净禅师座下契悟,“了却一生参学大事”。据《宝庆记》载,一天如净禅师入堂,见有僧在坐禅时打瞌睡,便喝斥说:“参禅者,只管身心脱落,只管打睡作么?”道元旁闻此语而豁然大悟,径趋方丈烧香礼拜。如净问起来由,道元答道:“身心脱落来。”如净说:“身心脱落,脱落身心。”即授道元印可。道元谦虚地说:“这个是暂时伎俩,和尚莫乱印。”如净回答道:“我不乱印你。”道元问:“如何是不乱印底事?”如净禅师道:“脱落,脱落。”此后道元又从如净受“佛祖正传之大戒”,在天童寺参禅两年。南宋宝庆三年(1227)拜别如净禅师回国。临别,如净禅师赠以芙蓉道楷的法衣、洞山 良价《宝镜三昧》和《五位显诀》,又赠自赞顶像(肖像),并嘱咐说:“汝以异域人,授之表信。归国布化,广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国王大臣,只居深山幽谷,接得一个半个,勿令吾宗致断。” 道元禅师回国后,举扬曹洞家风。先住九州,后迁京都住建仁寺,后往深草。当地信徒为道元在深草建兴圣寺,道元于1233年移锡进住。后兴圣寺发生火灾,灾后又得信众资助于越前建大佛寺,于宽元四年(1246)更寺名为永平寺。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5楼  发表于: 2015-05-14 15:35

南怀瑾:洞山禅师的悟道经历和悟道偈


洞山良价悟本禅师,曾到沩山那里参访,沩山拿洞山没办法,就指定他到云岩道人那里去。他在云岩那里悟了一点,不彻底,当时他要走了。

【指月录卷十六:“师辞云岩。岩曰:什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岩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回。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自性本来无相,大家都一样,难得不相见。

【“临行,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岩良久曰:只这是。师乃沉吟。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洞山这时候难过了,觉得师父很可怜。云岩骂他:像你这样行吗?学禅要有大丈夫的气派,你还有世俗的感情,牵挂着,放不下,我走了,又怎么样?

【“师犹涉疑”,】到这里,洞山才起疑情,更怀疑了。

【“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

后来离开师父,过一条溪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这一下大悟了,才作了悟道的偈子,“切忌从他觅”,什么是“他”?我们找气脉,找念头,这些都是“他”,越找越远,不行的。

“我今独自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时,处处都可以找得到他,“处处得逢渠”,这个渠是真的我。

“渠今正是我”,等于我们现在看到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他”,不是真的我,可是现在活着,渠今正是我。

真正的我在哪里?“我今不是渠”,可不是他,他会改变,十岁跟二十岁不同,现在的我,头发都白了,已与年轻的我不同了,这个会改变的不是真正的我。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要在这个地方去找,找到了,你才懂得真如自性的那个道理。

庄子齐物论有一则寓言,“罔两问影”,我们在太阳下走路有几个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圈,称罔两。它问影子:你怎么不规矩,一下坐着,一下躺着,怎么这么乱来?影子告诉罔两:你不知道,我还有一个老板,他坐着,我跟着坐;他躺下,我只好跟着睡。他又说:我的老板也做不了主,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大老板。“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禅宗不过把佛法用功的方法,归纳到文学境界,但与佛经的道理,还是一样的。

洞山禅师的悟道偈子,再重复讲一次:“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一般修道的,都是从“他”找。他包括了心理、身体。尤其什么任督二脉,什么境界光明,都是他,清净境界也是他,如果一直在“他”上面下功夫,一直在妄心上追求,越修就越远了。



《如何修证佛法》

----------------------------------------



洞山悟本禅师怎么开悟呢?临水照影,要走过溪水,把鞋子一脱,太阳一照,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溪水里,他悟了,作了一首偈子: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这个他是谁?就是你的妄想,若从思想上去找这个东西,你完了。思想,感觉等等是我们真我的影子,所以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们的什么思想、境界,这些都不是真的我,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但是这些思想、境界等等,却都是“我”的作用所变现的,也就是全波是水,全水是波的道理。庄子说,我梦见变成蝴蝶的时候,就不知道我是庄子了。当我梦醒的时候,我不晓得到底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我。到底我是梦?还是梦是我?到底梦中是真的?还是现在是真的?人生一大梦,天地一大梦,事事皆在梦中。你若说梦中没有意思,那你就错了,没有智慧。我以前有一个朋友蛮有意思,我说你不要糊涂,“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不易醒。”他说,你这样讲不算高,我给你改一个字,“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不愿醒”。哦!有道理!有道理!假如世间的人都是好梦由来不愿醒,那又有什么办法?香板打一万次也打不出半个来。

这个大有道理哟!必须要把这个真我找出来,才不辜负打七,找到了没有?究竟是有我?无我?空?有?真?假?

