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五封   至   第十二封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1(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9 22:41

0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五封   至   第十二封

第五封
示无相居士(邓直殿子立)
  欲学此道,须是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趣向分①。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②。”又云:“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③。”如上所说,教有明文,佛岂欺人耶!若半明半暗④,半信半不信,则触境遇缘,心生疑惑,乃是⑤于境界心有所著,不能于此道决定无疑、灭烦恼本、远离诸难。诸难者,为无决定信,被自己阴魔所扰⑥。若能一念缘起无生⑦,则不越此念⑧,即时超出魔路。所谓魔路亦非他物,乃是昧却此心,于此心外,妄生差别诸见,而此心即随差别妄念流转,故成就魔境。若能直下信此心决定本来成佛,顿亡诸见,即此魔路便是当人出生死菩提路也。
  【注释】
  ①方有趣向分:才有证道、达到解脱目标的希望。
  ②③均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唐实叉难陀译。
  ④半明半暗:犹言似懂非懂。
  ⑤乃是:于是,就。
  ⑥被自己的阴魔所扰:被自己的心所显现的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境界所阻扰。阴魔,四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之一,又作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的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人慧命。魔者,夺人身命及慧命者。扰,扰乱,阻扰。
  ⑦如果能够一念之间契入诸法缘起无生之理。⑧不越此念:即不离此念。越,超出,离开。
  参禅人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但虚却心①,不用向声名句义上求玄妙、求悟入。若起此心,即障却自己正知见,永劫无有入头处。盘山云:“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②。”不可忽③。《净名》④云:“法过眼耳鼻舌身意。欲彻此法,先须屏除六根门头,使无少过患⑤。”何为过患?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而不能远离,于经教及古德言句上求知见、觅解会者是。苟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⑥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德山见僧入门便棒、临济见僧入门便喝,诸方尊宿⑦唤作劈面提持、直截分付,妙喜唤作第一等拖泥带水⑧。直饶⑨向一棒一喝下,全身担荷得,已不是丈夫汉,被他蓦头⑩浇一勺恶水了也。况于一棒一喝下,求奇特、觅妙会,乃是不唧留⑾中又不唧留者。
  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此印与空、水、泥无差别,因上中下之士,故有差别耳⑿。如今欲径入此道,和印子击碎⒀,然后来与妙喜相见。
  【注释】
  ①虚却心:将心空掉。意思是,要将从前所学得的种种知解统统放下,不要存有所得心,也不要将心待悟,心如虚空,了无一法可执著。
  ②幽州盘山宝积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一日行于市肆,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又一日出门,见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哪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师闻之,忽然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之。后往盘山。上堂云:“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③忽:轻视、等闲视之。
  ④《净名》:即《维摩诘所说经》。
  ⑤意为实相超越于眼耳鼻舌身意,非眼耳鼻舌身意所能了知,因此,欲证实相,必须屏除六根、六尘、六识的干扰,不被它们所转。
  ⑥直下:当下、径直。
  ⑦尊宿:德尊年长者。
  ⑧拖泥带水:比喻不干脆、不爽快。自性是一法不立的,棒喝之法虽然较文字更为直接,但是毕竟还带有迹、相,故云。
  ⑨直饶:即使、假使、就算、任凭。直与饶同义,表假定之辞。
  ⑩蓦头:当头、劈头。蓦,正对着,如“蓦面”、“蓦口”等。
  ⑾不唧留:不聪明、不机灵。
  ⑿这句话的意谓是说,上士闻道,如印印于虚空,能当体即空,不留痕迹;中士闻道,如印印于水,虽对境不免动荡,但能觉之即无,若借觉照之力,亦能不留痕迹;唯下等凡夫,念念迁流,失于返照,遇境即粘,如印印于胶泥,久久不能脱去。实际上,实相之道,本无二致,因人有顿渐、迷悟之别,犹如印本一个,因空、水、泥而有差别。
  ⒀径:直接、快捷。
  ⒁和印子击碎:意思是说,将能闻所闻的一并空却,连道之名相亦不立。
第六封
示真如道人(一)
  火宅尘劳①,何时是了?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②。于一日中,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相契,不著和会③,自然成一片矣。世尊说火宅喻,正为此也。经云:“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具在经中④。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谓信根狭劣,在火宅中,无智慧而恋著尘劳之事为乐,不信有出火宅、露地而坐、清净妙乐故也。若在其中,信得及,识得破,不恋着幼稚戏处,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何以故?佛不云乎,“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⑤故远行地菩萨⑥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⑦。此乃火宅尘劳中真方便也。学般若人舍此方便⑧而随顺尘劳⑨,定为魔所摄持。又于随顺境中,强说道理,谓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步步行有,口口谈空⑩,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言“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⑾,如此之流,邪魔恶毒入其心腑,都不觉知⑿,欲出尘劳,如泼油救火,可不悲哉!
