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为什么要讨论真谛和俗谛的关系?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347
威望: 1526 点
金钱: 30797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261(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0-31
楼主  发表于: 2022-09-15 21:45

0 为什么要讨论真谛和俗谛的关系?

为什么要讨论真谛和俗谛的关系?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为什么要讨论真谛和俗谛的关系?是在于从古以来,这些修禅宗的人,常常是看好自己向上一著的这种空性的把握。这个如果没有中道的道理,他就偏到一边去了。偏到一边去了,对于俗谛妙有建立的净土法门,他就看不上眼,他就觉得净土宗是很浅显的法门,是心外求法,是著相。因为禅宗他要破一切相,净土宗还要建立一切相。但实际上,佛法的道理不是在线性思维所能把握的,是要有个立体的观念,或者称为圆融的、中道的观念,才能把这个净土的“有”和禅宗的“空”,有机地、辩证地统一起来。






那这里就要批驳一些执理废事——执著空性之理,而废弃事相上修持——的这些禅和子。他对这种俗谛就很轻贱,殊不知把这个俗谛给它遗弃了,你谈真谛就没有一个依托。所以离开现象界的生灭法,你去谈不生灭的空性,是无有是处,所以就称为不是一个真的真谛,所以“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这是对那些执理废事的人的顶门针。

  

为什么?进一步来论证。比如现前一念的心性,它是谈理的,那是含裹虚空法界的,那是周遍一切的,那是无言无相的,不可把捉的。不可把捉的现象从哪觅呢?四大就是从缘起法俗谛层面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构成的,地水火风,物质元素。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身体是色法,四大的色法与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受就是我们的领受系统,感受苦乐的东西;想就是我们的思惟、思想;行是我们的行蕴,一刻不能中止;识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这是我们的精神层面的现象。






那四大五蕴固然是我们的业识的心所招感的身心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虚妄的,所以我们常常叫臭皮囊。但是如果你遗弃这个四大五蕴,来觅那个真如自性,那也是不可得的。你的身体都不存在,你的心性又能寄托在什么地方呢?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以我们的主人翁在我们的身心里面。要知道我们的虚妄的身心,当下就有不生不灭的自性,也是从真如性海当中显现出来的一个浮沤,就是一个泡沫。但这泡沫,它毕竟还是真如自性那个水所显现的,这个泡沫的体性,就是它的湿性,跟这个真如之海的那个水性,湿性,是无二无别的。所以就要即这个幻生幻灭的俗谛,来明了不生不灭的真谛,即这个烦恼来体悟菩提,即这个浮泡来体悟那个湿性。



所以,《楞严经》就是谈这个问题——二十五圆通,与会的这些大阿罗汉、菩萨,他因地当中怎么证到这个圆通常的自性?那与会的这些证悟者,怎么证得了呢?还是要透过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二十五种俗谛来契证圆通常的自性。所以,“首楞严三昧”就称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就包含着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所有的这些俗谛就叫一切事。一切事的当下就有坚固的自性。你能透过这二十五个俗谛现象,契证到自性圆通常,这就是证到了首楞严三昧,一切事究竟坚固。






所以,俗谛和真谛不能把它割裂为两橛的,它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一般讲,我们佛教对于这个身体是不看重,但是也不能说糟践这个身体。这叫以假修真,以这个假的身体来修那个真如自性。你还不能离开这个身体,你的身体还得要处在健康状态,所以身安则道隆。你身体安顿了,你修道才有点消息。



那这里进一步引用真谛的状态,这是不可把捉的性体,无相,但是它要透过一种功能作用表达。这个公案也是达摩祖师,本来达摩祖师就是一个王子出家,第三王子。出家之后,他有个侄子做了国王。这个侄子还信仰外道,邪知邪见,还有点灭佛的这种情形。先有一个弟子,就自告奋勇要去度这个国王,跟这个国王辩论。这国王也还有水平,那个比丘辩不过他。一般辩不过,在古印它是很严峻的事情,辩不过你就要自杀,是拿生命作为赌注的。






那第二次,就派了一个弟子,叫波罗提。他去度这个国王。波罗提开始就显神通,从空中飞过来。就是在那个比丘辩不过要自杀的当下,波罗提这个援军过来了,从空中过来了。这国王一看大吃一惊,说,来者是谁?那这个波罗提自报姓名,就开始了辩论。国王就问,佛性在何处?波罗提比丘说,佛性在作用。什么作用呢?“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这个佛性在眼根,就表现为见,能够看见一切;这个佛性在耳,就表现为能听到,听闻一切;这个佛性在脚,就能够奔跑;这个佛性表现在手,就能够运作,操作。在作用。这么辩论的结果,波罗提比丘胜了,把国王降伏了。这国王问,谁是你的师父?我的师父是达摩祖师。国王知道是他的叔父,赶紧去忏悔。印祖在这里随便用一下,说明他对禅宗的公案很了解,顺手拈来。



所以,“即俗谛而明真谛”,就比如这个佛性它在何处,就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地水火风四大和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彰显这个清净本然的、含裹虚空法界的心性。那谈这个心性,境界非常之辽阔,称为性海。我们一切众生无量劫以来,这个无明我执使我们的知见非常的狭劣。就好像我们感知的这个身体、身心,以及我们所生存的外部环境,这个地球、这个宇宙,我们认为是很广大,我们认为这个虚空也很广大。但是,我们人在国土中,国土在虚空中,这个虚空面对着真如性海,就好像一片云点在太空当中,就好像一个浮沤在大海当中一样,是非常狭小的。






为什么要谈空性?为什么我们狭劣?就是把这些虚妄的境界认为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认知这个身心是妄想的产物,这个虚空、这个世界也是妄想的产物,我们破除了这样的一个对虚妄的现象的执著,我们的心性就打开了,我们就跟真如自性之海融为一体了。所以这就是“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彻悟我们现前一念的大方广的心性。



那正因为是要从俗谛的有,来显现真谛的空,这样的一个道理,这就是从古以来的这些诸宗的善知识密修净土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密修净土?因为这个净土的妙有正是彰显契证真空的最捷径的、最能把捉的一个善巧。






这些诸宗的善知识虽然密修,也有因缘来显化。但是,在他们开堂接众的弘法当中,并没有详细地来传授,来述说。这一点,如果没有去深切地体会这些祖师大德的本意的话,那对他们密修的这种状况是不得而知,对他密修净土的、密修显化的原因,更是没有办法把握。



所以这个净土一法很奇妙。现象上看,很浅,实质上来看,很深邃。所以,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够了解这个净土法门的奥妙。但这个奥妙,有时候说出来别人不相信,那也就不说。不说,那就处在密修状态,就是在他开显的语言文字当中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外行看热闹,专家看门道。就像武士交手,一出手就看你有没有,要看到那个点上。所以,印祖是了解这些诸宗善知识密修显化这样的情况,他就深刻体会了这些祖师的意思。如果没有体会,是不得而知的,会被现象性的一些事情所遮盖的。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为什么要讨论真谛和俗谛的关系?