没有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外没有放开,身心没有放下,不容易找到“真我”。而且,你们心里嘀咕着,已经三天啦,怎么还不悟?这样的话怎么悟得了?赶紧放下,管他悟不悟!管他懂不懂!就是那么放下用功。香板会告诉你到了没有,就是这么办。打七要把这个心打死,大死以后再大活一番。所以,古人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要有这个气派,要自己去肯定,靠自己活下去。“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非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可不是叫你去自杀,叫你杂念、妄想、善的、恶的念头一概丢下来,忘光了,才能大活。这个时候才能大悟。现在,各位把身心放下,好好用功。

《习禅录影》

--------------------------------------------

重要的是浙江诸暨的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打坐用功几十年,他在浙江出家,后来到了江西,这些都是当年大英雄人物。洞山是个山名,山水不来形成一条溪水,他过溪水时,太阳照下来,溪水里头有个影子,他看到影子开悟了,写了一首偈子。

你们注意啊,洞山是曹洞宗,你看今天日本,还有全世界禅宗都是在他的教化之下。今天全世界一提禅宗,就说到曹洞宗。洞山悟道的这一首偈子很有名:“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唐宋的国语是广东话,“渠”就是他。“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正是我,我不是他。“应须恁么会”,唐朝时候的白话,意思是如果你那么理解他,“方得契如如”你差不多懂得佛法了。好!这一首诗你们说记得。

现在我跟你们解释一下,讲到文字我有点傲慢了,尤其是禅宗你更不懂了。先不讲洞山经过溪水,看到影子开悟的,你们读过《庄子》没有?庄子说,人在太阳下走路有个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影子,看到过没有?你们都没有留意。尤其夜里在稻田里走过,你就看得很清楚了。月亮照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有个影子照在稻田上,你的影子外面还有一圈发亮的,庄子叫它魍魉。那个魍魉的光圈问影子:喂!你老兄怎么一辈子没有主张啊,一下子蹲下来,一下又站起来,一下又走路,一下又睡觉,你自己没有主张吗?

那个影子答复魍魉,你不知道啊,我做不了主,我后面还有一个老板做主的。他说走我就走,他要睡我就睡,他要站我就站,他要坐我就坐。可是我这个老板他也做不了主耶,他后面也有个东西,叫他睡他就睡,叫他死他就死,叫他走路就走路。《庄子》在几千年以前就讲过这个。你要想,我们的脑子,我们的思想,我们一辈子做事,是第六意识这个思想指挥我,要这样做、这样讲。“我”做不了主啊。“我”其实是“他”耶!这个是宾,客观的,后面有个主观的指挥。你以为那个主观了不起吗?后面还有个董事长耶,那个董事长谁也没有见过,所以这个生命是这样的。



可是现在生命这个身体是不是他变的?是他变的。“渠今正是我”,今天这个身体是我吗?他是我。“我今不是渠”,这个不是我的生命,后面有个老板,这个肉体是虚假的。“应须恁么会”,你要从这个里头去体认,“方得契如如”,差不多懂得佛学了。“切忌从他觅”,如果你跟着感觉知觉在跑,都是跟“他”。所以临济宗讲宾主,这个是客观的不是主观。你那个知道感觉,知道舒服不舒服,那个生命的主体不是在这个上面。这首偈子要好好记得哦。你碰到的都是“他”,都是生理,肉体、物质的作用。他现在这个生命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可是真正的我不是这个身体,不是他。

好!现在回过来,我只好给你们讲禅。你说夜里睡着什么都不知道,一片无明。那一片无明也是他,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因为古道参禅参了半辈子,所以今晚送他一堂,这个课程是额外超出来的,详细没有跟你们讲,这里头的珍珠宝贝太多了。

*****

要明心见性是干什么?能够见到本来面目。相对的反射你见到了,因为你见到镜子中的自己。譬如前天讲到洞山祖师,他过河的时候见到自己水里头的影子,他悟道了。影子不是我,我也不是影子。以洞山祖师见道的因缘来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路、讲话、做事一辈子,都是我们的影子在做。譬如我们大家从台湾、香港、上海到这里来,都是影子在做;你究竟在上海,还是在台湾,还是在香港呢?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这是洞山祖师悟道的偈子,前天你们写过应该背来。“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都是影子,都不是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他说你应该这样去修行,“方得契如如”,才达到佛的境界。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这是讲知性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讲了半天不是在说道理,而是要大家真的认识修行要从安那般那修呼吸入手,才可以很快即生证果的道理。这个重点你要认识清楚。所以先从知息入、知息出开始。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师示:参禅学佛都是真功夫、真见地,何谓“切忌从他觅”。“他”是什么?先把洞山禅师这段悟道公案弄清楚,好好参究,真正深入体会,不可光依文字表面解释几个公案便以为深入禅宗心法了,那是自欺。大家要把这偈颂搞清楚。洞山有那么多疑情,处处生疑,这里头可以发挥很多。