  【注释】
  ①火宅尘劳:指生死轮回或生死烦恼。《法华经·譬喻品》中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于是,“火宅”一词便专门用来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的充满烦恼和痛苦的生死世界。尘劳,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灵,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故云。
  ②意谓若能一日得清静之安乐,那么这一日便是今后生活的榜样。
  ③不著和会:用不着去思维分别、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不著,不用,不必。
  ④这段经文见《法华经·譬喻品》。具在经中,意思是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⑤这段经文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一,唐实叉难陀译。
  ⑥远行地菩萨:即七地菩萨。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为十地中的第七地。此地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名远行。七地菩萨于此地修行方便善巧波罗蜜,断细相现行障,证得法无别真如。
  ⑦意谓七地菩萨行纯无相观,证平等性智,悟入佛魔不二、世出世法不二、佛道外道不二,故能现魔事而能成就佛事,现外道而能成就佛道,不舍世法而能成就佛法。
  ⑧此方便:指七地菩萨所行之方便善巧波罗蜜,其实质就是要行纯无相观。
  ⑨随顺尘劳:被尘劳所迷,为烦恼所牵,顺着生死流转,不能自主。随顺尘劳,在事相上虽与方便波罗蜜相似,但是,本质却是不同的,前者迷于有,随妄想分别流转,不能自主;后者证得空观智,不被万有所迷,虽出入生死尘劳中而心常清净自在。
  ⑩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行为上念念执著于有,而口头上却处处谈空,言行不一致。
  ⑾意谓随顺尘劳的时候,不仅不遣责自己是被业力所牵,反而教人否认因果,大言不惭地四处宣讲“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拨无,废除、断除、否认,认为不存在。
  ⑿都不觉知:全然不自觉,一点都不觉察。都,全,全然。

示真如道人(二)
  尘劳之俦为如来种①,教有明文:“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②在火宅尘劳中,头出头没,受无量苦,忽于苦中而生厌离,始发无上菩提之心。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正谓此也。俗人学道,与出家儿迥然不同。出家儿自小远离尘劳,父母不供甘旨③,六亲固以弃离④。身居清净伽蓝,目睹绀容⑤圣相,念念在道,心心无间。所观底书无非佛书,所行底事无非佛事。不见可欲⑥,受佛禁戒。佛所赞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诃者,不敢违犯。有明眼宗师可以寻访,有良朋善友可以咨决⑦。纵有习漏未除者,暂时破佛律仪,已为众所摈斥⑧。以俗人较之,万不及一。俗人在火宅中、四威仪内,与贪欲瞋恚痴为伴侣,所作所为、所闻所见,无非恶业。然若能于此中,打得彻⑨,其力却胜我出家儿百千万亿倍。打得彻了,方可说烦恼即菩提、无明即大智。本来广大寂灭妙心中,清净圆明,荡然无一物可作障碍,如太虚空一般,“佛”之一字亦是外物,况更有尘劳烦恼恩爱作对待⑩耶?在火宅中打得彻了,不须求出家。造妖捏怪,毁形坏服,灭天性,绝祭祀,作名教中罪人⑾,佛不教人如此,只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⑿又云:“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⒀但只依本分,随其所证,化其同类,同入此门,便是报佛深恩也。但念念不要间断,莫管得不得。便是⒁夙与般若无缘,今生未打得彻,临命终时,亦不被恶业所牵,于日用二六时中,亦不被尘劳所困,后世出头来⒂,亦得现成受用。
  【注释】
  ①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即前文所言“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意谓烦忧即是成佛之土壤,没有烦恼也就无佛可成。俦,音chou(二声),伴侣。
  ②见《维摩诘所说经》卷二。
  ③父母不供甘旨:不奉养父母。甘旨,原指美味,后多用作奉养父母之词。
  ④六亲固以弃离:已经离家辞亲。六亲,即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种亲属。固以,已经。
  ⑤绀容:指代佛像。释迦如来之毛发为绀琉璃色,故名。绀,音gan(四声),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
  ⑥可欲:能引起欲望的事物。
  ⑦咨决:咨询抉择法义。
  ⑧摈斥:意谓逐出僧团。摈,音bin(四声),排斥、弃绝。
  ⑨打得彻:看破,彻悟。
  ⑩对待:二边对立。
  ⑾这句话列举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不能将世出世法圆融起来,缺乏善巧方便,落入二边之中,出现了种种与传统礼教不相适应的做法,遭到了儒教的贬斥。造妖捏怪,犹言装神弄鬼。捏,捏造。毁形坏服、灭天性,均指违背人性的种种无意义之苦行。绝祭祀,指废除传统祭祀等、不能顺应当地习俗的做法。绝,弃绝,废除。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主要是指儒教。
  ⑿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⒀参见《法华玄义》卷一。
  ⒁便是:即使、纵使。
  ⒂后世出头来:后世出生为人。

示真如道人(三)
  学道无他术,以悟为则①。今生若不悟,尽崖②到尽未来际,常存此心。今生虽未悟,亦种得般若种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见家,不入魔军类。况忽然心华发明③耶!当此之时,三世诸佛证明有分,诸大祖师无处安著④;非是强为,法如是故。
  【注释】
  ①学道没有别的技巧,只以开悟见性为法则。
  ②崖:同“捱”,拖延、坚持。
  ③心华发明:指开悟见性。
  ④意谓开悟之后,三世诸佛都为他证明授记,可是,毕竟悟无悟迹,归无所得,最后连诸佛祖师的名相亦无处安立。所谓无佛可成,无涅磐可得。
  真如道人,欲学此道,但只依此做工夫,久久自然撞著①矣。如上所说,乃一期应病与药耳②。若作实法会,又却不是也。古人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写至此,兴虽未已,而纸已尽,且截断葛藤③。
  【注释】
  ①撞著: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本性相遇。
  ②上面所讲的这些,只不过是一时的对机方便说法而已,并不是实有之定法。一期,一时。
  ③葛藤:禅宗把语言文字比喻成葛藤。文字、语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错,本用来解释、说明事相,反遭其缠绕束缚。此外,又指公案中难以理解之语句;更引申作问答工夫。玩弄无用之语句,称为葛藤; 执著于文字语言,而不得真义之禅,称为文字禅,或葛藤禅。

示真如道人(四)
  更数日①,真如道人又连黏②此轴③来致谢曰:“闻前日老师兴尚未已,更望铺华锦上④,不识可否?”予应之曰:“已展不缩。”复为续此葛藤云——
  归到家了,自然不问程途⑤。见真月了,自然不看指头矣。佛说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顿渐偏圆,权实半满⑥,无不是这个道理。净名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只说因语入义,不说因义入语。禅家千差万别,种种言句亦如是⑦。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⑧,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⑨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⑩。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分。经云:“不著众生无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⑾又云:“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⑿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进修趣向⒀分。
  【注释】
  ①更数日:过了几天。
  ②黏:同“拈”,用手指拿取。
  ③轴:书画卷轴。
  ④更望铺花锦上:意思是再希望老师给我复信作开示。
  ⑤意谓归根得旨、开悟见性之后,应该放弃语言文字这些暂时的工具,不要再执著于它。
