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首愚法师主持准提法修学的开示摘录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楼主  发表于: 2015-09-21 17:45

0 首愚法师主持准提法修学的开示摘录

摘录1:
我在亲近南师时,每一年都打好几个禅七,打得好辛苦。用功是要用功,但蛮干是有问题的。重要的是生理上、心理上的障碍都要化掉,心理的障碍大致正如前述,生理的障碍则是在身见粗重上面。大家要小心,不要因为用功,结果反把自己弄得僵硬不堪,一切要能化。这些过程真要一一讲来,那还是真有口难言。据我的经验,那些功夫修得上去的,基本上是做人心境上都比较宽敞,处事方面也都比较成功的。像有一回秋安居时,来了一位老美,他用功没多久,气脉便发动了,又是哭又是笑的,到最后则是一天到晚笑眯眯,欢欢喜喜的。为什么呢?人本来就较豁达,心不窄,身不紧,稍稍在法上用点力就上去了。佛法讲因果,这就是因果啊!因果就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因果。

摘录2:
当年我亲近南师,他骂起人来可不得了,眉毛一横,眼一瞪,作狮子吼,当场大家战战兢兢,动都不敢动。他要我们诵《瑜伽菩萨戒本》,比在打禅七还严格,面对面把你账簿里头的全部翻出来,比电脑还厉害,讲得大家抬不起头来,南师要我们认清自己心行的本来面目,很多人都受不了,他常说他若要真讲禅宗,那么他的门前会草深三尺。
那时,我也曾经为此生过烦恼,可是就在那个节骨眼上,返光自照,唉!自己错了。如果按照一般俗情去想,总觉得那些骂不近人情,可是再想到道,自己便惭愧了,自己所起这一念烦恼心就是恶心,没有转过来,心不纯净,岂不该骂?也因为这样,我有缘接受南师这个法。而南师骂人只在临事当场,一瞬间他又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学生那么无微不至的关照,有些人一下子还反应不过来呢!

摘录3:
......所以,我们现在持诵准提咒,我也讲了许多观想方面的要诀,可是大家先不要想怎样放光动地,而先要做淑化自己心地的修养,再持之以恒照仪轨来修,便事半功倍了。
我们准提法专修,每次举办都是一个七连着一个七下来,是打连环七,长期性。佛陀出家六年苦行,一年算是五十二个七,六年算是三百二十个七,你说我们这一辈子能打几次七呢?其实真正打七,熬过了难关,那可能会上瘾了,干脆闭起关来,人家要你出来,你都舍不得,这才是真正用功。但是修行人要达到这个地步,也不是容易之事,有时候用功到腿也上不去了,咒语也念不下去了,你怎么办?
闭关开始也许还有点过瘾的感觉,让你好好睡一睡,还不错,可是睡过头,浑身筋骨都痛,躺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那时候,哎呀!算了!赶快开房间出去好了。可见人要能安分不作怪,多难啊!
我们修法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做利根,当自己是钝根才好,笨人就用笨办法,往往愈笨的方法在修行上愈扎实。像我们持诵准提神咒,诵诵诵,诵到某一时候,筋骨慢慢、慢慢柔软了,很难过的地方,也无意中转化了,这个就是很实际的功夫。有的人坐不下去,其实只要你耐着性子再念下去,嗯!两条腿、身躯背脊就那么美好的松开了。然后再念下去,法喜绵绵,顺着法路行去,终会达到观音法门所说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就入门了。

摘录4:
修准提法,没有观想的配合,有时念诵一快,心念会掉失,只是嘴巴跟着念,快得糊涂,心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要不然就是有些初学者跟不上念诵节奏,跟不上不知道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嘴巴跟不上,心总可以跟得上,耳朵总可以跟得上,那么认真的听,听念到哪里去了,像这时候突然一刹板,念咒念得习惯,一下子被截断,整个人刹那间空了,不管是真的空,还是只是意识暂停,都很不错了。这时,正是一种法上的体会,在刹板之际,一下观到身如透明琉璃体,这时虽然没有在念咒,那还是正念,大家不妨试试看,由此甚至更能够体会定慧。