从他一开始念经起了疑情到出家,几十年天天都在追,但不是我们平常人的商量、讨论事情那种模式,这就是公案、话头。他起先一念清净,暂住空的境界,但不稳定;然后又向师父问“眼睛”,结果自己还说没有眼睛,这不是离谱吗?要是临济早就“啪”的一耳光下去。曹洞到底比较暖和,临济有如杀人之剑、活人之刀,给你一棒就踢出去,打你是慈悲,与曹洞宗风不一样。

后来洞山又问师父的实际相貌如何?师父答:“就是这个。”他为什么不懂?直到过水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悟个什么?!是什么道理呢?你们没有过水,也可照照镜子嘛!



“不可思量。”

常证师:我认为修白骨观、不净观等法门,与心一境性相同。例如参一个话头!“切忌从他觅”的公案,很自然地,意识就集中在这个观念上,要突破这个观念,在这种状态下,心境必须是专一的;因此,当突破了这疑案以后,工夫自然到了。

师示“没有”突破,这还是空的境界;空境界也是心一境性而已,还是禅定功夫,不是见地。

常证师:但是,当他突破了,在了解的那一刹那,工夫已经配合了

师示:配合?有一个工夫现在,还不是!只是心一境性的禅定境界罢了。

常证师:那心物合一呢?

师示:你现在讲了半天,都在思议中。老弟!和尚!告诉你不可思议,你却在思议、推测,是吗?

常证师:是。

师示:这也是禅定——凡夫禅。“心一境性”是个笼统名称啊!即使是佛,保持一个圆明清净的境界,也不过是心一境性而已,那是禅定。但禅宗不在此,可是也不离这个。有禅定才能发起慧力,而参透了才能悟透。

你说了半天,念佛也好,白骨观也好,心念集中了以后,“嘟!”打破了——哦!就是这个!你的意思说是这样?以为那就是禅?——才怪呢!那是什么禅?那不过是个清净境界而已,心量换一个样子罢了。讲教理,就是现量,但是,这个现量可不真实哦!只是意识境界的现量。你以为到了这个便是,那洞山禅师早认到了。

常证师:假如以教理来讲,“我空”的境界,也是心意识的现量吗?

师示:成佛也是心意识的现量啊!“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方三世诸菩萨,离开了法界吗?你懂了这话没有?

常证师:懂!这么说,他开悟的那一刹那,也是心意识的现量境罗!

师示:你开悟过了?

常证师:……(默笑)

师示:你开悟了,再来问我。你有没有开悟呀?

常证师:(笑而不答)

师示:只是过去有,现在没有,是不是?

常证师:(又是笑)

师示:你这就是推测啊!大慧杲禅师说:“不可思量、不可卜度(猜想)”,一再告诉你,不可思议,你偏要在这里思议。他这一棒没有打在你身上吗?

“不耽迷,不求悟!”

常证师:我最近有满肚子的疑问。

师示:把肚子拉开来看一看!

常证师:还拉不开。从修观音法门到现在,愈修愈疑,问题非常的多。

师示:好哇!那就恭喜你了。有疑才好,像这一群人,不是无疑,就是疑的不相干,疑的都是世间法,那有什么用啊?处处是疑问,没有见道之前,哪里没有疑问?不过,像洞山禅师的疑问,比你们都要大,因此他就背个包包,到各处找明师指导。

常证师:当我修观音法门时,在一切的声音里,虽然也能够忘身……

师示:不在这个境界里呢?

常证师:不在这个境界,还达不到。

师示:“切忌从他觅”,你不是从他觅吗?

常证师:是!

师示:你的观音法门,到达最后的那个,不是他吗?空了也是他,懂了吧!“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啊!

常证师:可是,那又找不到了(哈哈笑了起来)
 
师示:你去找啊!你出家以前,找过女朋友没有?

常证师:不用找啦!(众哄堂大笑)

师示:哦!她主动找你?