  ⑥权实顿渐:即权教与实教、顿教与渐教。权,权宜之义,指为一时之需所设之方便;实,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实教,乃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系为究极根本之教;权教,乃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之方便教法,至实教境地后,权教亦当废除。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圆教为实教,其余诸经所说之藏、通、别三教均属权教,故称三权一实。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若以教法形式观之,开始即讲说深奥之内容者,称为顿教;而自浅显内容次第讲说进入深奥内容者,称为渐教;在禅门里,南方慧能禅系主张速疾直入究极之悟,称为顿教;北方神秀禅系则强调依序渐进之悟,称为渐教。
  半满偏圆:即半字教与满字教、偏教与圆教。半字,原指梵语中构成文字的基本字母;满字,则指集合字母所构成之文字。后佛教转用其意,以半字教引申为小乘声闻之九部经,而以满字教引申为大乘方等经典。此半满二教之分法,大约等同于大小二乘之分类。此说乃根据北本《涅槃经》卷五与卷八之譬喻而来。《涅槃经》载,如教育子弟,先教半字,后教满字毘伽罗论;故佛陀说法先说小乘九部经,后说大乘方等经典。后代诸师多援引此半满二字作为判教之名称。如(1)北凉之昙无谶及隋之慧远,认为小乘声闻藏为半字教,大乘菩萨藏为满字教;(2)北魏菩提流支认为佛陀成道后十二年中所说之教法为半字教,十二年后所说者为满字教;(3)智顗及窥基认为,半满二教即大小二乘之意;(4)荆溪湛然以之配于天台四教,即藏、通、别等三教为半字教,仅有圆教为满字教;(5)《涅槃论》一书将此二教配于渐教、顿教之说法,然其所谓渐教指声闻缘觉之教,顿教指涅槃之教,与后世禅宗之顿渐教法无关。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圆者,圆满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然大乘之中,亦有偏圆之别,如天台所谓五教中的圆教独为圆。其他之藏、通、别三教为偏教。
  ⑦意谓诸佛祖师种种言说,无非是要让学人因指见月,得意忘言,不要执著于语言文字,舍本逐末。
  ⑧拨弃:废除、抛弃。拨,废除。
  ⑨无识庸流:无知的平庸之辈。
  ⑩鬼家活计:鬼窟,原指幽鬼所栖之处,即暗黑之处,禅林中借此比喻拘泥于情识,盲昧无所觉知之境界,亦指习禅求悟的过程中,陷入顽空,滞碍不通,不得活用。宗杲禅师认为,枯禅鬼窟是一种邪见,是病非禅,修行当避免落入此境界中,更不得妄执为悟,生大我慢。
  ⑾此偈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四。
  ⑿见《楞伽经》卷三。
  ⒀进修趣向:使修行有所进步,并达到解脱之目标。趣向,朝一个方向,实现、达到目标。
  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①,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满足想②。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③。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除夙有灵骨④,方能到这里得转身一路⑤。既能转身,即能转物⑥。既能转物,方谓之了义人。既了其义,即了此心。既了此心,试于了处微细揣摩,元⑦无可了;于无可了处,剔起便行⑧。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种种变化,成就一切法,毁坏一切法,七颠八倒,皆不出此无所了心。正当恁么时,不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不是心性禅,不是默照禅,不是棒喝禅,不是寂灭禅,不是过头禅⑨,不是教外别传底禅,不是五家宗派禅⑩,不是妙喜老汉杜撰底禅。既非如上所说底禅,毕竟是个甚么?到这里,莫道别人理会不得,妙喜老汉亦自理会⑾不得。真如道人,请自看取。
  【注释】
  ①千万不要把文字知见当作修行事业来追求。
  ②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没有悟道自以为悟道,自生满足,不思进取。
  ③拱手:合掌告辞,表示无能为力。
  ④灵骨:比喻善根。
  ⑤得转身一路: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迷途知返。
  ⑥转物:面对事物能自我作主。转,转动,主宰。
  ⑦元:原。
  ⑧于无可了处,剔起便行:于所证之空性中生发妙用。剔,挑出。
  ⑨过头禅:又称口头禅、口鼓子禅,没有真修实证,人云亦云。
  ⑩五家宗派: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等五家的禅法。
  ⑾理会:用心意识或分别思维、逻辑思维来理解。
第七封
示空慧禅人
  担荷此事,直是具决定志,一棒打不回头底。若半进半退,似信不信,纵得个入头处,亦禁大炉鞴烹锻不得①,况欲向千差万别处作主宰耶?妙喜这般说话,如在闹市里飏石头,著者方之②。空慧道人,不须疑著。
  乍得心身宁静,切须努力,不得便向宁静处挆根③。教中谓之解脱深坑,可畏之处。须教转辘辘④,如水上葫芦,自由自在,不受拘牵,入净入秽,不碍不没⑤,方于衲僧门下,有少亲近分。若只抱得不哭孩儿⑥,有甚用处?空慧思之。
  【注释】
  ①意谓若信心不坚定,必然经不住尘劳的考验。鞴,bei(四声),吹火用的革囊。
  ②意谓只有过来人才知道。飏,同“扬”。著者,被石头击中者。
  ③挆根:立足。挆,duo(四声),同“跺”,以脚蹭地。
  ④意谓必须得般若之活用,不能死在枯寂之中。辘辘,车轮转动的声音。
  ⑤不碍不没:既不被尘缘所障,又不沉没在枯寂的状态中。
  ⑥不哭孩儿:比喻死守枯寂、不得活用。
  大珠和尚①云:“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虽一期应病与药,未免垛生招箭②。而今未了底③闻此语而不疑,则大珠空费老婆心④;已了底闻此语而不疑,则心与物俱是剩法⑤。毕竟如何?不许夜行,投明要到⑥。
  【注释】
  ①大珠和尚:指大珠慧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撰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
  ②垛生招箭:药与病相对待而存在,好比有垛必有箭,比喻落在二边当中。须病去药除,不落二边才是。大珠和尚此处说邪说正,只是为度生的方便说法,不可作实法会。
  ③未了底:没有开悟见性的人。
  ④老婆心:指慈悲心。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悯念众生,好比一位老婆婆对待她的孙儿一样,反复叮咛。
  ⑤剩法:多余的东西。
  ⑥一日赵州和尚至桐城县,投子禅师亦出山,途中相遇。赵州和尚于是迎上前问道:“莫是投子山主么?”投子禅师道:“茶盐钱布施我。”赵州和尚于是先归庵中坐。投子禅师随后携一瓶油归。赵州和尚道:“久向投子,及乎到来,只见个卖油翁。”投子禅师道:“汝只识卖油翁,且不识投子。”赵州和尚于是便问:“如何是投子?”投子禅师于是提起油瓶,说道:“油!油!”赵州和尚接著又问:“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投子禅师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赵州和尚道:“我早侯白,伊更侯黑(侯白、侯黑,是中国古代两个身手高超的劫贼,一个专好白天打劫,一个专好晚上打劫。‘我早侯白,伊更侯黑’,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死、明暗等二边均须打破)。”
  既有个趣向①,“狗子无佛性”话,冷地里谩提撕则个②。若道知是般事便休③,我说此人智眼未明在。妙喜虽似平地起风雷,然亦不出雪峰道④底。
  五通仙人问佛⑤:“佛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⑥?”佛遂召五通仙人。五通仙人应诺。佛云:“那一通,汝问我?”今时有一种弄泥团汉⑦,往往多在“那一通”处错认定盘星。
  【注释】
  ①趣向:指追求解脱的志愿。
  ②冷地里谩提撕则个:内心默默地将这个话头时时提起来参究。谩,同“漫”,助词,任由、任意、权且。提撕,提起觉照,不断参究。则个,犹言“著”、“者”,无义。
  ③一日太原孚上座上山参雪峰。雪峰闻,乃集众。师到法堂上,顾视雪峰,便下看知事。明日却上礼拜曰:“某甲昨日触杵和尚。”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又杨歧方会禅师参慈明楚圆禅师,一日,慈明适出,雨忽作。师侦之小径。既见,遂搊住曰、:“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明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师大悟。
  ④雪峰:指义存禅师。
  ⑤此公案见《五灯会元》卷一。
  ⑥如何是那一通,我所没有的那一通是什么?