摘录5:
......所以说梦中见到佛,打坐中见到佛,算不算数?算又不算啊!有的人见到的佛是妄想心的想象,那些感应并不可靠,但妄想心能妄想佛的样子,可见也不全是污染的妄想,有时也有一点灵验,可助道,却非道,但也不是完全无道。如果你有了空的智慧,那么看到佛等于没有看到佛,没有看到佛已经看到佛了,有感应不会执著感应,没感应那才是大感应。这是有慧眼、法眼的人。他一见佛,永不退失,没有刻意去见,却见得真切。
佛法僧随时都在你周围,与你同在啊,整个佛法就是讲这个,严格而言,学净土宗、密宗都蛮迷人的,如果你少了正知正见,难免自己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点神道思想的气息。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佛法般若的思想,多少会这样。我们所修的准提法是密法,神秘性十足,但却又有直截了当的般若慧观。讲空,不会让你不着边际,因为有次第观想可寻,说观想境界,也不会让你一闪失便偏到神我的执著。

摘录6:
观想在一片光明中,这片光明难道是一尺、两尺吗?不是的。只想到一尺两尺,那么你的观想力未免太狭隘了。观的光明要无尽无边,你把大跟小的观念拿掉,那就是所谓的无量光。我们的妄想代表混乱、黑暗、无明,只要你心念是统一的,便能定慧相应。其实我们的念头本身就是光明,你还到哪里找光呢?心光,心光,心地光明本自具足,哪需要你去添油加醋,添油加醋等于在大兴乌云。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只要你心念能够统一,统一本身就清明了。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那不就是光明吗?还要到哪里找光明?还要借光吗?借日光、月光还是借油灯的光呢?
这LA字观的原理懂了,后面的“身如透明琉璃体”、心月轮、字轮的观想自然不在话下。所以单单这个LA字观想,你做的透彻,自然达到金刚般若波罗蜜境,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本来面目?本自具足,“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相。”这是能降伏一切魔障的金刚,就这样修去。
还有持咒方面,大家一定要把握到唇齿不动,嘴唇、牙齿不动,舌头弹动,很自然的,你愈放松,身心愈放松愈空灵,舌头弹诵的愈好,你不要怎么样,他自己会。你就是先把咒语念出来,把握到嘴唇牙齿不动就好了。当然初学者完全不动做不到的,偶尔微微张开,稍微的动,也可以。这样念,身体上的毛病会改善,气脉也易通畅,由此念出来的咒语自然庄严,可以念到打通三脉七轮。大家再来吧!