常证师:找人家比较痛苦,她不来找我,那更好。

师示:那也是从他觅哪。大慧杲禅师说:“不可思量、不可卜度、不可将心等悟。”懂吧!这是经验之谈。切忌从他觅!你现在讲的从他觅,对不对?

常证师:是的。

师示:有那个境界,以为是佛法,以为是道,正好不是。“但得本,莫愁末!”

常证师:现在,我又产生了一种疑问:假如,离开禅宗的修法……

师示:并没有一个特别的禅宗,只就是一个佛法——心宗。

常证师:据我所知,道家的修法,好象就不谈这一方面。

师示:道家那是可以用,不过往往离这个太远,必须配合禅宗的修法。这是谈心性方面,谈形而上的,你抓住了再说。道家到底是从四大搞起,慢慢地突破层层困宥。所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慢慢去吧!即使你要走那一条路子,也还早得很哩!《永嘉禅师证道歌》念过吗?

常证师:念过。

师示:“但得本,莫愁末”啊!你得了本,道家、密宗,那一套自然都会了,你把本得了,就像发了财,不怕没有房子,没有汽车。“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这多好,你要死守一些有为法,零零碎碎地修来修去,那就三大阿僧祗劫,慢慢修去吧!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根本上的。

常证师:那为什么道家有一生成就的?

师示:一生能够成就的,有几个啊!禅宗言下顿悟的,又有几个人?道家纵有一生成就,不是你啊!那是大成就的人,这些他全懂了。了了这一边,还要回到那一边啊!

师示:你再问嘛!没有疑情啦?

常证师:有哦!但是这都要自己去参哩!

师示:对啊!一个一个解,八十八结使、九十九结使,你慢慢解吧!禅宗走的方法--单刀直入,一刀切下。切了以后,还修不修呢?这有时间再慢慢说。至于所谓气脉什么的,有啊!并不是否认它,但是禅宗不谈这个;“但得本,莫愁末”,你要这样走、那样走,都可以。

“迢迢与我疏!”

常证师:抄近路(笑)!

师示:今天没有禅了,禅宗谈何容易?你昼夜就是这么孤零零地一路下去,参得你硬是肚子饿了,茶不思,饭不想,看到人,都不晓得是谁了。念佛也要念到这个境界;真的念佛、念咒,到一心不乱时,哪有昏沉呢?不会没有精神的,参呀!大家都要参哦!不参怎么办?你刚才问的对啊!这就是切实问题,你们这样修行才对。切忌从他觅——现在你在从他觅,知道吧!所以“迢迢与我疏”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常证师:这么讲,那一般人也是从他觅?

师示:当然罗!

常证师:这太冤枉了。

师示:冤枉路也要走一走啊!那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诱导法,“法法何曾法”呢!

常证师:这样越走越远了。

师示:没有远啊!

常证师:假如,修密、修道,修任何法,都被法所困,那不是远了?

师示:三大阿僧祗劫有什么远?你不干?

常证师:算盘拿来一打,算都算不尽啊!

师示:愿意那么走的人,你也拿他没办法。佛在《法华经》上都讲过的:气派小的,你只好送他一只羊罗,所以,《法华经》上又说最后只有一乘道。以上所谈都没有错啊!这些林林总总的外道法、有为的佛法等等,都没有离开这个东西;不过,往往在边缘上去玩去了;外道也是道、旁门也是门,但不是正门,也就慢慢转吧!

常证师:离开这个,等于没有了。

师示:不可能离开这个,天堂地狱、六道轮回,三界中哪里离开这个?“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么离开这个?这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节。

常证师:这么说,外道比凡夫高一点点而已?

师示:不见得,外道就是凡夫。你再翻翻看禅宗语录、《楞严经》等,就会知道,地前三贤(地前菩萨)、八地以前,乃至十地菩萨都还有所知愚、所知障,仍然没有究竟解脱哩!《楞严经》上最后佛也说,声闻、缘觉是外道,因为心外求法,见取见和法执仍没有解脱之故。

读这一段公案,你们每一个人,应把自己比成洞山禅师,进入他那种追求我人身心根源的生命情境里,平常读书也一样,尤其是读禅宗语录、佛经,更应如此融入,身临其境,也有同感,方易得益。

现在,大家就从洞山禅师的语录去仔细探寻,他距离我们,充其量不过千把年,你们以他为榜样,把握住“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真参实参,一路前去。

(参禅切忌从他觅--节自《十方》杂志三卷五期“略讲洞山禅”)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6楼  发表于: 2015-05-14 15:37

南怀瑾:洞山禅师的圆寂

我们参究每一个师祖的悟道,以及他们的行经,就是十念法中的念僧。看看历代祖师们的行径,自己加紧努力修行,这就是念僧法门。

“师不安,令沙弥传语云居。”