  ⑦弄泥团汉:禅林中用来责骂那些惯用情识分别、计度思虑来理会佛法的僧徒。他们玩弄文字知解,欲求解脱,如同玩弄泥团欲成馒头一样可笑。
  ⑧错认定盘星:误认为是用功悟道的极则。
  国师三唤侍者话①,瑞岩唤主人公话②,睦州担板汉话③,投子漆桶话④,雪峰辊毬话⑤,风穴佛话⑥。这六个老古锥⑦各欠悟在。妙喜恁么道,大似掉棒打月,旁观看之,不为分外⑧。
  【注释】
  ①南阳惠州忠国师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慧忠禅师如是三召,侍者三应。慧忠国师道:“将谓吾孤负(辜负)汝,却是汝孤负吾。”
  ②瑞岩师彦禅师,青原下六世岩头全奯禅师之法嗣,悟道后,居丹丘瑞岩,坐磐石,终日如愚。每自唤主人公,复应诺,乃曰:“惺惺著,他后莫受人谩。”
  ③睦州陈尊宿,黄檗运禅师之法嗣……寻常见衲僧来参,即闭门。或见讲僧,乃召曰:“座主。”主应诺。师曰:“担板汉。”或曰:“这里有桶,与我取水。”担板汉,本指背扛木板之人力夫,以其仅能见前方,而不能见左右,故禅宗用以比喻见解偏执而不能融通全体之人。《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观音院”条:“新到僧参,师问:‘什么处来?’僧云:‘南方来。’师云:‘佛法尽在南方,汝来遮里作什么?’僧云:‘佛法岂有南北邪?’师云:‘饶汝从云峰云居来,只是个担板汉。’”
  ④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悟道后,一度方意周游,后归故土,隐投子山,结茅而居。师指庵前一片石,谓雪峰曰:“三世诸佛在里许。”峰曰:“须知有不在里许者。”师曰:“不快漆桶!”师与雪峰游龙眠,有两路,峰问:“那个是龙眠路?”师以杖指之。峰曰:“东去西去?”师曰:“不快漆桶!”问:“一槌便就时如何?”师曰:“不是性燥汉。”曰:“不假一槌时如何?”师曰:“不快漆桶!”峰问:“此间还有人参也无?”师将钁头抛向雪峰面前。峰曰:“恁么则当出掘去也。”师曰:“不快漆桶!”峰辞,师送出门。召曰:“道者。”峰回首应诺。师曰:“途中善为。”不快漆桶,比喻被无明所障、没有智慧的人。不快,即不伶俐、不聪明。
  ⑤一日升座,众集定,雪峰义存禅师辊出木毬,玄沙遂捉来安旧处。毬,今作“球”。
  ⑥风穴延沼禅师上堂,举寒山诗曰:“梵志死去来,魂识见阎老。读尽百王书,未免受捶拷。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僧问:“如何是一称南无佛?”师曰:“灯连凤翅当堂照,月映娥眉睥(pi,头倾斜貌)面看。”问:“如何是佛?”师曰:“嘶风木马缘无绊,背角泥牛痛下鞭。”
  ⑦老古锥:比喻机锋峻峭之禅门尊宿。老古锥能为钻物之用,故名。
  ⑧实相不可说若要勉强说之,犹如挥棒打月,直是无下手处,邈不可得也。虽然如是,旁观者见我这样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掉棒,挥动着木棒。分外,过分,超出法度。
第八封
示廓然居士(谢机宜)
  学世间法。全仗口议心思。学出世间法。用口议心思则远矣。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①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盖心意识乃思量分别之窟宅也。决欲荷担此段大事因缘,请猛著精彩。把这个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生死魔根②一刀斫断,便是彻头③时节。正当恁么时,方用得口议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识既除,则生死魔无处栖泊④。生死魔无栖泊处,则思量分别底浑⑤是般若妙智,更无毫发许为我作障。所以道,“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⑥得到这个田地了,尽作聪明,尽说道理,皆是大寂灭,大究竟,大解脱境界,更非他物。故盘山云“全心即佛,全佛即人”⑦是也。未得如是,直须行住坐卧,勿令心意识得其便,久久纯熟。自然不著用力排遣⑧矣。思之!
  【注释】
  ①见《妙法莲花经》卷一。
  ②指第八阿赖耶识,又称识神,生死轮回的主体。殿后,行走于最末。
  ③彻头:出头,解脱。
  ④栖泊:安身、依止。
  ⑤浑:全、都。
  ⑥见《大方广华严经》卷十八。这句话与“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是同一个意思。
  ⑦幽州盘山宝积禅师,马祖道一之法嗣。上堂:“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⑧排遣:排除、消除。
  庞居士一日在草庵中独坐,蓦地①云:“难!难!十硕油麻②树上摊。庞婆闻得,接声云:“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女子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妙喜曰:此三人同行不同步,同得不同失。若以心意识搏量卜度③。非独不见三人落著处,十二时中亦自昧却自己本地风光,不见本来面目,未免被难易、不难易牵挽④,不得自在。欲得自在,请将此三人道底作一句看。妙喜已是拖泥带水,下注脚了也⑤。古德有言:“但办肯心,必不相赚。”⑥只恐当人信不及,于日用应缘处,被外境所夺,不能纯一做工夫,则成间断。当间断时,未免方寸扰扰⑦。正扰扰时,却是个好底时节。佛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⑧,便是这个道理也。这个道理说似人不得,唯证悟者举起便知落处。
  【注释】
  ①蓦地:突然。
  ②油麻:芝麻。
  ③搏量卜度:用分别心来思量、测度。
  ④牵挽:束缚、牵制。
  ⑤实际理地是不可言说的,古德的悟道公案切忌说破,说破了,对于知解之徒,就成了一种可以执著的知见,公案也就失去了启迪学人回头转脑的奇特功效。在这里,为了方便开示,宗杲禅师还是动用了语言名相,反复解说,乃至不惜说破。
  ⑥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只有具备了真信不疑之心,必定不会受骗,必定能达到解脱的目标。办,具备,发起。赚,骗。
  ⑦扰扰:纷乱不安的样子。
  ⑧见《圆觉经》卷一。这一段文字是修行人做功夫的关键,其要旨在用平等心、无分别心起观,起观时不作起观想,能所俱寂。
  梁武帝问达磨:“朕造寺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磨曰:“无功德。”帝曰:“云何无功德?”达磨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之随形,虽有而非实。”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始问:“如实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帝不契。达磨遂渡江之①魏。如今要见真功德,不用别求,只向不识处荐取②。若透得此二字,一生参学事毕。
  【注释】
  ①之:到,往。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净智妙圆之自性佛,才是真功德,此功德不能向外弛求寻找,它与“识”和“不识”了无交涉。世人执著于知见,能识便高兴,不识便烦恼,此二者均是被境所转。从见性的方便而言,不识反而更好,与自性更亲切,因为不识表明无知见可执著,此时最易回头。荐取,体究,参究。