摘录7:
药山禅师有句名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句话揭示了作功夫及行菩萨道的重点。所谓“高高山顶立”就是说我们修行时清高超然,挺拔孤零的。你立看看,很孤单的!如果没有得到法乳滋润,孤孤单单一个人,是很寂寞的。我们的用功过程,同样也是苦多乐少,加上我们自身的习气太重,身体的障碍重又重,要受尽千辛万苦。所以祖师大德告诫我们,“不破本参不住山”,住山要有几分定力,起码见到空性,否则一个人在山林中,晚上黑漆漆一片,鬼呀魅呀什么的,一点风吹草动就把你吓破胆。
所谓“高高山顶立”,最起码要耐得住寂寞。还有生理问题,像广钦老和尚,饿了没有人供养,只好摘野果来吃。到了冬天,水果掉光光,吃些什么?天气那么冷,肚子那么饿,没有几分定力,怎能耐得住饥寒?如果你真正用功上路,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觉得饿。为什么?“气满不思食”的缘故。
我个人很向往住山的生活,多自在,多逍遥!我从二十岁出头,自接触佛法以来,就一直想住茅棚。现在都年过半百了,也只有几次短期闭关的机会。闭关是被人家锁起来,不像住山,可以自由自在的逍遥游。所以说不破重关不闭关,闭关是更困难的。
那么第二句话“深深海底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行菩萨道。做功夫固然艰辛,行菩萨道更辛苦。想当年我修般舟三昧时,每天写日记。南师都看过批过,统共写了七、八本之多后来寄放在一位道友那里,久了被当做废纸卖掉。本来最近南师要我整理整理当时的日记印出来让后学参考,没想到连半张纸也不剩。我也不觉得可惜,反正世间法本来就是无常生灭的,无所谓。我大提这段往事的重点是要说,般舟三昧固然是苦行,但不是真的苦行。真发心为大众服务才是大苦行。因为做功夫,像修般舟三昧,功夫到家时,根本不苦,气脉起来时,人走路像在飞一样,身体轻飘飘的,多舒服呀!反过来呢,为大众服务才真辛苦。身心疲惫不说,时时事事还要保持和颜悦色待人,真难啊!像做道场当家,是要本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心情。“深深海底行”,如果挺得住,自有你一番天地。身心气脉自然又不同。所以说功德不够,功夫进步不了。这些道理在小乘经典,譬如,《增一阿含经》,都有很多例子。我们切不可断章取义。拿《安般品》来说,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谈的是做功夫。至于在第一段所提的行“慈悲喜舍”,便是行菩萨道的重点。两者看似不同,实际上只不过是阶段性的差别。
我们要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精神,深深植入八意识田中。做功夫呢,要耐得住寂寞。行菩萨道呢,就要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气魄。

摘录8:
观想自身为透明琉璃体就有这么大的功用。我们借着观想,慢慢消融习气业障,消灾延寿,求得解脱,又有何困难呢?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不要把生命看得那么重要,寿命不在长短。如果不贪著寿者相,把身体看开,正好解脱。当然,不是叫你们不要照顾身体,身体不好,也会成为修道的障碍。我修道过程中,有一两年身体不太好,我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祈求并加观想。任何境界现前,一观一转就转过去了,所以观想非常宝贵。
我们不止念咒时可以这样观想,走路时也可以,谈话时也可以。这样的返照功夫,也就是“净念相继”,何妨常常利用它。
从观想身如透明琉璃体再一转,转入内空心中,生起心月轮,这是心理、生理,跟人事交点的关键地方。你们观心月轮时不要执著心脏,要整个入“内空心中”放开去修。
念咒是在调和气血。我们的心脏像个马达一样,不停在跳动,有时急,有时缓。我们一观心月轮,马上心平气和,呼吸平顺,气血自然调和。心脏一调和,调和色身又有什么问题呢?
月轮观想得出来,身心就空明了,心就平了,气就调了。看到不顺眼的事,也不会再气得心脏砰砰跳。所以说修心月轮是转化生理、心理、人事的大关键,更是悟后起修,修普贤行愿海的大法。经典上写的都很简要,这是我多年闭关用功的经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摘录9:
我们读《六祖坛经》,会发现禅宗愈早期愈生活化。即使佛的原典,内容记载的也都是佛陀与弟子们面对面的谈话,非常平实。禅宗在宋代以前没落了,变成参话头。像“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谁是我的本来面目?”禅宗到了这地步,慢慢僵化了。我在1969年,服役的第三年读到《坛经》,生起很大的欢喜心,总算找到自己本来生命的下手处。站卫兵也好,行军也好,无时不在参究《坛经》的道理。我当时就发愿将来要恢复禅宗丛林道场,让机缘成熟的行者打禅七,不至只落于参话头一途,希望能有唐宋时期禅宗活泼泼的宗风。
我也打过佛七。净土宗非常简要,直截了当,在现代非常风行。对于佛法法要,如果能了解般若(空),就不会绕圈子,能够直接了解什么是无量光,与阿弥陀佛互通气息。这就是古代祖师说的:“与诸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修行,一定要从法上去体会,不要修死了。佛法是活生生的。
如果能够以金刚念诵的方法去念佛,那你念佛会更自在、更得力、舒服得很。一般人打佛七,很多年纪大了变得很执著。光靠一股宗教情感、念佛没念到心上来,还在表象徘徊。宗教情感对初学者很好,也是应机施教的一种方便。只要真能“信”能发“愿”修“行”,跟净土一样可以相应。以上简述了个人对修行的一点期望,严格来说,这个准提七与禅七又有什么两样?现在的打七都变得很公式化了,参话头,千篇一律。当然要成就这个心愿,还是要一步一步来,还是要靠机缘。我反过来看自己,笨人走的是笨的路线。我们宁可多做少说,不要光吹牛,讲话讲过头,便是“口过”啊!我们看禅宗祖师们,都是很平实,很平凡,不乱说大话的。