洞山快要走了,叫沙弥传话约云居膺。

“乃嘱曰:他或问和尚安乐否?但道云岩路相次绝也。”

云岩是洞山禅师的得法师父。

“汝下此语须远立,恐他打汝,沙弥领旨去。传语声未绝,早被云居打一棒。”

这就是机锋。他要教育这个小和尚,自己老了,看这个小和尚很有希望,所以到师兄那里去指引,希望他教育。他们到了家的人,彼此也不需要通讯,晓得小和尚很成器,不过笨里笨气的。云居打小和尚是教育法,否则这么打过来打过去,岂不是把人家的孩子不当孩子那么玩。

“将圆寂,谓众曰: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

我活了几十年,外面名气满大,这个名气毫不相干,哪个人为我把它刷掉?这时,小和尚站出来说话了。

“时沙弥出曰:请和尚法号。师曰:吾闲名已谢。”

这个小和尚不是随便讲的,他说:“请问你老和尚法名叫什么?”师父名字叫洞山,他哪里会不知道?洞山高兴了:“好!我闲名已谢。”这小和尚已悟道了,他有传人了。

“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

师父是悟了道的人,结果还是生病,所以徒弟们有此一问。

“师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老僧看他有分。”

洞山回答他:我看他跟我差不多,合伙的股东,你懂不懂?

“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

为什么您在这里头还有分呢?这个和尚不懂。

“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我看的时候,并没有病;换句话说,我痛苦得在叫,还有一个没生病的在这里。洞山转过来问他:

“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相见?僧无对。”

离开了这个皮袋子,指我们身体,也叫漏斗。这个漏斗很大,西游记叫无底洞,一天三餐装下去,又漏掉了,第二天又装,再漏掉,漏了几十年,都装不满。离开了这个漏斗,我问你,我们在哪里见面?这个和尚没有大彻大悟,答不出来。

师示颂曰:
    学者恒沙无一悟, 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 努力殷勤空里步



《如何修证佛法》

---------------------------------------

洞山祖师后来是在湖南江西之间.为曹洞宗的创始人。他过水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彻大悟。他最后怎么走的啊?我们看看,某同学来报告一下,看你报告得好不好,也考验一下。

某同学:我依文解义乱讲一通,报告不好的地方对不起啊。洞山良价悟本禅师的这一篇,师将圆寂这一段。洞山良价禅师看看因缘,觉得差不多了,他想走了。这个时候在堂上,就是大厅里边,大家平时都上课的,就像我们现在一样,良价禅师就说了,我这一辈子出来弘法,出头露面,留了一个很大的名声在外面,是个累赘。

南师:他说一辈子给大名所累,现在我们通知,我们内部培养师资,将来这些要出去弘法的,你要讲好,不要照文字讲,不要依文解义。

某同学:一般常人都喜欢这个名气,那么洞山禅师要走之前,他很希望下一代接班人出来,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自己这个名气已经很大了,他本身觉得是拖累,希望有人替他把名气拿掉,更有人来继承这个事业。所以他说:“吾有闲名在世,谁人为吾除得。”大家当时听了之后,就沉默了。过一会儿有个沙弥出来——所谓沙弥是没有受比丘戒的出家人,年龄大小不一定——这个沙弥出来就说:“请问大和尚法号。”你叫什么名字啊?他明明是他的徒弟嘛。现在出来问: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南师:他说名气大嘛,你叫什么名字?

某同学:良价禅师就说,好,你已经把我这个名气除去了,连我的学生都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可见是无常的,已经过去了,已经空掉了。然后这个小和尚就问说,老师你这个身体不太好——“和尚违和”就是身体不舒服——那么老师你现在觉得还有一个不病的吗?

南师:你老了,身体不舒服了,还有一个不老、不病、不死的吗?

某同学:良价禅师说,有啊。那么这个小和尚又问了,这个不老、不病、不死的这个东西还看和尚否?它还观照着你吗?良价禅师就说了,现在不是它观照我,是我观照它了。小和尚又问,老师你是怎么观照它的?良价禅师就说,你们虽然看我现在是老了,病了,但是我观照它的时候,我看不到病,也看不到老,也看不到生,也看不到死。

南师:你们如果认为他没有报告清楚,要问他。他报告清楚了吗?