  祖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①真实契此心者,内不见有能证之人,外不见有所证之法。祖师说个转处与随流,皆为迷此心、向外取证之者赴个程限耳。佛说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只是说程限底文字而已。若谓如来实有恁么事,则是谤佛法僧。②
  【注释】
  ①此偈为禅宗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所说。见《五灯会元》卷一。转处实能幽,指随缘不变,亦即六祖所言,“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②程限:使人遵循的标准、界限。
  ③祖师说法,只是方便指路而已,若执为实有之定法,则辜负了祖师的一片慈悲之心,而成诽谤之嫌。
  心火炽燃,熠熠①不息,贪欲、嗔恚、痴继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若无猛烈志气,日月浸久②,不觉被五阴魔所摄持。若能一念缘起无生,不离贪欲嗔恚痴,倒用魔王印③,驱诸魔侣,以为护法善神;且非强为,法如是故。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性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离淫怒痴性即是解脱。”④增上慢为大阐提,败善根,非器众生⑤,不信有佛乘生死岸头可凭可仗者⑥。如此辈人,虽不信,然亦于平等法,无所欠少。
  【注释】
  ①熠熠:明亮、闪耀的样子。熠,yi(四声)。
  ②日月浸久:渐渐地时间久了。
  ③倒用魔王印:反过来,利用魔王的威权,做护法的事情。
  ④见《摩维诘所说经》卷二。
  ⑤非器众生:不是成佛之根器的众生。
  ⑥不相信一佛乘是众生渡过生死苦海唯一可依靠的东西。
  ⑦平等法: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亦即自性菩提。
  庞居士问马大师云:“如水无筋骨,能胜①万斛舟②时如何?”祖云:“我这里无水亦无舟,更说甚么筋骨?”居士于言下顿息诸缘,遂回南岳,见石头和尚。一日,石头问居士:“自见老僧后,日用事作么生③?”居士云:“若问某甲日用事,直是无开口处。”头云:“知子恁么,方始问子。”④居士遂述一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⑤。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⑥。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⑦。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这个是俗士中参禅样子⑧。决欲究竟此事,请依此老法式。彼既丈夫,我宁不尔⑨?不可忽⑩。勉之⑾!勉之!
  【注释】
  ①胜:负载、承受。
  ②万斛舟:大船。斛,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
  ③日用事作么生: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用功的,或者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④知子恁么,方始问子:我知道你这样,所以才这么问你。
  ⑤唯吾自偶谐:只是与自己和谐相伴,意思是,与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相乖违。偶谐,和谐相伴。
  ⑥这两偈的意思是说,面对一切尘境,不取不舍,在在处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自在无碍。张乖,即乖张,执拗、违背常理。
  ⑦这两句偈的意思是,好坏善恶都是人们用分别心妄加安立的,其实质是空的,并不是实有。山河大地。究竟说来,唯心所现,如幻如化,欲觅一颗真实的尘埃,了不可得。朱紫谁为号,字面的意思是,朱和紫是谁给安立的名相呢?
  ⑧样子:榜样。
  ⑨彼既丈夫,我宁不尔:既然他是男子汉,能成道,我也是男子汉,难道就不能成道?
  ⑩忽:轻视、小看,等闲视之。不可忽,就是不要轻视自己、不要小看此事。
  ⑾勉之:犹言好好努力啊。
第九封
示觉空居士(唐通判)
  以斯道觉斯民,儒者之事也。吾佛亦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又佛者,觉也。既已自觉,而以此觉觉诸群迷,故曰大觉。又德山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觉亦非觉。”彦举道友,儒释俱学而不偏,故取是义而名其所居,曰觉轩。以此轴来求法语,仍书尾嘱之曰:“觉轩之义,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彦举既知是义,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矣,又何必妙喜再下注脚。然彦举之意,非独欲发明是义以自觉而已。盖因是义以觉诸未觉者。法施之普,亦佛菩萨之用心也。予嘉其志,故直书以示之:
  凡登是轩者,当见其义而亡轩可也。苟执轩以为义,则非独不了其义,而亦未睹其轩也。轩义俱亡,觉心独朗,始可与言觉也矣。觉义深远,言不能尽,继之以偈曰:“觉空空觉空空觉,觉觉空空空亦空。欲识无穷好消息,都卢只在此轩中。”
  信笔信意一挥,以塞来命而已。
  【注释】
  ①斯道:此道,只大道。
  ②见《楞严经》卷四。不由他起,本自具足,故名性觉;无有起始,本来如是,故名本觉。妙明,寂而常照;明妙,照而常寂。性觉,本觉,指体;妙明、明妙,指用。参见长水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七。
  ③《五灯会元》卷七载,德山宣鉴禅师临终示疾。有僧问:“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师曰:“阿耶!阿耶!”师复告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
  ④彦举道友:即唐通判觉空居士。
  ⑤不偏:不偏废,不取一舍一。
  ⑥书尾:信末。
  ⑦嘉:赞美、赞叹。
  ⑧都卢:统统、总是、全部。
  ⑨塞:搪塞、敷衍。
第十封
示新喻黄县尉
  妙喜与如是老人①素昧平昔。绍兴丙子②暮春,邂逅③渝川江亭,一见便得之④。词色⑤之间,虽未相酬酢⑥,而心已许之⑦。既而来驿舍⑧,吐露若合符契⑨。自庆验人之眼不让古人⑩,又喜般若社中得一个英灵汉⑾,可以扶此大法幢,然⑿此大法炬,为吾家内外护。次日同赴任宰⒀饭,饭罢,复坐兀斋⒁。如是老人尽发所蕴⒂,字字句句皆有落著⒃,不似今时士大夫说世之所谓口鼓子禅⒄。因说梦一巡⒅,到这里方信三世诸佛说梦,六代祖师说梦,天下老和尚说梦,即今妙喜与如是老人又在梦中说梦。忽然有个没量大汉⒆,梦里觉来,方信三世诸佛所说者不是梦,六代祖师所说者不是梦,天下老和尚所说者不是梦。何以故?梦与觉一,语与默一,说与无说一。所以云:“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⒇如是之法,说亦如是,默亦如是,三世诸佛亦如是,六代祖师亦如是,天下老和尚亦如是,妙喜即今与如是老人所说者亦如是,所证者亦如是。如是老人当如是受用,如是修行,与如是人说如是事,令未得者得入如是境界,同报佛恩,使如是之法众生界中相续不断,则如是老人不虚说梦,妙喜老汉不虚证明矣。且道,如何是不虚证明底道理?还委悉(21)么?如是!如是!咄!且截断葛藤。
  【注释】
  ①如是老人:指新喻黄县尉。新喻,县名,属江西省。如是,黄县尉的法号。