摘录10:
我们修准提法,表面上要等维那敲磬敲钟,才开始修法。事实上,在还没有敲之前,你已经开始用功,做好修法的准备。修行如果能做到,随时随地,不因人事环境,有人带没有带而有差别,那你的佛法差不多了。如果只是因人成事,那就差一大截。
我们听闻佛法,或者阅读经典,要随文入观。经典是活生生的修行指要,不要把它看做白纸黑字。经典是立体的。我们将经文融入到自身,自自然然从心流露,才容易进入状况。如果文字与我们距离遥远,那怎么吸收得进来呢?学习佛法,不能只是在身、心、境,在根、尘、识上打转,要真真切切将之消融到我们的自性。修习任何法门,都要把握这个精神,由相入性,性相不二。古代将禅宗称为性宗,唯识称为相宗。修行是性相一体,体相如如,进入到本地风光。
心的自体较难体会,所以修法都是由表相导引,再融入心性,自性光中。这是佛陀的本怀。如果用心不到这个程度,则还在门外徘徊,进不了菩提大道。因此我们要有这个气魄,三藏十二部经,都是为我而注解。我们读《金刚经》也好,《法华经》也好,都是这样。像我们前天读的《安般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呼吸的长、短、冷、热、有形、无形等等都是现象,我们要把呼吸与心灵交融在一起,才是“安般守意”,才是修安般法的重点。我们念佛念咒,也要念到心田中,所以观想心月轮,一开始便“入流亡所”了。如果你还在音感的好听不好听上打转,那怎么入得了流?我们要进入法性之流,“能所双亡”的境界,到那个程度,已不再谈什么感应不感应,那些不过是沿途风光罢了。
种种光影门头,气脉动与不动,都是自心所起的变化。能晓得气脉动与不动的,它是不动的。在修法当中,有人会生起傲慢心、恐怖心、种种感觉,都是被现象所牵绊。
君若愿披蓑衣着草鞋  则愿与君同行微信a2638388891
级别: 嘉宾
UID: 96966
精华: 3
发帖: 5905
威望: 1260 点
金钱: 13161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32 点
在线时间: 98856(时)
注册时间: 2012-05-19
最后登录: 2024-06-02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2 10:42

阿弥陀佛.
      
江山秀美催人醉
披星戴月几多回
竹寺可人等何? 少女丝色妙绝! 卜贝又见贞观, 心田夕夕思多。
级别: 嘉宾
UID: 190577
精华: 1
发帖: 1958
威望: 153 点
金钱: 2453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08 点
在线时间: 3524(时)
注册时间: 2015-04-26
最后登录: 2016-02-22
板凳  发表于: 2015-09-22 11:38

非常好!灯!多谢阿难师友了!       
耳边有日月,瘦仙无病人。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3楼  发表于: 2015-09-22 16:51

引用
引用第2楼青衫叟于2015-09-22 11:38发表的  :
非常好!灯!多谢阿难师友了!           


呵呵,老修行们看这类帖子,倍有感触或启发的。
这类帖子学理、经验并重,非常值得学习。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首愚法师主持准提法修学的开示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