某同学:然后反过来了,良价禅师就问这个小和尚,你们平时都看着我,跟着我,有时候说,看老师一眼心里也舒服。那么现在离了我这个身体,你们什么地方和我相见?《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们平时都觉得这个身体就是我,现在假如我走了,我把这个身体抛掉了,或者换一个身体,假如我变成张三李四了,那个时候你们上什么地方去找我?这个小和尚就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良价禅师就说,“学者恒沙无一悟”,修行人如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像长江、黄河里的沙子一样,太多了,从古到今修行者,很少有悟道的。“过在寻他舌头路”,就比如说问路,我这个手指这一条路往东走,那么大家都往东这边看;往西走,大家往西看,没有一个凭自己的慧眼。

南师:讲一点佛学就跟佛学走,讲一点工夫就跟工夫走,你要这样讲话嘛。

某同学:反正讲什么跟什么走。就是说老是跟着别人的话在跑,总是被牵着往前走,没有想到反观自照,所以“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大家之所以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在看别人的方向,看别人的脸色,或者听别人的话啊。佛讲了《大藏经》,很多了,为什么没有人一看《大藏经》就悟道呢?或者成道了?

南师:一般人都是传一个法给你,死死地守那个法,就不晓得透过这个法看到后面是什么。

某同学:老师在前面一堂课也讲了两个故事,就是一个小偷的故事,还有一个坐牢的故事。这里面都没有法门教给大家,实际上我觉得也教给大家了,路是指出来了,大家自己去打开,自己像虫子一样,钻那个竹子,钻出来就对了,不管用什么办法。下面“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大家要离开这些形象的执着。包括这个身体啊、思想啊、种种的学问啊,想抛开这些累赘的话,“努力殷勤空里步”。要向那个无挂碍、无生无死、没有老、没有新旧、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古今这个地方去体会。说完这个偈子就叫学生把头发剃一下,然后洗澡换上衣服。“声钟辞众”,叫寺院把钟敲响,告诉大家我要走了。

南师:打钟就是发命令大家都来,向大家告辞,我要走了。大家来了以后,洞山禅师打坐就走了。大家一看师父坐着不动,走了,就叫师父啊,不要走啊。“时大众号恸”,号就是叫起来,大家哭师父啊,师父啊,你慢些走啊,你多留一下啦。“移晷不止”,一个时辰,两个钟头大家都在叫师父啊,你留下来啦,大家跪下来请师父慢一点走。

某同学:大家一直在求师父不要走,可怜可怜我们,我们还没有得道,你千万不要走,你走了整个世间明灯就灭了,不要走,不可以走。这个良价禅师突然眼睛就睁开了,跟大家说,修行人,是真出烦恼家的人。



某同学:“众犹恋慕不已”,大家不想老师走,就“延七日餐具方备”。

南师:这个厨房的人故意慢慢办,要师父慢一点死,拖拖拉拉地办,“延七日餐具方备”,拖了七天才把这个素斋办好。

某同学:“师亦随众斋毕”,洞山这个老师就随着大众吃了这一餐饭,吃完之后就说,“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

南师:他是出家人,已经出家了生死了,没有事情,他说我要走的时候不准伤心哭。大率是大部分,临行是要走的时候,勿须喧动,不要叫,不要闹,不要哭。“遂归丈室,就回到他自己的房间去,端坐走了。这是唐朝末年的咸通十年,公历公元八六九年。

某同学:良价禅师走的时候是六十三岁,出家戒腊是四十二年,最后给他的谥号是悟本禅师。

南师:这是当时的皇帝给他的封号,叫悟本禅师。这是禅宗的祖师,生死来去自由。

某同学:对不起,报告得不好,耽误大家。

南师:对啊,我要考验他。然后不特别指定哪—个人讲,大家要准备哦。学了半天,不要死守那个文字言句,讲文字要活泼生动,要变成一个活的屏幕出来。他是这样生死来去自由的,这叫修行成道。在古代禅宗的话,临走就现神通了,西藏有些修气脉有成就的,一下子身体就放光,变化一下给你看,然后再见就走了。现在人也不是做不到,是没有人真去修罢了。这就是真修实证,这叫做修禅。

我们本来讲渐修法门,然后由渐修怎么一步一步修持到这里。中间因为讲了四谛、十二因缘的问题,生死来去那个科学性没有谈,由于古道法师提出禅宗的事,所以插过来这一段。这一段公案大家都有,可以参考,这就是中国的禅宗,也是禅修来的。所以讲洞山良价禅师最后走的情况,当年怎么见影子而悟道,最后说法几十年,名气非常大。