  ②绍兴丙子:公元1156年。绍兴,南宋高宗年号(1131--1162)
  ③邂逅:偶然相逢。
  ④一见便得之:犹言一见便相契。得,适意,适合。
  ⑤词色:言谈神态。
  ⑥酬酢:原指宾主互相敬酒,此指与宾客交往应酬。酢,音zuo(四声)
  ⑦意思是,对他的见处表示认可。
  ⑧驿舍:旅舍,旅馆。
  ⑨吐露若合符契:所谈与实相相应,犹若符契。
  ⑩我暗自庆幸我勘验学人的眼力不比古人差。
  ⑾英灵汉:宗门中赞叹那些信根深厚、敢于承担、见处悟处谛当的禅修者。
  ⑿然:同“燃”。
  ⒀任宰:县令办公的处所。
  ⒁兀斋:犹言禅室,专门用来打坐的地方。
  ⒂尽发所蕴:把自己心中的所证所悟全都说出来了。
  ⒃皆有落著:意指一一踏着实处,也就是一一从自性中流出。
  ⒄口鼓子禅:又称过头禅、口头禅。
  ⒅因说梦一巡:因为谈论了一会儿有关梦的话题。一巡,原指斟酒一周,此指一会儿。或云,一巡时就是一更时,旧时一夜分五更,每到一更,守更者便打梆敲铎报时,故谓之一巡时。
  ⒆没量大汉:又称没量大人、过量人,指超越了二边之见的悟道者。没量,不可限量,不可言说。
  ⒇见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
  (21)委悉:看破、看透。
第十一封
示罗知县(孟弼)
  聪明利智之士,往往多于脚跟下蹉过此事①。盖聪明利智者,理路通,才闻人举著个中事②,便将心意识领览了③,及乎根著实头处④,黑漫漫地不知下落⑤,却将平昔心意识学得底引证,要口头说得到,心里思量计较得底强差排⑥,要教分晓。殊不知,家亲作祟⑦,决定不从外来。故永嘉有言:“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以是观之,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⑧,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亦不是要作一块,为无始时来,行得这一路子熟⑨
  虽乍识得破,欲相远离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直是无尔回避处。”除是夙有灵骨⑩,于日用现行处把得住,作得主,识得破,直下一刀两段,便从脚跟下作将去⑾,不必将心待悟,亦不须计较得在何时⑿,但将先圣所诃者⒀,如避毒蛇猛虎,如经盅毒之乡⒁,滴水莫教入口,然后却以三教圣人所赞者⒂,茶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耳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⒃间断,若此做工夫,道业不成办,三教圣人皆是妄语人矣。
  【注释】
  ①聪明利智之士,博学多闻,善思辨,容易落入知见中,而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却往往当面错过。脚跟,一作“根脚”。
  ②个中事:修行悟道之事。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听人谈起本分事,就习惯性地用分别心去思维、推度、理解,并以为大事已了。心意识,泛指分别心。宗门中强调要离心意识参,就是要剿绝分别知见,当下现量体证。
  ④及乎根著实头处:等到追问他,要他以本分相见的时候。根著,追究,盘根究底。实头处,即真实的理地。
  ⑤意谓面对思拟心、分别心所不能及的实际理地,从前的一切知见都用不上,眼前漆黑一团,茫然不知所措,无有立足处。下落,落脚处。
  ⑥强差排:牵强附会地解释,差,(chai)。
  ⑦作祟:作怪、作祸。
  ⑧酬酢:原意指宾主互相敬酒。此指,与心意识天天打交道,养成了一种习惯,一刻也离不开。酢(zuo四声)。
  ⑨行得这一路子熟:意思是用心意识(分别心)来思维和认识事物,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⑩夙有灵骨:过去世种下了善根(即菩提种子)。
  ⑾从脚跟下做将去:从自性起观,摒除心意识,将功夫落实于当下的举手投足处。这就是六祖所说的“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这里的“脚跟”有二义:一是从自性起观,将功夫落在实处;二是从当下日用处做功夫,二六时中,无有空过。
  ⑿不要有开悟的期待心,也不要心存“有所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若将心待悟,反而成为累赘,心有系缚,不得自在。
  ⒀先圣所诃者:先圣所呵斥的种种禅病,如将心待悟,向文字中寻出路,用心意识领解,执著于路头光景,等等。
  ⒁盅毒之乡:被吸血虫污染了水源的地方。
  ⒂所赞者:所称可的了义的教法,此指从自性起观。
  ⒃须臾:片刻。
  士大夫平昔在九经十七史①内,娱嬉兴亡治乱②,或逆或顺,或正或邪,无有一事不知,无有一事不会,或古或今,知尽会尽。有一事不知、一事不会,便被人唤作寡闻无见识汉。他人屋里事,尽知得,尽见得,尽识得,下笔做文章时,如缾注水,引古牵今③,不妨锦心绣口④,心里也思量得到,口头亦说得分晓,他人行履处,他人逆顺处,他人邪正处,一一知得下落,一一指摘⑤得,无纤毫遗漏⑥。及乎缓缓地问他,尔⑦未托生⑧张黄李邓家作儿子时,在甚么处安身立命?即今作聪明、说道理,争人争我,纵无明,使业识,检点他人不是,能分别邪正好恶底,百年后却向甚么处去?既不知来处,即是生大;既不知去处,即是死大。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这些道理也。儒者亦云:“死生亦大矣。”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⑨,腊月三十日⑩,无常杀鬼到来,不取尔口头辦⑾,不迁怒,不贰⑿过,孔子独称颜回,谓圣人无怒,无怒则不为血气所迁;谓圣人无过,无过则正念独脱⒀,正念独脱则成一片,成一片则不二⒁矣。邪非之念才干正⒂,则打作两撅⒃;作两撅,则其过岂止二而已⒄?不迁怒、不贰过之义,如是而已,不必作玄妙奇特商量⒅。
  【注释】
  ①九经十七史:泛指所有经、史等典籍。
  ②娱嬉兴亡治乱:以谈论历代王朝的兴、亡、治、乱为乐。
  ③引古牵今:援引古今事例。牵,援引。
  ④锦心绣口:意指文采飞扬。
  ⑤指摘:批评,挑出缺点和错误。
  ⑥透漏:泄露,此指遗漏、漏洞、纰漏。
  ⑦尔:你。
  ⑧托生:投胎受生。
  ⑨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犹言“实打实”,没有任何虚假的东西。此指生死到来之际,无人情可讲,唯有据实挨打的份儿;不管你是谁,阎王老子对你绝不会生一点怜悯心,他据实打你,如同打石头人一样,眼不眨,心不跳。嚗嚗(bo,一声)迸裂声。
  ⑩腊月三十日:禅门中,用来专指临命终时、死亡到来之际。
  ⑾不取尔口头辦:阎王老子罚你,唯据事实,不听你分辩。口头辦,疑为“口头辩”。
  ⑿不迁怒,不贰过:见《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怒其所当怒而不迁怒于他人;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过错。是一般的理解。在这封信中,宗杲禅师对“不迁怒、贰过”的理解新意焕然,深得孔子之心。
  ⒀正念独脱:唯有正念现前,历历孤明,相续心断,分别不生,能所双亡。独,孤立。脱,脱落,散去。
  ⒁不二:分别心不起,正念时时现前,不落两边,
  ⒂干正:干扰了正念,落入两边分别。干,冲犯,抵触。
  ⒃打作两橛:分成正邪、善恶等二边。
  ⒄意谓一旦落入二边分别,将会沿着错误的路线越走越远,其过失将相续不断,岂止是一次再次?