曹洞宗是讲工夫,将修禅定工夫与智慧的悟道配合在一起;临济宗是不大管你工夫,沩山禅师的话——“只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临济的教育方法,只要你智慧高,开悟了,工夫一定到。子就是你,只问你见解到了没有,不问你工夫到了没有,这是临济的教育方法。曹洞宗呢?工夫跟智慧一起到达。所以现在差不多天下禅堂,一半以上都是走曹洞宗的路线。但是留传下来到现在,像少林寺、江西云居山,都是曹洞宗的系统,只不过也只有形式了。至于有没有工夫到了的人,不知道。但你不要轻视,也许有,只是我没见过。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7楼  发表于: 2015-05-14 15:38

南怀瑾:洞山禅师讲“三种渗漏”

【末法时代,人多乾慧。】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法没有了,一般人没有真功夫,学理讲得头头是道,自己没有证到,是乾慧,没有用。

【若要辩验真伪,有三种渗漏。】

如要辨别悟道与否?有三种毛病,一看就知。

【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见地不透彻的人,所得的范围跳不出来,只在那个范围中,中毒了,中了自己那一点学问,知识上的毒,以及自己那一点见地上的毒。

【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换句话说,是主观的情感,自己得一点境界,对那一点境界有感情:嗯!我坐起来很舒服嘛!嘿!这就是了。有些人想:老师恐怕还没有到,我这个他都不知道。其实,早堕在情渗漏中了。

这个情不是普通所说的情感,而是指自己得到的那个程度,把自己陷住了。

“滞在向背”,比如落空的人,一动念有,他就不干了。叫他出来为人做事,他不干,这也是情渗漏,有向背,有善、恶,也是见地上落了枯禅,偏枯了。

【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

“语”包括一切佛学、学问。依文解义,在学问思想里打转,真的佛法种子不懂,机用——修持方法的应用,如何成因?如何证果?这个终始窍门,他并不懂。

末法时代五浊恶世中的修行人,就在这三种花样中转。洞山告诉徒弟们,应该知道这三种渗漏。


——《如何修证佛法》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8楼  发表于: 2015-05-14 15:40

魏承思:洞山古道禅师

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有一片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藤蔓密布、飞瀑鸣泉、云雾缭绕。沿着山边一条小路拾级而上,过了良价禅师悟道的逢渠桥,前行数百步,进入一个小山口,景色豁然开朗,林木扶疏,稻花飘香,山丘上坐落着一座普利禅寺,这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的祖庭。曹洞和临济是目前禅宗两个最大的宗派,曹洞弟子遍及全球,在日本就有千万之众。4年前,南怀瑾先生发心重建普利寺,光大曹洞禅风,委派我的挚友古道禅师出任方丈,主持重建。

古道师,俗姓崔,朝鲜族,老家在东北吉林,年轻时曾从军,因为看了电影《少林寺》而出家习武,云游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参访名山大寺,后在终南山住茅棚苦修多年,为“终南七怪”之一,曾任净业寺方丈。1993年,南怀瑾先生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禅七”。古道师从此投入怀师门下,2003年怀师移驾内地后,他长年跟随左右。

古道师生性豪爽,有情有义,嫉恶如仇,为人正直。他多才多艺,喜爱摄影,擅长吹箫,在少林寺练就一身好武功,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著有《禅之旅》一书。在佛法上,更是理、行二门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僧才。因此怀师对其寄予厚望,冀其重振曹洞宗风。

结识古道师是在2004年前后。当时他在上海长发花园怀师寓所闭关两年,每天夜晚听怀师讲授《达摩禅经》,凌晨三四点钟被怀师叫到书房,亲授“十六特胜法门”以及禅定次第。我几乎每个月去上海探望怀师,在那里常常遇见古道师。最初并不留意,时间久了才慢慢熟稔起来。至于何时与他成为莫逆之交,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古道师却说记得很清楚。当时他见我常在怀师的饭桌上大放厥词,有一次就私下问我对当今禅宗的看法。结果我反问一句:“当今中国还有禅宗吗?”古道说,此话非同寻常,使他震惊,于是才慢慢留意起我的作为来。

2009年夏天以后,我去太湖大学堂静修,和古道师朝夕相处,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被怀师指派担任禅堂堂主,督促我们这些修行人一天九枝香的禅坐功课。晚饭后,怀师照例会在饭桌上讲课,主要是讲授《达摩禅经》和《楞伽经》。他让古道师和宏忍师轮流试讲。遇到讲错或者含糊不清的地方,怀师再插话阐述真义。这是他老人家在有意培养这两位师傅。

后来才知道怀师在长发花园时已经讲过《达摩禅经》,并让古道师帮助整理记录稿。再讲一遍是想加深对此经的理解。怀师是注解《达摩禅经》的古今第一人,必须是理、行并入者才能读懂。看来最后能把怀师遗著整理出版的非古道师和宏忍师这两位真正的南门出家弟子莫属。

古道在长白山下长大,自从来到江南,见不到巍巍群山,总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我们常陪他开车去浙江山区亲近大自然,此时的古道师像孩子般兴奋。晚课散后,我们还常在一起喝酒。先是背着怀师偷喝,后来被他发现,但并不见责备,大家才明目张胆喝了起来,并自称“酒党”。我和古道都有好酒量,我被推为“酒神”,居酒党之魁首。古道屈居“酒鬼”,另有酒仙、酒徒、酒姑、酒妹之辈。喝到酒酣处,有唱歌的、有弹琴的、有舞蹈的、有表演武术的,不亦乐乎。

2009年的中秋夜,我们早早在禅堂门前空地上摆了桌椅,备下酒菜瓜果,师兄弟们围坐在一起赏月。夜深人静,皓月当空,酒过三巡后,大家催促古道师唱曲吟箫。他吹起最拿手的《寒山僧踪》。我们合着曲调低声吟唱:“昨夜访禅登峦峰,山间只一片雾朦胧。水月镜花心念浮动。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箫声飘荡在寂静的夜空中。月光下,怀师披衣站在书房的露台上遥望我们。这是我在大学堂最愉快的一个夜晚。

四年前,怀师发心重建洞山祖庭。古道师已还俗多年,但学佛初心始终未泯,决意抛妻离女,再度落发为僧。怀师遂指派他前往洞山主持重建。我曾前往洞山探访,当地虽有美景,但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古道师苦心孤诣,蓝缕筚路,想尽快完成重建工程,迎请怀师前往安居。惜怀师未能亲见千年古刹重光便已仙去。

佛家自古有“名而不高,高而不名”的说法。怀师逝世后,我曾问古道师:“此生你是想做名僧,还是做高僧呢?”他说:“做高僧不敢妄想,但总想以此生证得悟道是怎么回事吧。”我会心一笑,怀师的期望不至落空,今后的中国会有真正的大禅师了。

——《南方人物周刊》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好评度:+2(寻寻觅觅1) 优秀文章
  •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9楼  发表于: 2015-05-14 15:46

    曹洞宗祖庭——洞山普利禅寺

    江西省宜春市是禅宗圣地。禅林是宜春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宜春有待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佛教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都发生在宜春市。宜春洞山普利禅寺是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祖庭,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

    禅寺历史名称:

    广福禅寺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洞山,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衡施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唐咸宗咸通十年(869年),良价圆寂,唐咸宗追赐为“悟本禅师”,将其肉身葬于洞山广福寺后山,塔名“慧觉”,俗称“价祖塔”。源出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弟子行思,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因良价住瑞州洞山,世称洞山禅师。良价(洞山)传本寂,因本寂住抚州曹山,世称曹山禅师。因为曹洞宗由唐朝高僧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由其弟子本寂禅师在抚州的曹山传播于世,故后世称其为曹洞宗。

    功德禅寺

    宋真宗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单拱石桥--逢渠桥。苏辙游洞山时,曾写诗曰:“古寺依山占儿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钦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出世佛僧何处着,人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觅,一笑相看丈室中。”


    洞山寺

    元初,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毁于兵燹。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普利寺

    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时洞山寺宇已更名为普利寺,重建洞山寺宇的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寿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禅寺重修历程

    1981年4月, 日本宗教事务开发课课长滨名德永和日中友协宗教者恳谈会事务长铃木信光等一行3人到洞山考察,目睹后才确认洞山为曹洞宗发祥地。同年9 月7日,日本佛教史迹考察团松田文雄一行16人再次到洞山参谒。1985年11月,日本曹洞宗研究会申村健治一行4人来洞山参拜。通过这几次佛事访问, 中日曹洞宗学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西省宗教事务部门拨专款对洞山开始全面整复,使曹洞宗祖庭原貌重新展示于世
    2010年8月30日上午,普利禅寺,举行了隆重的复建奠基仪式。据悉,洞山普利禅寺复建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预计工期为三年。


    洞山现存禅迹及宗教主要景观有后法堂、价祖塔、佛塔林、逢渠桥、夜合山、拐杖山、木鱼石、考功泉、聪明泉及罗汉松等。佛塔林规模甚大,仅洞山禅寺周围各山头,就有自唐至清历代佛塔大小近50座,其中“慧觉塔”(良价墓塔)被中外曹洞宗僧徒奉为祖塔。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威望:+5(寻寻觅觅1)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1/2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洞山不语,曹山花开——关于曹洞宗的集合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