  ⒅商量:拟思、理会。
  士大夫学先王之道,止是正心术①而已。心术既正,则邪非自不相干②。邪非既不相干,则日用应缘处,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心术是本,文章学问是末。近代学者多弃本逐末,寻章摘句,学华言巧语以相胜③,而以圣人经术为无用之言,可不悲夫!孟子所谓“不揣其本而欲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④是也。
  【注释】
  ①心术:思想和心计。唐成玄英注云:“术者,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
  ②不相干:不来干扰。
  ③相胜:互相争奇斗胜。
  ④见《孟子·告子章句下》。原文是:任(国名)人有问屋庐子(孟子的弟子,名连)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白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於(wu)!答是也,何有(何难之有)?不揣(量度)其本(根本),而齐(辨别)其末(枝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高而尖的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车)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啻,止,但)色重?往应之曰,‘紾(zhen三声,扭折)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处女),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孟弼正是春秋鼎盛之时,瞥地得早①,能回②作尘劳恶业底心,要学出生死法,非夙植德本,则不能如是信得及、把得住、作得主宰,时时以生死在念,真火中生莲华也。既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著用力排遣。既不著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③。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力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如此时,心意识不须按捺④,自然怗怗地⑤矣。虽然如是,切忌堕在无言无说处⑥。此病不除,与心意识未宁时无异⑦。所以黄面老子⑧云:“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才住在无言说处,则被默照邪禅幻惑矣。前所云“毒蛇猛虎,尚可回避,心意识难防”,便是这个道理也。
  【注释】
  ①瞥地得早:醒悟得早。瞥地,意为一刹那,宗门中专指顿悟见性。
  ②回:回转。
  ③心术既正,……则事得理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术既正,言行自然合乎正道,这样,在日常待人接物的时候,自然用不着去着意消除不好的东西。不用着意排遣不好的东西,这说明心无分别,无有邪非可得。既无邪非可得,即能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能理事双融,事事无碍。理随事变,即是不变随缘。事得理融,即是随缘不变。
  ④按捺:压制。
  ⑤怗怗:安宁、闲静的样子。怗,(tie一声)。
  ⑥无言无说处:指不得指挥活用的空寂之境。
  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堕在空寂之境,与分别攀缘之心未宁时,没有什么差别,都落在二边,是病非禅。
  ⑧黄面老子:指释迦牟尼佛。又称黄面瞿昙、黄面老、黄头大士、黄头老、黄面、黄老、黄头。如来为金色身,故有黄面之称。又迦毗罗卫城,梵名Kapilavasta,其中Kapila意为黄色、黄赤色,vasta意为住所、城。故迦毗罗卫城之梵语意即迦毗罗仙、黄头仙人之住居。以释尊出生于该城,故称其黄面老子。
  日用随缘时,拨置①了,得静处便静。杂念起时,但举话头。盖话头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蝼蚁所泊②。举来举去,日月浸久③,忽然心无所之④,不觉喷地一发。当恁么时,生也不著问人,死也不著问人,不生不死底也不著问人,作如是说者也不著问人,受如是说者也不著问人;如人吃饭,吃到饱足处,自不生思食想矣。
  千说万说,曲说直说,只为罗孟弼疑情不破。他时后日,蓦然失脚⑤,蹋著鼻孔⑥,妙喜忉忉怛怛⑦,写许多恶口⑧,却向甚处安著?妙喜自云: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到在人,毕竟不干这一片田地事。写至此,一轴纸已尽,且截断葛藤。
  【注释】
  ①拨置:打发、抛开、搁置。
  ②大火聚,即大火堆。蚊蚋蝼蚁比喻分别思维。在话头面前,分别(或逻辑)思维是无效的。泊,凑泊,此指捉摸、思拟。
  ③浸久:逐渐地久了。
  ④心无所之:不可把捉,心无所系,能所双亡。
  ⑤失脚:比喻念头突然被打失,前后际断。
  ⑥塌著鼻孔:比喻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⑦忉忉怛怛:罗嗦、唠叨。忉,(dao一声)怛(da二声)。
  ⑧恶口:此指多余的、无意义的、令人厌恶的文字。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说到实际理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何况这一大篇文字!
第十二封
示鄂守熊祠部(叔雅)
  近世士大夫多欲学此道,而心不纯一者,病在杂毒①入心。杂毒既入其心,则触途成滞②。触途成滞,则我见增长,我见增长每则满眼满耳只见他人过失。殊不能退步③,略自检察④,看逐日下得床来,有甚利他利己之事。能如是检察者,谓之有智慧人。赵州云:“老僧逐日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余外更无杂用心处。”且道,这老汉在甚么处著到⑤?若于这里识得他面目,始可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⑥未能如是,当时时退步⑦,向自己脚跟下子细推穷——我能知他人好恶长短底,是凡是圣?是有是无?⑧——推穷来,推穷去,到无可推穷处,如老鼠入牛角,蓦地偷心绝⑨,则便是当人四楞塌地⑩,归家稳坐处。
  【注释】
  ①杂毒:苦性与烦恼能障圣道,故比喻为毒;混杂此诸毒之法,谓之杂毒。杂毒就是参杂著烦恼等非清净的污染之法(包括邪知邪见)。
  ②触途成滞:遇事逢境,心生粘著,不得自在。触,遇,接触。途,道路。
  ③殊不能退步:一点也不肯自我反省。
  ④略自检察:稍微进行一下自我检讨和反省。略,稍微。
  ⑤著到:落脚、安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请问,赵州这老汉日用中心安顿在何处?
  ⑥见永嘉大师《证道歌》。
  ⑦时时退步:时时回光返照。
  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下从自性上起观,念念觉照,绵密地参究那个能知他人好坏长短的究竟是凡是圣,是有是无?推穷,即推究、参究。
  ⑨偷心绝:从语言文字中寻找出路的意识知解心走到了死胡同,断灭了。禅宗贵实证,一切向外分别驰求、请求他人为自己说破、从文字知见中找答案、从逻辑思维中找出路的有所得心,都是偷心。
  ⑩四楞塌地:稳稳实实地踏在地上,好比一个凳子,四脚都著地。楞,棱角。
  妙喜不得已说这恶口,于了事汉①分上看来,正是不识好恶,撒屎撒尿②。忽然撞著个皮下有血底③,烂椎④一顿,也怪他不得。今既无其人,不妨教这汉恣意⑤乱说。已是不识好恶,不免向泥里洗土,说些没滋味话。然第一不得向我说处会⑥,此是士大夫作聪明底第一义也。
  【注释】
  ①了事汉:摆脱了尘缘束缚的解脱者。
  ②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说个一言半语,已是污染,好比一个不知羞耻的人在干净的地方拉屎撒尿。
  ③皮下有血底:指开悟见性了的明眼人,相当于“活汉”。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得自性之妙用的人,称之为活汉;与之相反的,则称之为死汉。
  ④烂椎:痛打。
  ⑤恣意:任意、随便。
  ⑥千万不要把我说的话当作实法来领会,而要因指见月,自修自证。
  世间出世间法,不得言一,不得言二,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一二、有无于光明藏中,亦谓之毒药,亦谓之醍醐①。醍醐、毒药本无自性。作一二、有无之见者,对病医放耳②。光明藏喻太虚空,一二、有无喻日月昼夜。夜暗时,太虚空未尝暗;昼夜明时,太虚空未尝明。日月昼夜自相倾夺③,如一二、有无之见相倾相夺,于光明藏中无异,可中④肯个英灵汉⑤,不受这般恶水泼,一念缘起无生,只这相倾相夺底,皆是当人逐日受用底家事⑥。前所云醍醐毒药是也。
  【注释】
  ①醍醐:由牛乳精制而成的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中云:“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②说一说二、说有说无等不同见解,都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著之病而下的方便之药而已,实际上,一二、有无都没有自性,并非实法。
  ③自相倾夺:互相更替。
  ④可中:假若。
  ⑤英灵汉:机敏灵利、有悟性的人。
  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把上述这段说法当作实法会,即不把光明藏与一二有无、太虚空与日月昼夜等,割裂开来,当作二边来理解,而是当下一念体悟到缘起无生的道理,那时方信这相对待的一二有无、日月昼夜等现象,皆是自性之妙用,皆是当人日常受用的本分事当体即真。故万不可于一二有无、日月昼夜之外去寻找光明藏和太虚空,若如是,即受是恶水泼矣!
  士大夫学此道,多求速效。宗师未开口时,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及乎缓缓地根著①,一似落汤螃蟹,手忙脚乱,无讨头处②。殊不知阎家老子面前,受铁棒、吞热铁圆③者便是这领解求速效者,更不是别人;所谓希得返失,务精益粗④,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近世士大夫,千万人中,觅一个半个无此病者,了不可得。
  【注释】
  ①及乎缓缓地根著:等到慢慢地向他盘根究底。根著,追究,盘根究底。
  ②讨头处: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头绪,无下手处。讨,探寻。
  ③铁圆:即铁丸。
  ④希得返失,务精益粗:希望得到反而失去,追求精粹反而更加粗陋。返,同“反”。
  绍兴丙子①秋,经由鄂渚②,邂逅熊使君③叔雅④,一见倾倒⑤,便以此道相契⑥,却能退步向实头处著到⑦,如说而行,不似泛泛者强知、强会、强领略。直要到古人脚踏实地处,不疑佛,不疑孔子、不疑老君,然后借老君、孔子、佛鼻孔,要自出气。真勇猛精进、胜丈夫所为。原猛著精彩,努力向前。
  【注释】
  ①绍兴丙子:公元1156年。绍兴,南宋高宗年号。
  ②鄂渚:今湖北武昌境内。
  ③邂逅:偶然相逢。
  ④使君:官名,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⑤倾倒:畅所欲言,相谈甚欢。
  ⑥相契:相投合、相契合。
  ⑦却能回头转脑,向实际理地(即自性)落脚,步步踏著实处。实头处,即真实的理地。著到,落脚、安住。
  说处行处已不错,但少喷地一下①而已。若有进无退,日用二六时中、应缘处②,不间断,则喷地一下亦不难。然第一不得存心在喷地一下处③。若有此心,则被此心所障却路头矣。但于日用应缘处不昧④,则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何者为应缘处?喜时怒时,判断公事时,与宾客相酬酢时,与妻子聚会时,心思善恶时,触境遇缘时,皆是喷地一发时节。千万记取!千万记取!世间情念起时,不必用力排遣。前日已曾上闻⑤,但只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才举起这一字,世间情念自怗怗地矣。多言复多语,由来返相误。千说万说,只是这些子道理。蓦然于无字上绝却性命⑥。这些道理亦是眼中花。
  【注释】
  ①喷地一下:比喻突然斩断命根,顿悟见性。
  ②应缘处:举首投足、待人接物等一切处。
  ③意思是说,千万不要存心待悟。
  ④不昧:不失正念,不失去觉照。
  ⑤上闻:敬语,下级向上级报告事情,谓之上闻,可译为“向您汇报、说明”。
  ⑥绝却性命:斩断命根,破除俱生我执。





竹寺可人等何? 少女丝色妙绝! 卜贝又见贞观, 心田夕夕思多。
级别: 嘉宾
UID: 190577
精华: 1
发帖: 1958
威望: 153 点
金钱: 2453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08 点
在线时间: 3524(时)
注册时间: 2015-04-26
最后登录: 2016-02-22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1 15:21

善哉!         
耳边有日月,瘦仙无病人。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1(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5-21
板凳  发表于: 2015-09-21 17:51

回 1楼(青衫叟) 的帖子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五封   至   第十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